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后浪”演说,你看了吗?你还是“青年”吗?你怎么看?

B站的“后浪”演说,你看了吗?你还是“青年”吗?你怎么看?

昨天,五四青年节。

朋友圈被何冰“后浪”演说刷屏,至今已有一千多万次的播放。


早上我看到后,也毫不犹豫,马上转发,并给儿子看了一遍,他不置可否。

我印象最深的是“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这两句话,觉得可以令人深思和遐想。

我关注的点是年轻人,应该懂得“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选择“嘲讽否定”还是“赞美鼓励”,向着“美美与共”的目标,“奔涌吧,青年!”。


B站的“后浪”演说,你看了吗?你还是“青年”吗?你怎么看?


后来,我看到很多质疑和否定,我想,原来,即使我们看到的是相同内容的那两三分钟,可是,我们的关注点可以那么不同,我们的想法,可以如此南辕北辙。

演说刷屏后,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这个视频。

有说“肉麻地吹捧年轻人,是因为他们总想让年轻人充当炮灰”;

也有说“年轻不等于青春;有的年轻人,早就没有了青春;

有说:“青春不等于只有反叛,还有责任”。

还有人从人口出生率的角度来分析:“后浪”没了,怎么办,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跌至最低水平。

有人从B站这次的宣传角度来分析,B站对用户与内容的定位;


B站的“后浪”演说,你看了吗?你还是“青年”吗?你怎么看?


有人质疑视频里不谈青年劳动者,不谈劳动价值,只谈“爱好”,谈这些爱好背后的消费(动画、旅游、电竞等),谈消费价值,缺失了青年工人、农民、快递员等普通人的身影,用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作为评价标尺,来“赞颂”这代年轻人绝非“一代不如一代”。

甚至还真有人详细分析了视频里的每一帧画面,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最终得出结论:“后浪”青年大概需要41万!

每个人的角度各各不同,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


B站的“后浪”演说,你看了吗?你还是“青年”吗?你怎么看?


再追根溯源,才发现,原来这本是央视舞台版的演说视频,刷屏的那个,是被UP主,添加很多画面剪辑而成的。

我想,一个3分多钟的视频,包容不了那么多内容,只是正巧,在合适的平台、合适的时候,它被广泛传播,才有那么多人“挑刺”质疑,否则,它也许就如那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视频一样,淹没在我们手指的一点一滑之间。

我想说的是,在五四青年节,给年轻人,看清他们身处的时代,看清他们拥有的优势,给他们打点“鸡血”,这没有什么错。

只是,那些有才的UP主,应该再出一个“姊妹篇”,谈谈普通人,看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人,如何紧跟时代,紧抓时机,更好适应未来社会?


B站的“后浪”演说,你看了吗?你还是“青年”吗?你怎么看?


我还想说:虽然“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但是,习惯嘲讽与否定的人,不一定是弱小的,也不是所有的小人都“同而不和”,但是修行得道的君子,大概都能够“美美与共”吧。

还有:年轻,真好;年轻,是最容易被年轻人忽略的、视而不见的巨大的财富,珍惜感恩你的蓬勃青春吧。

总而言之,因为这一个视频,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青年的思考,引发了青年对于世界的思考,引发了大家对于这个社会的思考,真好,没有对与错,没有肯定与否定,没有褒扬与贬低,只有大道无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