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這幾天,全國網友都在關注失蹤的杭州女童章子欣,但是最後還是以悲劇告終。

參與打撈的漁船船長邵全龍說,“小女孩真的好可憐,我打撈的時候都出了眼淚”。

而從章子欣案更多的折射出留守兒童存在的社會問題——自我保護意識淺薄,缺乏父母關愛。

而在章子欣失聯後,有網友在微博上憤言,“作為留守兒童,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卻不在孩子身邊,那個93年的母親,生而不養枉為人母。還有那個83年的父親,把孩子丟給兩個老人,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如果你們不能陪伴孩子長大,為什麼還要生下孩子?所有的留守兒童內心有多痛苦多絕望,那種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感受,那些表示因為無奈所以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的父母懂嗎……生而不養不止是自私更是可恥!”

其實在缺少父母陪伴且信用缺失的社會,比章子欣更悲慘的兒童並不少見。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過早離異,沒有人引導她們健康成長,反而成年後走上犯罪的機率更大。

今天的要講的電影也是有關離異父母和孩子的,但是幸運的是這個孩子並不是留守兒童,而是父親給了兒子充足的愛,讓他直麵人生的困境,——

《銀河補習班》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鄧超+俞白眉聯合執導。

聽到這個組合,不少人想起了兩人合作,豆瓣低的可憐的《分手大師》和《惡棍天使》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但是看預告片,這部片卻不一樣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從製作就顯出誠意。

《銀河補習班》請來了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也就是為《勇闖奪命島》《加勒比海盜》《蝙蝠俠》《超人:鋼鐵之軀》等電影編曲,音樂膾炙人口,無數次出現在國內地方電視臺的廣告裡的那個大師。

此外,《銀河補習班》最大的亮點還是真誠,創作者終於不再惡搞,而去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這使得影片有了一個可以正常跟觀眾對話的橋樑。

就像最開始說的,《銀河補習班》選在父親節做提前點映,是因為,這是一個父子情的故事,鄧超出演的父親與兒子一路的經歷和共同的成長。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故事,是一段

橫跨30年的父子情。

但在這份情裡,還裝下了太多複雜的東西。

時代,理想,教育,反抗……

整部電影分兩條線:天上和地下,30年後和30年前。

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原本是兒子馬飛心目中的偶像——

大橋設計師,亞運火炬手。

在群眾夾道歡迎的那天,他抱起兒子馬飛,也撐起了馬飛的驕傲。

然而也是那一天。

父親偶像光環不在了

因為剛剛落成的大橋,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轟然倒塌。

馬皓文被投入監獄,服刑七年。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馬皓文鋃鐺入獄,最關鍵的是名節不保,於這個人的打擊,在我看來,幾乎致命。

尤其,他是一位父親。

兒子敬仰的大英雄,瞬間轉為人人喊打的“大壞蛋”。

他自己有口,但有口難言。

轉眼七年過去了,馬皓文刑滿出獄,再見到兒子,卻是在全校的批評大會上——

馬飛是出了名的問題學生,成績墊底,頻繁逃課,即將被開除學籍。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馬飛的媽媽說,這孩子可咋辦啊。

校長說,馬飛你沒救了。

只有爸爸對他說:“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這近乎盲目的樂觀,是刻在骨子裡的天賦吧?

甚至就是這樣一個人生被擊穿的loser。

居然底氣十足,和教導主任立下一個賭約:

到期末考試,馬飛會從班級倒數的成績,考到全年級前十。

不到怎麼辦?

那就隨你開除。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口氣不小,膽子挺大。

馬皓文成了所有人眼中的“瘋子”。

教導主任對父子倆不屑一顧。

馬飛媽媽聽說後急了,一個巴掌扇過來。

但儘管這樣,他還是近乎樂觀的鼓勵孩子,

事實證明,改變一個問題少年並不那麼容易

經歷連番挫折後,馬皓文的情緒走到崩潰邊緣。

他繃不住,發了火。

第二天一早,卻看到了兒子偷偷放下的小紙條:

“爸爸,像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他頓了一瞬,然後把自己的臉藏在毛巾裡,偷偷哭了……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影片是如何讓學渣兒子重拾信心,那場賭局如何呢?

我決定給大家留個懸念而在片中,最讓我觸動的臺詞,其實是鄧超對兒子說:這是我第一次當父親,我在學習做父親。

這也成為貫穿影片的主流觀點,就是:並不是要下定論,告訴你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

鄧超哭著拍完的電影,我賭它是暑期檔第一爆款


中國父母常說的一句話: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接受最好的教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報最多的補習班,考最高的分數,上最好的學校,找最有錢途的工作?

好的教育,肯定也不便宜。

可能耗盡一代人畢生的力氣,去換取下一代人略微的階層提升。

一個人生下來,長大,讀書受教育……一切都只是為了競爭?

誰都知道這荒誕。但你又不得不爭。

久而久之……

教育成了一場家長拼財富、資源、人脈的“軍備競賽”;孩子成了只知道聽話、死記硬背的“學習機器”。

這部片子也讓我們有更深的思考,關於孩子到底要什麼?我們應該給與孩子什麼?我們怎麼與孩子共同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最後幾個七年過去,兒子長成了爸爸眼中的驕傲,爸爸則成為兒子眼中被叮囑和照料的人。

父子之間的地位悄然逆轉,變化亦隨之埋藏。

馬飛的外表,已然越過了父親曾給他畫下的身高線;而他的內心呢,真的按照馬皓文的期望,成為父親希望他成為的那種人了嗎?

一路學習思考、實現自己的理想,就算是成功的全部了嗎?

電影把想象的空間更多的留給觀眾,畢竟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