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岳陽樓記》范仲淹-從未到過岳陽樓的想象派大作

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解讀:《岳陽樓記》范仲淹-從未到過岳陽樓的想象派大作


解說: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想必大家都熟悉,高中課本里就有這篇文章。但你不知道的是,范文正公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並沒有在岳陽樓,甚至此時根本就沒有這個樓(規劃草圖?)。這篇文章是范仲淹自己憑藉寫作才華與靈感臨場發揮的。那麼,這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給大家聊一聊。

當時他寫首詩的時候,正是他一生中心情最為低沉的時候,慶曆新政宣告失敗後,範衝淹就貶到了鄧州,當時他的好友,被“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正好來信說岳陽樓修好了,並送來一副名叫《洞庭秋晚圖》,這個洞庭秋晚圖描繪了在洞庭湖邊的景色,讓他為其寫一篇文章。範衝淹看在朋友的面子上就答應了。但實際上他從來沒有去過岳陽樓。但范仲淹不在岳陽樓現場,他是怎麼寫出岳陽樓之景、岳陽樓之境的?

對於此疑問,我們從范仲淹小時候的經歷瞭解到,范仲淹世居太湖之濱,他對太湖之湖光山色,有著深刻的觀察,而太湖與千里之外岳陽樓的洞庭湖相輝相應,理論上有共通之處,所以范仲淹寫岳陽樓外洞庭湖之美時,是借鑑了太湖之美,一揮而就的。

儘管現在一再在說《岳陽樓記》寫景寫得多麼好,“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等等。其實這段描寫在中國任何一個大江大湖都可以得到差不多的結論。但是為什麼《岳陽樓記》能被我們千古傳誦呢?實際上是因為它寄託了的是范仲淹遠大的政治抱負、關懷民生的憂民思想和他高潔無暇的人格。他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包括後面著名的憂樂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些都表達了一個人需要有高尚的品質與人生境界的追求。這裡就側面描寫了范仲淹的精神追求。這一段更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雖然范仲淹並未去過湖南的岳陽樓,但他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堅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信念。正因為他有這樣的憂國憂民的抱負,他才無論文武皆認真鑽研,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為北宋的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六十四歲的范仲淹逝世在徐州,嗚呼哀哉!

解讀:《岳陽樓記》范仲淹-從未到過岳陽樓的想象派大作


解讀:《岳陽樓記》范仲淹-從未到過岳陽樓的想象派大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