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清緞地彩繡童上衣(湖州博物館藏)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元管道昇繡十八尊者像

刺繡技藝的形成與絲織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湖州是世界絲綢之源,素有湖絲甲天下的美譽,絲織品刺繡歷史淵源悠久。元代趙孟頫夫人管道昇詩書畫繡皆精,《山樓繡佛圖》、《長明庵圖》等刺繡作品,載於史籍。現藏南京博物院管道昇所繡制的《觀音像》,其觀音的髮絲、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發繡制,非常別緻。成宗大德二年(1299),管道昇皈依中峰禪師,常住寺中書寫經文,並繡《十八尊者圖》,共16幅,供於寺內。中峰禪師於繡像冊尾跋:“趙夫人面對如來,心存空寂,為梵宮之善果,顯度世之。金針繡出尊者二十像,並侍從、比丘、金剛、韋馱法像衣缽,服御龍虎之屬備極,鏤雲錯彩之奇,為山寺常住供奉,推其願力,實有良器。”《十八尊者圖》是迄今存世的元代,乃至元以前保存最完好、圖案最豐富、繡幅最多的名家孤品。2000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十八尊者圖》品最終以1980萬元成交。一個新的拍賣記錄也靜悄悄地寫進了中國的拍賣史。畫面上的十八尊者,或嘻笑愁怒,或定寂悟覺,或瞻盼凝睇,均傳神入化,無一雷同,顯出佛家濟世渡人、天神護法鎮界的精神與性格。其造型能力之高超,筆觸起轉有致,更是流暢磊落,有曹衣吳帶遺韻,注意線描力度,又著意賦彩設色。繡技更是精美絕倫,擘絲極細,用線只一二絲,繡針亦如發細,以至繡跡如筆翰圖。其針法多樣,多為齊針鋪紋平繡,間以搶針法的短直針腳,按紋理起搶構繡,或以旋針法依繡紋放射狀順勢刺綴,將絲光的亮豔與和順運用得妙到毫顛。湖州刺繡明代已至嫻熟,採用“顧繡”方法,以剖細股繡線刺繡,各色深淺組合,所繡花鳥山水栩栩如生,稱為“繡花緞子”,湖州籍刺繡名家沈壽因為慈禧繡制壽幛而聞名於世。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清緞地彩繡花卉紋群(湖州博物館藏)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清緞地彩繡童子紋帳沿(湖州博物館藏)

織裡之所以以“織”冠名,就是因為絲綢織業興旺之故,絲織素為境內農村傳統副業,蠶畢繅絲、織造,“遍聞機杼聲”,正如《晟舍鎮志》所載:“鄉間婦女自育蠶畢後,比戶終日打線至八九月間,鹹織成綢,鬻於郡”。絲織業的興盛為民間刺繡盛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里,女子都要學習“女紅”,刺繡是一項基本技藝。織裡的年輕姑娘幾乎人人學繡,多為母女相傳,或鄰里之間相互傳授。這對當時待字閨中的女孩子來說,是很普遍的事。正因如此,刺繡不僅是勞動婦女的“份內工作”,更是許多有閒階級女性消遣、養性、從事精神創造活動的主要手段,因此,織裡婦女素有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繡品的功用明確分為日用與觀賞兩種用途。

刺繡是舊時織裡婦女普遍熟習的技藝,一般都用於繡制自已及家庭所需的日常紡織品,如衣服、鞋子、圍裙、手帕、被面、帳幔、枕套、靠墊以及民俗用品香包、虎頭鞋、帽等。刺繡題材都是頗具民族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即所謂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織里民間刺繡的圖案題材十分豐富,包括動物、植物、器物、人物都有,具體來說動物類有鴛鴦、蝙蝠、金魚、蝴蝶、喜鵲、龍、鳳、鰲、魚等,植物類有桃花、荷花、蓮花、梅花、牡丹、菱角、石榴、松柏等,器物類有如意、金錢、聚寶盆等,人物類則有福星、祿星、壽星、官人、童子等,還有一些如“萬”字、“壽”字等文字性圖案。這些圖案表意的手法,一是借用事物的特徵,如鴛鴦象徵夫妻恩愛,牡丹象徵榮華富貴,松鶴寓意長壽,石榴寓意多子等;二是利用事物名稱與吉語的諧音或同字,如蝙蝠諧音“福”,魚諧音“餘”而表示富足有餘,金魚諧“金玉”,荷葉諧“和”蓮花諧“連”,菱角諧“靈”,喜鵲則借用“喜”等;三是各種圖案組合起來進行表達,如蝙蝠和壽字、萬字結合在一起就是“福壽萬代”,官員站在鰲魚頭就是“獨佔鰲頭”,如意和祥雲結合就是“吉祥如意”,喜鵲飛上梅樹就是“喜上眉梢”等。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福祿壽繡品(織裡童裝博物館藏品)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織裡童裝博物館藏繡品

