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暴雨期,如何管理池塘才能增加效益?

進入秋季,天氣突變的頻率增加,尤其在沿海地區大風暴雨(颱風)天氣較多。短時間的氣溫變化,導致養殖水體溫度起伏不定,對整個養殖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且秋季雷雨天氣極易引發池塘缺氧;大雨後的水質變化需要養殖朋友及時的採取調理措施,淨化水質,培菌育藻,儘快的重新構建水體生態平衡,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應激因素給養殖帶來的影響。

一、池塘管理

■1、大風暴雨來臨前,加強池塘巡視,加固塘基及棚建設施,做好加固和補缺防止大風灌棚造成破壞。檢查所有池塘養殖器械(增氧機、汙底抽水泵、投料設備等)和池塘間用電設施的安全等,防止漏電引起的養殖動物死亡和觸電事故。

■2、暴雨前後都要開啟增氧機,儘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防止缺氧導致的池塘環境惡化,池塘缺氧容易引起底質發酵,滋生大量病菌,加大水產動物的發病幾率;底質缺氧還會影響池塘硝化細菌、芽孢桿菌等益生菌轉化氨氮和亞硝酸鹽的進程,造成池塘有毒物質的增加蓄積。同時水體缺氧會導致藻類的大量老化、死亡,向水體釋放大量藻毒素和造成濃綠水等不良反應。加強增氧減緩微生物死亡,穩定水相,防止疾病大規模發生。

■3、大風暴雨期間,養殖動物正處於強應激時期,減少投料或不投餵飼料,減少池塘有機物含量,對減少氨氮、亞硝酸鹽生成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同時減少水體溶氧的消耗。同時加強氧化改底和水體解毒工作,防止不良底質上浮造成病菌的擴散。

■4、大暴雨成災的,暴雨過後及時做好災後處理工作。如有死魚、蝦蟹等,及時清理出池塘,防止腐爛汙染水質,並估算死亡動物數量、以及時補放苗種參考。受暴風捲起的底泥,及時採取措施淨化水質,培菌補藻,利用生物益生菌分解淨化處理。

■5、雨水災害發生後,抓緊修復被洪水沖毀的塘壩坎和各種養殖設施,及時清除池塘過多的淤泥,迅速恢復生產能力。經雨水浸泡的養殖設施如增氧機、水泵、投餌機等,應抓緊拆修、烘乾、沖洗並進行檢修和維護,以便儘快恢復生產。清洗增氧系統,保持底部充足增氧,促使生物轉化順利進行。

■6、加強消毒工作。對蝦池塘採用低刺激消毒劑,中藥碘、氮氨酸碘、超能金碘、泡騰碘片等潑灑消毒,可防止池塘病原菌超標引發病情。

■7、暴雨後調控好水質。如果水質泥沙較重,採取換水措施,注意外源水質的安全性,禁止帶毒水和藍藻水引入池塘。換好水及時調理水質,對水質變清的池塘使用硅藻源、肥水膏 、小球藻、聚能肥水源,保持池塘肥度平衡藻相和菌相;對水質過濃,池底有機質含量過多的池塘,建議使用3倍過硫酸氫鉀改底片配合EM菌種、乳酸菌、光合菌等益生菌底質改良劑。勤用解毒碧水安解毒,儘快延續水產動物的正常生長,減少和降低應激反應。

■8、災後及時補放苗種。對池塘溢塘、應激死亡較多池塘及時補苗。

二、大風暴雨後飼養調整

■1、加強對蝦自身應激緩解,拌料口服複合維生素、維生素C、氨基酸、免疫多糖等。

■2、加強災後充足飼料投餵,添加營養和提高免疫。飼料中添加肝膽利康、健漁新能源、壯蝦多、黃芪多肽、中藥提取物等投餵,提高養殖動物抗應激和抗病能力。

■3、選取容易消化吸收的飼料,減少水產動物消化負擔,避免造成高蛋白飼料消化負荷引起的營養性腸炎、空腸空胃、白便等。

注重颱風、大風暴雨後的應激調控,儘快的恢復池塘養殖環境,直接決定著養殖成功與否。強應激後需要多方面的調理和整頓,加強養殖動物自身體質和免疫功能。提高成活率和降低應激反應。促進水產動物儘快的轉入正常生長秩序,高產能創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