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有點多,您慢慢地看

一個企業買東西,生產東西,賣東西,那怎麼算“賺不賺錢”呢?

這就歸功於利潤表。

而今天就是要趁熱打鐵,今天要建立一個新的財務模型,這個模型和昨天的模型是配套的。

我們還是要拿出法寶!我們的致勝法寶——六大板塊圖。

一起來寫分錄吧(三) | 今天的內容有點多,您慢慢地看


從圖上可以看到,利潤表就是這樣的直接,進錢就加,支錢就減。

最後得到的就是利潤。

就像一個蓄水池,有進水管道,有出水管道,進的水多,池子裡就有水;出的水多,池子就會——無水可出。

一起來寫分錄吧(三) | 今天的內容有點多,您慢慢地看


有進,有出,豈不是兩個業務。

進錢的分錄是什麼呢?

上:錢

下:主營業務收入

出錢的分錄是什麼呢?

上:主營業務成本

下:是錢嗎?

這裡是出錢嗎?出錢是多久前的事了?明明給出去的是商品嘛。

想要這麼簡單,也不是沒人這麼操作過,但準則不是這麼說的,準則說的是,確認收入的同時,結轉成本。

產品的銷售,那說明企業的某個東西給別人了,必然引起企業產品存貨的減少,按照配比原則的要求,發出產品以取得收入為目的,因此,那這部分收入是不是應該補償一下原本產品的產品成本呢。

“主營業務成本”這個科目,就是為了企業計算該筆業務的成本,而且是與企業該筆收入相關的成本。

既然是結轉該筆產品,那麼,主營業務成本就和那個銷售出去的商品掛上了勾,主營業務成本對應庫存商品。

也就是說和之前的模型建立起了聯繫。

錢→原材料→生產成本→產成品→庫存商品→主營業務成本

看看,出錢是多久前的事了?N久以前的事了,好不好?

喲,那看起來,企業出錢買商品到賣商品,這個時間差,如果時間越短,那這筆錢滾動得很快,如果這筆錢滾動得慢,就是產品積壓,資金潰乏。

所以說呢,你有點感覺了吧,為什麼國家在制定會計準則的時候,讓你一步一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的來做賬,慢慢的來寫分錄,就是為了看這些時間差的。

來吧,大膽的假設一下,一個企業出報表,最短的時間出表,是每個自然月,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存貨賣得夠快,你的資金滾得夠快,那麼,上面這個流程,一個月內完成,那麼,錢生了錢,如果一個月沒完成,就變成了原材料,是存貨;變成了生產成本,還是存貨;變成了產成品,依舊是存貨;或者都變成庫存商品了,可還是存貨。

可沒走到主營業務成本那一步,說明就沒銷售,錢還沒著落呢,聽起來,存貨怎麼越聽越像是——蠢貨?開個玩笑的……

這是不是提醒了企業,存貨多,不如變成錢!也就是大家經常喜歡說的,變現!

反映企業營運能力的比率中,有一個指標是“存貨週轉率”。存貨週轉率是反映存貨週轉速度的比率,而且還有兩種方法來表示。

我們挑一個存貨週轉次數來說說。存貨週轉次數=銷貨成本/存貨平均餘額。

這個次數就是我們所說的——存貨轉的快不快,存貨在企業裡轉的次數越多,那麼就越多次實現了銷售,結轉了成本,企業的利潤就會增加。

今天這個內容夠多的,有分錄,有財管,有財務分析。

內容多,也請您慢慢看,理解當下的內容,才能持續證明自己是

強而有力幹練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