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晏殊,皇帝的老師,做人的教科書

萬千期盼,帝后這對CP終於聚首了,然而,曹皇后一心想做皇帝的好臣子,自打踏入宮門,就像林黛玉一般,處處小心謹慎,在皇帝面前滿口大道理,動不動就行禮,別說皇帝煩了,觀眾也看厭了。相比之下,同樣是講文縐縐的大道理,晏殊就討喜多了,成為皇帝最知心敬重的先生。

《清平樂》裡的晏殊,不是教詩詞,而是給大眾上了堂人生課。


《清平樂》晏殊,皇帝的老師,做人的教科書


這個老師,有文化又有情趣

晏殊,不愧是5歲就能創作的神童,《清平樂》中,晏殊能撫琴會吟詞,與官家談話常常是《論語》《尚書》,著實考驗觀眾的文化水平。

一出場就幹了阻攔皇帝見生母的大事,用的方法就是講《孝經》,大談孝道,給小趙禎講天子之孝與庶民之孝的不同,天子之孝重在將德行教化施於百姓,讓百姓效法,最後成功將官家安撫下來,沒能與生母相認。

當小皇帝糾結自己是昏君時,晏殊告訴他,天下包羅萬象有陰陽正邪,而皇帝是天下共主,不是懲惡揚善的俠客與判官。接著又給趙禎上了治國課:執國如執秤,君心當如鏡,明辨善惡是非,再要增長執秤的力道,才能平衡四海八荒。這一講,成為宋仁宗一生的功課。


《清平樂》晏殊,皇帝的老師,做人的教科書


大道理講得皇帝心服口服,然而,晏殊卻不是個只會給學生講大道理的老師,還培養學生的雅緻情趣。

講《詠梅詞》,不是乾巴巴地念書本,而是帶著小皇帝來一場浪漫的踏雪尋梅,折一枝梅花,再蒐集點花上雪,煮一壺雪水茶,烤一爐梅花餡酥餅,聽著觀眾都流口水了,更成為趙禎回味無窮的學生記憶。

這個男人,有智謀又很豁達

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

這句出自晏殊的《解厄學》,讓小皇帝自稱受教。意思是,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現象,展露鋒芒會使困厄加劇。因為懂得人生的這般道理,所以晏殊坦然面對被貶離京。

劇中,晏殊進諫太后任用無才之人,料知自己被太后不容,預先收拾行裝,夜裡淋雨吟詞,雖然惆悵,卻也有大文豪蘇東坡“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灑脫。


《清平樂》晏殊,皇帝的老師,做人的教科書


當然,晏殊接受被貶,並在太后面前表演了一場華麗的摔倒,讓太后這個敵人也稱讚是個妙人。

晏殊應太后召見,故意沒帶上殿用的笏板,侍從送得晚了,他在殿外大張旗鼓,用笏板打倒了侍從,這一下手竟打掉了侍從的門牙,主動失了儀禮規矩,給太后奉上了一個貶自己出京的理由,不要罰我直言進諫,而是失儀狂傲,這樣,以後還會有臣子敢直言進諫。這一招,知道自己會受損,但是把折損降低,著實高明。

這個臣子,有忠心卻有些蠢


儒家文化對臣的要求是盡忠,這一點,晏殊做到了,而且用捨棄自己的方式來成全君主。

除了給太后表演出給貶黜自己的理由,在太后駕崩後,官家生母一事被傳開,為了給官家打造孝順的光環,晏殊再一次請求被貶出京,理由是自己身為皇帝老師,隱瞞生母之事,導致皇帝直到生母病逝也沒能相認。


《清平樂》晏殊,皇帝的老師,做人的教科書


不管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臣子,晏殊這一選擇令人敬服,以自己的失位,為皇帝贏得民心,穩固皇帝的權利。

在向權利高峰攀爬的官員眼裡,這樣的行為有點愚蠢,還有更蠢的。大宋西境叛亂,官家決定效仿先皇御駕親征,群臣反對,官家不聽諫言,這時晏殊再一次站出來,以皇帝無子嗣的理由拉出了官家,雖然阻止了官家,但是讓官家內心憤恨。

晏殊當然知道自己的言語會傷到官家,但是為了朝廷穩定,不得不出頭,也只有他能夠阻止官家,正如阻攔皇帝去見生母一樣。晏殊的智謀是盡忠,晏殊的蠢,也是盡忠。


《清平樂》晏殊,皇帝的老師,做人的教科書


這個儒士,有賢德卻不迂腐

作為皇帝的老師,深得官家信任,然而沒有因此打擊異己,發展自己的勢力,這可謂是真君子。

在官家對朝廷官員不滿意的時候,評論“有人過之,有人不及”,而晏殊的眼光則落在眾臣的優點上,即使是呂夷簡、夏竦這樣的人,他沒有落井下石,卻說呂夷簡卓絕政見、手段魄力,夏竦長袖善舞、成事之能,對各人的分析不失偏頗,眼光獨到犀利,官家也深受安慰。

這樣的晏殊,連官家也直接稱他是孔子門人,但是晏殊知禮,卻也不迂腐,尤其是在太后違背禮制,提出穿著天子之服祭祀太廟的時候,官家為了滿足太后的願望,同意了,晏殊沒有站在禮制的一邊,而是站在了官家這一邊,在眾官員面前站出來支持,才讓事情能夠成行。


《清平樂》晏殊,皇帝的老師,做人的教科書


儒家的禮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的,而晏殊沒有固執的恪守禮,能夠圓融應對問題,這正體現了他的通達。他既能不可為而為之,又無可與不可,真正達到了儒士的精神。

做人當學晏殊,才德兼備,捨己利人,懂得生活,圓融通達。都說一生得一知己足矣,看過《清平樂》,一生得晏殊這一老師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