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現在不少人迷信馬未都。其實他也不過是80年代進入收藏圈的極少數人之一。在這之前,國內是沒有地攤買賣古董的。要收藏,只有文物商店。主要賣給外國人,當然,文物商店的瓷器90%都是民國,民窯瓷,想找件真精稀的東西買到手,那恐怕是痴心妄想了現在不少人迷信馬未都。其實他也不過是80年代進入收藏圈的極少數人之一。在這之前,國內是沒有地攤買賣古董的。要收藏,只有文物商店。主要賣給外國人,當然,文物商店的瓷器90%都是民國,民窯瓷,想找件真精稀的東西買到手,那恐怕是痴心妄想了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根據鑑定專家的經驗,要鑑定古瓷的真偽,底足是很關鍵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過底足,可以見其胎、其釉,可以見其胎釉結合情況、燒造工藝、老化程度等。那麼,如何從底足鑑定古瓷真偽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個朝代瓷器的特徵,如足的形狀,胎的質量等,還可從以下幾方面鑑定古瓷真偽。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現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明清瓷器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卻很少有粘沙。雖然仿品也有少數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乾燥。因仿品的燒造工藝高於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麼厚,不會造成積釉,使之極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處胎骨磨損情況。一般來說,仿品的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麼自然。真品的露胎處顯得比較乾燥,而仿品顯得細膩。

然後,看底足露胎之處的火石紅。各個時期瓷器的火石紅不同,或多或少或無。如明代民窯瓷底足處火石紅特別濃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紅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漿釉塗抹的,顯得輕浮不定,有的顏色偏黃。

最後,看底足的墊燒痕跡。明以前的瓷器時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墊燒痕跡,只不過各窯有各窯的墊燒方法。如汝窯有芝麻釘支燒,哥窯有“跌足”等。

看各時期底足的特別之處,主要是觀察各個時期瓷器底足露胎處的痕跡。如南宋瓷器有旋紋;元代多有旋坯痕並有雞心點;明代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較少;清代官窯瓷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

元青花瓷器炙手可熱。原本只是學術界的研究課題,近年來因為一件鬼谷子下山大罐的拍賣,在國內掀起了收藏研究的高潮。也由此帶來了歷史上第二次仿古作偽瓷器的高潮。

元青花鑑定要點,近年來歸納總結的很多。網上到處可以查到。不過,由於秘訣已經公開並且廣為傳播,收藏家知道的秘訣,仿製者瞭解得更多。收藏愛好者手上沒有見過真貨,仿製者手上卻可能真品不少,而且都是解剖後貨。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鑑瓷要看底,鑑瓷要看花。

看底,最容易中槍的,莫過於接底。底是真的,花幾塊幾十塊前買過老底接上去,再燒。對於信奉看瓷看底就能買的藏家,價值就是大殺器。

看花,技藝嫻熟,功力深厚是最重要的。但目前一件東西畫了幾年下來,景德鎮隨便找個小姑娘。畫的鬼谷子也像模像樣。因為元青花繪畫本來就是民間匠人畫,而不是文人畫,模仿起來並不是難事。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那好,到底看什麼才能懂鑑定呢?答案是看觀察精品實物!

對於真正的研究者,不信專家不信書!信自己的眼睛!能達到收藏高境界的藏家,無一不是經常去博物館,經常去拍賣行看真貨學到知識,技能長進的。行話說的好,“鑑真,才能識假”。看真品看的多了,贗品一入眼就感覺不對。與其記住千千萬萬仿品的特徵,不如記住簡簡單單真品的特點。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玩瓷器的,一定要去一次景德鎮樊家井。去了,才知道仿古瓷水有多深。但不建議經常去,眼睛看壞了,收藏事業也就就此終止。80年代末期開始收藏那批收藏者,目前陣亡了99%。沒剩下幾個還在堅持收藏的人,這是原因之一。

現在不少人迷信馬未都。其實他也不過是80年代進入收藏圈的極少數人之一。在這之前,國內是沒有地攤買賣古董的。要收藏,只有文物商店。主要賣給外國人,當然,文物商店的瓷器90%都是民國,民窯瓷,想找件真精稀的東西買到手,那恐怕是痴心妄想了。也有不少國寶級別的東西就是那時候賣到文物商店的。比如元藍釉白龍紋梅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等。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有兩件!!!

