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全文4600字,阅读时间约8min。深入分析之作,希望大家看完后能有所收获。

最近,我的一条微头条火了——展现量约36万,阅读量约5.7万,评论量753,点赞量223。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各种声音在评论区不断涌现,非常热闹。大家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让偏科的女儿学好数学,父亲撕毁了她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这一举动到底值不值得。

在看完众多网友们的留言以后,我对这件事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撕不撕"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偏科"、"兴趣爱好"、"考大学"、"成才"等诸多成长问题。

这些问题是家长在养育孩子时无法避免的。如何更好地在这些问题上做出抉择,都需要家长们的审慎思考。

1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件事情的首末:

2020年初,湖南电视台推出了综艺节目《少年说》(第五季)。这是一档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节目。这个节目把镜头转向课堂之外,倾听少年们的诉求。

参加节目的少年们可以站在空旷的天台上,大声地向老师、同学和家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在南昌市第二中学,初一女孩涂思睿略显紧张地走上了天台,她说:

"有人记录生活的方式是写日记,有人记录生活的方式是拍照,而我记录生活的方式是写小说。我从3年级开始写小说,至今已经写了56本,有30多万字。"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这时候,镜头转向了嘉宾陈铭和台下的其他同学,大家都是一脸惊讶的样子——震惊于涂思睿年纪虽小,却能写出这么多字的作品。

接着,她又继续说下去:"就在前几周,从来没帮我拎过书包的爸爸突然好心地帮我拎过了书包。他发现书包特别沉,就打开书包,翻出了我的小说。然后,他又冲入我的房间,翻出我的小说窝,一窝给我踹了——把我50多本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小说,都给我撕了。"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说到这里,她顿了顿,抿了抿嘴唇,说:"爸,你把那些东西撕毁了以后,我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你也知道,我的座右铭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毁了诗书,不就等于毁了我全身上下这华丽的气质?"

涂思睿故作轻松地揭开了心碎的往事,看起来却更让人心疼。旁边的嘉宾陈铭也说:"她虽然用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其实内里经历了很大的痛苦。"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这时候,涂爸爸在台下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回答:"涂思睿,其实撕去这些书后,我心里是有点愧疚。但我的出发点,是想让你回归到正常的初中学习状态……而且,你的偏科情况很严重,数学落后很多。长此以往,以后就没有好的高中,更没有好的大学。"

针对涂爸爸的做法和回答,评论区的网友看法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

(1)第1种:支持派,比如"父亲没有错!丫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学校看的是你的整体成绩!"


(2)第2种:反对派,认为涂爸爸的做法非常愚蠢,"本来一个可以出书,直接达到财富自由的人,最后把数理化补回来,考了一所父母中意的大学,然后拿着4000元的工资。"


(3)第3种:中立派,比如"是否可以在课余写小说,同时兼顾学习,这个方法不比直接撕掉更好吗?"


(4)第4种:"抖机灵派",比如"写成电子版,不是就撕不掉了么?","涂思睿的名字起得挺好,two,three。"

2

要想评判家长做得对不对,我们首先还得看孩子身上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

(1)偏科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涂思睿学习上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偏科。

涂思睿虽然能写出30万字的小说,文字功底了得,但理科成绩却很差。她说:"上了初中之后,我的数学成绩更是像坐火箭一样'咻'得下降。"

这种"偏科"的情况是学习不认真造成的吗?恐怕不是吧。

涂思睿诚恳地说:"其实我也想特别学好它(指数学),但是我天生就长了一颗文科的脑子,我就特别难去学懂一些关于数学的知识。"

其实,涂思睿的这种情况可以用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加德纳提出的8种智能

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并非是固定唯一的,具体可以分为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在不同智能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同。

举个例子,武汉音乐神童胡一舟是先天性愚型儿。他的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但他却能够指挥一流的交响乐队,演奏出十分复杂的乐曲。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胡一舟

胡一舟是个智能发展极不平衡的特殊例子——他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等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才华,却又属于音乐智能超常。

现在的涂思睿擅文不擅理,显然是语言智能突出、数理智能弱化的缘故。

但是,涂爸爸却误以为写小说是"因",数学成绩差是"果"。其实,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两者反倒都是天生的多元智能分配下的结果——正因为语言智能突出、数理智能弱化,所以涂思睿才会喜欢写作,难学数学。

我们可以试着反问一句:如果父母硬让涂思睿放弃了写作,那么,她的数学成绩就一定会提高吗?

恐怕,这答案也并非是肯定的吧。

(2)时间问题

5年时间内,写下30多万字的小说,可是一项工作量不小的任务。平均下来,每年6万字,每个月5000字,每天100-200字。

在学业负担普遍较重的今天,小学生涂思睿是如何做到每天挤出时间写出这些字来的?如果父母看管得紧,她会不会偷偷利用睡眠时间,躲在被窝里写东西?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在整个节目中,涂爸爸说的一段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你既然已经把小说带到学校去了,就说明你在上课、午休都会抽空去做这件事。我非常担心这种行为会继续恶化。"

确实,涂思睿极大可能会在午休、体育课这些本该放松身心的时间段里写小说。这种做法可不值得提倡。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就像折线图一样会有波动

一般来说,孩子的生长历程会经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在一岁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青春发育期。家长们需要把握好这两个发展关键期,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孩子因为爱好,坚持写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就此日夜颠倒,影响正常生长,可就得不偿失了。

3

在明晰了涂思睿的问题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涂爸爸"撕书"的做法。

(1)撕书的目的?

