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本文看點:拖延是一種廣泛存在而且會對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約有10%~15%的成年人受到慢性拖延的困擾。而在大學生群體中,拖延行為則更為普遍和嚴重。

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明明知道有那麼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發出去的郵件,還有自己焦躁不安的小心臟,我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也許只是發呆地說:再呆一會兒,就一下下……”

“我們都是拖延症”,許多人都從中產生了共鳴。 你是不是也是“拖延症”一員?

拖延指的是儘管預見到延遲行為會帶來不利後果,人們仍然自願推遲開始或完成某一計劃中的任務。拖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而且會影響到人們的學習、工作、幸福感、身心健康等各個方面。

漢斯出版社《心理學進展》期刊有篇文章發現,對任務進行合理的規劃以及情緒調節訓練有助於減少個體拖延行為,並闡述了人格特質、負性情緒和任務厭惡等因素對拖延行為的影響。

研究認為拖延的含義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① 最初的行為意向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差距;② 個體心境的變化;③ 不良的行為表現。對拖延進行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是個體內部的活動進程,依賴於個體對時間、任務特性等信息的內部參照標準。儘管如此,對拖延的定義大部分都包含了延遲、不合理性和消極結果這三個主要特徵。因此,最被人所接受的拖延定義是“儘管預見到消極結果,仍然自願推遲既定任務的行為”。

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拖延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兩類:客體因素和主體因素。客體因素主要包括影響具體拖延行為的任務環境和任務特性,以及影響個人拖延特質形成的外部成長環境;影響拖延的主體因素則包括人格特質和個人能力兩個方面。

客體因素影響拖延任務特性主要包括獎懲時間、外界誘惑、任務厭惡、任務呈現方式和任務結構。拖延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在其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家庭教養方式和學校教育的影響。

關於影響拖延的主體因素,研究最多的是拖延與大五人格之間的關係。拖延與神經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而高神經質的個體更容易感受到負性情緒,傾向於把困難的任務視為一種威脅和挑戰,因此在神經質的作用下個體更容易產生焦慮、厭惡等情緒進而表現出拖延行為。抑鬱也是導致拖延的一個因素,抑鬱會使個體難以感受到快感,缺乏生活動力和能量。除了神經質以外,盡責性這種人格特質對拖延行為也具有重要影響。盡責性高的人做事堅決果斷,更能夠按照計劃堅持完成目標,成就動機較強,這些特點有助於個體減少拖延行為。盡責性及其組成因子(自我控制、注意、組織性和成就動機等)與拖延之間也成顯著的負相關關係。有研究者指出宜人性與拖延行為之間有負相關的關係,那些宜人性得分較低的個體傾向於把外在的時間安排視為厭惡性刺激並表現出抗拒和迴避的態度。

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除了大五人格所代表的人格特質之外,恐懼失敗、完美主義等特質也會影響個體的拖延行為。個人能力也是影響拖延的重要主體因素。研究表明,未來時間洞察力與拖延行為存在顯著負相關,而主觀時距和壓力知覺與拖延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情緒調控能力、歸因方式以及情商也會影響拖延,高情商、內歸因方式、情緒調控能力較強以及負性情緒忍耐度較高的個體拖延行為較少

由於拖延行為的普遍性和諸多弊端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者從行為、認知和情緒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幹預措施。

拖延的行為干預主要涉及到任務安排、目標明確、任務暴露和外部獎賞等方面。拖延是幾種行為之間競爭的結果,因此限制影響個體任務表現的事件的數量,減少個體的決策選項可以降低拖延。

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在認知層面,對拖延行為的干預主要針對的是糾正不合理信念。糾正不合理信念、進行認知重建有利於矯正個體的不合理行為,促使個體對具體任務作出正確反應,比如“按照要求完成任務是必要的”。

在情緒干預方面,拖延的情緒干預一般先利用理性情緒療法糾正個體的不合理信念,然後幫助拖延者對抗焦慮:通過放鬆訓練、冥想等方法減少負性情緒,或者通過回憶生活中的愉悅事件來增加積極情緒。

雖然研究者對拖延行為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籠統而且宏觀的。除了“拖延是一種自我控制失敗的行為”這一觀點幾乎沒有爭議以外,對於造成拖延的其他原因目前還不清楚。面對拖延,還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討的地方。

來源: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23891

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你是否是“拖延症”患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