一件是湖北鍾祥郢靖王墓出土的,還有一件就是農民賣給文物商店的。

四愛圖梅瓶2006年出土於湖北省鍾祥市明代郢靖王墓,是罕見的經考古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它是郢靖王妃郭氏珍愛之物,見證了這位王妃為夫殉情的悽婉故事。據記載郢王去世後,郭氏對鏡梳妝後自盡,與夫君合葬,生前珍愛的四愛圖梅瓶成為其陪葬品。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郢王朱棟,生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歲次戊辰五月十七日,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中的第二十四子,母惠妃劉氏。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郢王。年滿20歲那年,即永樂六年六月,郢王才到分封之國安陸州就藩。

值得說明的是:太祖皇七子齊王朱榑因圖謀不軌,永樂四年廢為庶民,排除皇子系列,所以才有郢靖王墓誌銘所稱"王諱棟,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的記載,明人鄭曉的筆記著作《今言》,仍將郢靖王列為高皇第二十四子,《明史》亦然。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永樂十二年(1414年),郢王去世,終年27歲,成祖皇帝朱棣賜諡曰靖,又稱郢靖王。永樂十三年四月初六日葬封內寶鶴山(今九里鄉三岔河村皇城灣),後郢王妃郭氏與之合葬。王薨之逾月,妃郭氏自盡無子國除,合葬。

四愛圖是歷史悠久的古代繪畫題材。

林和靖愛梅、鶴: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寧波奉化人(一稱錢塘人)。北宋著名詩人,“和靖”是宋仁宗賜的縊號。他隱居於杭州西湖,以植梅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詩句,被譽為千古絕唱。 梅花,不與諸花同時,欺霜傲雪,骨骼清奇,頗類文人君子一身傲骨,自古以來被譽為四君子之首。是古代人氣節的象徵。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周敦頤、愛蓮: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愛蓮,出自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王羲之愛蘭: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淅人(今山東臨淅),東晉著名書法家,史稱“書聖”。所作《蘭亭集亭》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相傳王羲之喜愛蘭花。 “蘭之綺綺,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採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於冬。君子之守,子孫之昌。”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陶淵明愛菊:陶淵明(365——427),名潛,字亮,洵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喜愛菊花,其詠菊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至今仍燴炙人口。當時上大夫慕其高風亮節,亦多種菊自賞,並誇讚菊花是“芳燻百草,色豔群英”。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這件梅瓶,全名應為元青花開光四愛圖梅瓶。為了使器物上裝飾變化多樣,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狀(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間然後在該空間裡裝飾花紋,稱為“開光”。

元青花人物繪畫比較少,因為早期比較難以控制蘇勃泥青的暈散,使得人物面目,形象不清楚。所以觀察元青花以圖案為多,人物最著名的為元青花八大觀還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以及湖南省博物館藏蒙恬將軍玉壺春瓶。仔細觀察這件館藏品,無疑是精品,但如果出現在民間收藏家手裡,肯定會被專家,磚家們槍斃的。為什麼?筆者先不說,歡迎大家留言探討。共同學習提高。

教大家最直接最實際的辦法: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2.紋飾變化反映出社會變化。通過瓷器上紋飾的變化,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形態的變化。從這些小細節小變化,就可以看出各個社會形態的微妙變化,也一定程度上說明鑑別瓷器是一門社會學。瓷器的紋飾與周邊文化有著密切關係,而所謂的周邊文化,則是指和它同時期共存的文化形式,這對瓷器影響頗大。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常到造假集中的地區瞭解。想要真正學會如何鑑別古董真偽,也一定要多到仿製和造假的集中地點去看看。仿製和造假在本至於上有著不同,仿製是文化的需要。因為一件文物只有一件,為了保護文物需要仿製一件或兩件,但是必須從材料到工藝都按原來的製作方法執行,並且還會有編號,如何年何月製造等標記。

而造假,則多用現代的材料來製造,看上去像,細看則有很多漏洞。因為這些造假品主要是根據文物出版物的圖片,或者是各個博物館的一些展品照片來製作。由於圖片和照片不能看到全貌和顏色的差別,使得造假有太多瑕疵。這就需要藏家們用相當長的時間來細緻工作,瞭解模仿程度,並經常去造假集中地區深入瞭解,從而少上當受騙。

你不知道的青花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