涂爸爸说:"我的出发点,是想让你回归到正常的初中学习状态……而且,你的偏科情况很严重,数学落后很多。长此以往,以后就没有好的高中,更没有好的大学。"

显然,涂爸爸撕书是想女儿能更专注于学习,更确切的说,是想她能够学好数学。

在涂爸爸的认知中,有一条重要的逻辑链:数学成绩不好=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大学,那么,人生似乎就完蛋了?

但是,涂爸爸没有提到上大学之后的境况。其实,"上大学"并不等于"衣食无忧"。现在的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和博士生不也照样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压力吗?

涂爸爸的本意固然是好的——想要让孩子走上一条更稳妥、更便捷的人生之路。他小心翼翼地想要帮孩子排除人生路的"地雷",却忘了很重要的一点:时代和社会一直在变化,"地雷"的位置又怎么会一成不变呢?

评论区的网友们多次提到了"韩寒"。他走得就是一条"非常规"的成功之路——靠写字"吃饭"。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韩寒

韩寒热爱写作,在高一的时候,就拿到了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后来,由于严重偏科——七门功课"亮红灯",韩寒主动办理了退学。

退学前,高中老师问他:"你退学了,以后要拿什么养活自己?"

"稿费啊。"韩寒理所当然地回答道。

没想到,他的回答引来了老师们的一片笑声,仿佛在嘲笑韩寒的异想天开、不自量力。

但是,谁又能想得到当年那个松江穷孩子还真的靠着稿费养活了自己,并且成为了"中国80后十大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呢?

所以,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罗马"。

(2)撕书的行为?

先不说这些小说的质量如何,单就撕毁小说这一动作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

涂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地撕毁女儿5年的心血,是不尊重女儿的表现,同时也是缺少"同理心"的表现。

何为"同理心"?"同理心",又称"共情",指的是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情绪。

评论区有位网友很有才,编了个段子,可以很生动形象地解释"同理心"的原理:

爸爸说:"我藏的茅台呢?"


女儿说:"都倒了,等你以后肝好了再说。"


爸爸说:"女儿,你把那些东西倒掉了以后,我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涂爸爸本可以通过沟通和引导的方式劝阻女儿,但他却偏偏采取了最极端的方法——撕毁全部作品。这种行为考虑过女儿的心理感受吗?

更糟糕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从而习得新的行为。那么,父亲暴力撕扯的行为是否会传递给女儿呢?女儿又会不会影响到下一代孩子呢?

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涂思睿和涂爸爸各自存在着的问题。那么,这种棘手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1)根据个人天赋水平,选择人生道路

首先,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到底是否具有可贵的写作天赋。

有些人天生就有惊人的写作天赋,比如韩寒。那么,涂思睿是否可以"复制"韩寒的成功呢?

有网友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以前也站孩子这边。但在社会上经历过了十年之后,觉得父亲也是无奈的严厉。没办法,普通人家的孩子,除了好好学习,没有改变命运和阶级的机会,毕竟杨超越那样的偶然性太少了。"

其实,走应试化的"通才"之路,还是走靠写字"吃饭"的"专才"之路,关键就在于,涂思睿的天赋和能力是否支撑得起她的"写作梦"。

如果她只是写出了30万字的废话,那还是尽早回头吧。但如果涂思睿真是"老天爷赏饭吃",下笔如有神,那走上写作之路又为何不可呢?

作家韩寒、钢琴家郎朗等人的成功早已证实了"专才"之路也是行得通的。如果孩子真的存在着写作天赋,那么,传统的"木桶理论"就不再适应了。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木桶理论"的意思是: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一个人如果在哪方面能力有短板,就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

但是,针对"专才"的培养,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扬长避短,挖掘其天赋,让孩子身上潜在的优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比如,当年3岁的郎朗在弹钢琴的时候,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天赋。启蒙老师就建议郎朗去北京进一步学习。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郎朗

于是,为了更好地陪伴郎朗学习钢琴,父亲郎国任辞去了当时公安局的工作,带着年仅8岁的郎朗赴京求学,只剩下了郎朗的母亲一个人在沈阳工作赚钱养家。

到后来,郎国任甚至拒绝妻子再去北京看望儿子,理由是:郎朗对母亲的依恋会影响到练琴的状态。

可以说,郎朗爸爸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学钢琴,停工陪读,煞费苦心。不过,幸好后来郎朗也成为了著名的国际钢琴家,这也就证明了郎爸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2)家校合力,因材施教,共同助推孩子成长。

其实,这里涉及到的天才儿童"超常教育"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教育的范围,而是需要家校合力,因材施教,共同助推孩子成长。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江苏省天一中学是国内针对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基地之一。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曾经在他的教育书籍中说过:"

有许多个性特长鲜明的学生,他们不一定有着全优的学科成绩,但是他们在个性特长方面显露出来的才华,使他们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沈校长在他的书里写道:


"我校2009届毕业生周文佳同学,凭借着获得的全国创新大赛银奖、江苏科技竞赛一等奖的成绩,被特许参加了东南大学自主招生面试。


在长达10小时的面试后,专家一致将她定为'特定'级别。这就意味着,她在高考之前就跨入东南大学的校门,高考成绩只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

父亲怒撕女儿5年写出的30万字小说:下一个“韩寒”消失了?

天一中学的学生能够提前迈入东南大学的校门,离不开老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点拨和帮助。所以,天才儿童的培养也需要优秀的老师培养,才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否则就是明珠蒙尘。

当年郎朗爸爸带着儿子不远万里跑到北京求学,不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吗?

5

我曾经在书中看到过一段话,觉得很适合用来描述现在的情形,分享给大家:"很多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块好钢,但被家长与老师炼成了一块铁,但他们还在恨铁不成钢。"

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天生的"好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