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證用藥四十則


以下名醫臨證用藥是歷代中醫傳下來的,在傳遞過程中可能有走形,歡迎大家在評論裡討論!

1、止咳常用麻黃(寒熱皆可用炙麻黃,熱證可配銀花、前胡、黃芩、魚腥草,甚至石膏、梔子等)。

2、縮尿益智桑蛸 (個人感覺比金櫻子芡實好用,水陸二仙丸勝在平和)。

3、疏肝莫忘麥芽 (我治療乳癖習用生麥芽、絲瓜絡)。

4、閉經還須歸芍 (行氣活血當然重要,補血調血是治病求本)。

5、崩漏海蛸茜草 (二藥皆有化瘀之功,可使離經之血歸於常道)。

6、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7、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

8、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9、百病挾痰。

10、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11、療傷必備三七,不須強分內外(無論內傷、外傷,只要涉及到器質性損傷病變,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損傷。 同時配合引經歸經藥使用。)

12、行氣則後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13、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14、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15、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16、醫家不用新荊芥,木賊從來不用鮮。

17、諸花皆升,唯旋復花獨降。

18、脾氣喜升,胃氣喜降。

19、脾喜燥而惡溼。

20、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21、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無需只祛痰,貴在治氣以為要。氣順則津液自行,絕其源泉痰即消。

22、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23、百病生於氣。

24、久病必虛,久病及腎,久病入絡。

25、久病必瘀。

26、諸厥固洩,皆屬於下。

27、久病先針足三里。

28、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

29、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

30、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31、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2、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33、小病理氣血,大病調陰陽。

34、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3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6、白丹皮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來寒熱之骨蒸。

37、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38、木熱則流脂,肝熱未有不見痰者!

39、汗藥宜早,下藥宜遲。

40、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