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有点多,您慢慢地看

一个企业买东西,生产东西,卖东西,那怎么算“赚不赚钱”呢?

这就归功于利润表。

而今天就是要趁热打铁,今天要建立一个新的财务模型,这个模型和昨天的模型是配套的。

我们还是要拿出法宝!我们的致胜法宝——六大板块图。

一起来写分录吧(三) | 今天的内容有点多,您慢慢地看


从图上可以看到,利润表就是这样的直接,进钱就加,支钱就减。

最后得到的就是利润。

就像一个蓄水池,有进水管道,有出水管道,进的水多,池子里就有水;出的水多,池子就会——无水可出。

一起来写分录吧(三) | 今天的内容有点多,您慢慢地看


有进,有出,岂不是两个业务。

进钱的分录是什么呢?

上:钱

下:主营业务收入

出钱的分录是什么呢?

上:主营业务成本

下:是钱吗?

这里是出钱吗?出钱是多久前的事了?明明给出去的是商品嘛。

想要这么简单,也不是没人这么操作过,但准则不是这么说的,准则说的是,确认收入的同时,结转成本。

产品的销售,那说明企业的某个东西给别人了,必然引起企业产品存货的减少,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发出产品以取得收入为目的,因此,那这部分收入是不是应该补偿一下原本产品的产品成本呢。

“主营业务成本”这个科目,就是为了企业计算该笔业务的成本,而且是与企业该笔收入相关的成本。

既然是结转该笔产品,那么,主营业务成本就和那个销售出去的商品挂上了勾,主营业务成本对应库存商品。

也就是说和之前的模型建立起了联系。

钱→原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

看看,出钱是多久前的事了?N久以前的事了,好不好?

哟,那看起来,企业出钱买商品到卖商品,这个时间差,如果时间越短,那这笔钱滚动得很快,如果这笔钱滚动得慢,就是产品积压,资金溃乏。

所以说呢,你有点感觉了吧,为什么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让你一步一步,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慢慢的来做账,慢慢的来写分录,就是为了看这些时间差的。

来吧,大胆的假设一下,一个企业出报表,最短的时间出表,是每个自然月,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存货卖得够快,你的资金滚得够快,那么,上面这个流程,一个月内完成,那么,钱生了钱,如果一个月没完成,就变成了原材料,是存货;变成了生产成本,还是存货;变成了产成品,依旧是存货;或者都变成库存商品了,可还是存货。

可没走到主营业务成本那一步,说明就没销售,钱还没着落呢,听起来,存货怎么越听越像是——蠢货?开个玩笑的……

这是不是提醒了企业,存货多,不如变成钱!也就是大家经常喜欢说的,变现!

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比率中,有一个指标是“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存货周转速度的比率,而且还有两种方法来表示。

我们挑一个存货周转次数来说说。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这个次数就是我们所说的——存货转的快不快,存货在企业里转的次数越多,那么就越多次实现了销售,结转了成本,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

今天这个内容够多的,有分录,有财管,有财务分析。

内容多,也请您慢慢看,理解当下的内容,才能持续证明自己是

强而有力干练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