織裡刺繡從風格和繡法上都與蘇州刺繡是同根同源。然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織裡刺繡與蘇繡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織裡刺繡的工藝特色以蘇繡和納繡為主要繡法,融合了南北雙方的藝術風格;在材料的應用上,蘇繡以緙絲和錦緞為主,織裡刺繡以絲和棉織品為主;從繡品的用途上來說,細膩的蘇繡大多用於裝飾,織裡刺繡則以實用性為主,比較粗獷,圖案簡單,大多是表現勞動人民美好願望的吉祥圖案。織裡刺繡的主要工序是:先將絲或棉質的繡布平鋪在案板上,按所需尺寸大小描上圖案,俗稱“描底”;再將畫好圖案的繡布,綁在落地可縮放的木製繃架上,或繃在大小不同的、圓形的竹製繃子上;然後根據圖案形式、紋樣要求配上相應色彩的絲線,手工穿針刺繡。織裡刺繡針法多樣。齊針:先從繡布的反面開始行針,針走直線,行行對齊,不能出現彎曲和傾斜。十字針:前一行直針,後一行針蓋住前一行針併成“十字”交叉。亂針:針法縱橫交錯,無一定規則。正搶與反搶:正面行針正面接針為“正搶”,反之即為“反搶”。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織裡童裝博物館藏繡品

20世紀70年代末,織裡有少數農婦手工繡制了一些彩色花鳥圖案的枕套,走村串戶、進城叫賣取得薄利。之後參於製作的人日益增多,繡製品種也從單一的枕套擴展為枕套、被套、電扇套、電視機套等,並且為適應市場的需求,逐步從手工刺繡發展為用腳踏縫紉機機繡。織里人走出湖州走南闖北,“一根扁擔挑著膽量與命運,兩隻布包裝滿希望與憧憬。北上那長城內外王府井,南下那深圳特區椰樹林,沙漠盆地留過足印,都市邊境迴響鄉音”。在全國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銷售織裡特色的各種繡製品。同時,一個繡製品露天市場在織裡鎮當時僅有的一條老街上自發形成,從此開始了織裡經濟的大發展。慢慢地,各地商販都知道了浙北織裡,可以批發繡花枕套和帳沿。市場逐步被打開,到1983年,織裡已有繡品、服裝生產加工專業戶1000多家,以前補貼家用的小手藝竟成了家鄉的支柱產業。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傳統繡花枕套(織裡童裝博物館藏品)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傳統繡花枕套(織裡童裝博物館藏品)

1983年,織裡工商所在老街沿河搭建玻璃鋼棚,設36個攤位專營棉布、花線,與繡製品露天市場配套,成為織裡第一代市場。次年,工商所又徵地4000多平方米,投資30萬元,建起具有80間營業房、400個玻璃鋼棚攤位的繡製品市場,替代原自發形成的露天市場,成為織裡的第二代市場。織裡市場經過多次擴建,從最初的馬路露天市場到如今以童裝、棉布為核心,床上用品、服裝輔料、服裝面料等為輔助的中國織裡商城的形成,織裡經濟空前繁盛。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織裡早期市場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時至今日挑著擔子兜售枕套被套依舊在進行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織裡童裝市場的形成,機繡需求旺盛,縫紉機機繡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電腦繡花興起並進而取代縫紉機機繡。如今,儘管時代風尚不斷演變,機械化的生產業已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業,作為傳統工藝的織裡手工刺繡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見了,但由於歷史淵源和廣泛的民間基礎,這一民間的精湛技藝還是被很好地傳承了下來。織裡刺繡歷來均由手工刺繡,用絲線在絲綢、棉織品上繡出各種精美的圖案,並製成充滿藝術美感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一直為人們所喜愛。眼下在織裡要找出一兩百位掌握傳統織裡刺繡手藝的“繡娘”還是沒有問題的。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織裡漾西小學刺繡藝術館學生作品


織裡刺繡的前世今生

織裡漾西小學刺繡藝術館學生作品

為了讓後人見證“織裡刺繡”的歷史,吳興區政府及織裡鎮政府花了近10年的時間,投入資金56萬元,用於對刺繡工藝的整理和保護。肚兜、襁褓、無袖馬褂……在織裡童裝博物館刺繡廳裡存放著的120件織裡刺繡作品,其中不少已有百年曆史。指尖流轉的一針一線,描繪成生動的圖案,一幅幅織裡刺繡無不訴說著歷史文化與久遠的故事。日前,“織裡刺繡”在浙江省民間藝術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專家的評定下,獲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保護成果暨首屆浙江省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收藏保護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