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演义——日本会成为美国背后的一把刀吗?

​一、新三国演义

在中国的外交大格局中,不断上演着现代三国演义。哦,这里不是一个,而是有好几个三国的版本,中美俄,中欧美,中日韩。在这些三国关系中,中美是政治对抗关系,中俄是抱团取暖,联吴抗曹的关系,中欧关系是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关系,唯独中日韩关系比较复杂,这是一种包含,地缘政治,历史渊源,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重点要讲述的是未来中日韩,特别是中日关系走向的预判和对日策略。


在美国的全球盟友中,有一个国家是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日本。美国对日本的定义是,在亚洲的重要盟友,但是,美国在亚洲最信任的盟友却是新加坡,这是美国的官方表述。这个表述,透露着美国对日本的根本看法:日本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支点,同时也是需要加以防范的战略盟友。

新三国演义——日本会成为美国背后的一把刀吗?

二、日本近代史

从历史革沿来看,美日之间是世仇:“1853年,美国佩里使四舰开日本门户,定《神奈川条约》,日有被殖民之危。十载后,日本行民治维新,国势渐强。一战后,于巴黎和会提消弭种族歧视之议,为西方列强所不容,纵获山东特权,国内仍忿忿不平,以不为西方所纳为耻,故以与德国情势相同自居,为德意日三国轴心留下伏笔。二战后,日求战于美,太平洋战争爆发,经四载,广岛长崎为原子弹所躏,日本投降,自此日本沉沦,为美所谓盟国."所以,美日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关系,二战后从未改变,日本于美,相较德国于美,地位远不如之,日本虽强,实为已灭亡之国。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和春秋时夫差和勾践之间有所雷同。


分析日本未来的走势,必须结合日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来进行。自民治维新以来,日本对外政策经过了追求民族独立到追求民族扩张,再到追求与西方抗衡三大步。其内在的文化特征是服从和尚武,社会组织特征是:等级和秩序。

这些民族特性,决定了日本一定是一个极具野心的国家。1927年,日本田中奏折中写道:“欲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段话为很多人熟知,但是后面一段话更加重要,田中说:“若中国可以被我所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之侵犯。”看到没?日本最终的战略目的,是想通过确立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将西方势力完全驱逐出亚洲,从而保证自己再也没有被西方殖民统治的危险。这份奏折,既是日本野心的体现,同时也是日本深刻的民族忧患意识的体现。从日本的角度来说,他们这样的决定并无错误,这是一个想为本民族打开生存空间的宣言。但是,动机对于国家而言无错,其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日本却一错再错。日本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定位成亚洲的解放者,而是和西方一样,把自己定位成了征服者,这点,与领导南美独立的英雄玻利瓦尔大相径庭。日本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资源禀赋,能力所限,民心所向,片面迷信自身武力,那么,最后战败的结果,就已经在这份奏折中注定了的。

新三国演义——日本会成为美国背后的一把刀吗?

三、一错再错的日本

民治维新从一开始,就在其宪法中存在着重大缺陷。民治维新的本意,是想让日本成为一个宪政国家,简单的说,就是由天皇和内阁共同商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法治型近现代国家。但是,里面有一条:陆海空三军独立,不受内阁节制,而完全听命于天皇,所以称为皇军。这一条,是日本后来在军国主义道路上逐渐滑向深渊的始作俑者。


在民治维新后期,日本的国策虽然始终是扩张,但是以伊藤博文,田中义一,犬养毅等为代表,他们的扩张方式是蚕食,缓图,找代理人,经济侵略优先于军事侵略,尽量避免和西方列强在关于中国利益方面的正面冲突。客观的说,这些政治家的手腕是比较老辣的。但是,1928年,军部擅自决定发动皇姑屯事件暗杀张作霖,后1931年,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人擅自发动九一八事变,说明军队势力架空内阁权力已经是日本的趋势,最后,以犬养毅被刺事件,宣告了日本保守扩张势力退出历史舞台,而激进扩张势力登场。在那个年代,日本中下级军官不服从内阁决定,以下犯上的事情层出不穷,甚至是一种时髦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和裕仁天皇的关系很大,裕仁天皇本人就是激进的扩张主义分子,受大川周明,北一辉这些军国主义思想家影响很大。

他对于中下级军官肆意妄为的默许,导致军队完全掌控政府,堪称日本版的文革,将日本带进战争深渊。


历史的结果,总是在它起因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战后的日本,既是一本辉煌的发展史,同时又是一部悲催的扼杀史。其产业分工和技术天花板,都由美国规定死了,有些部分可以发展,但是对美国可能产生威胁的雷池,一步也不能迈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对于美国的真实态度,到底是什么?从正常逻辑而言,日本对美国一是恨,二是怕。就目前而言,恐惧,应该是日本对美国最主要的感觉,这是实力PK的结果。


很多人都觉得,日本是一个完全能屈服于强者的民族,这是真的吗?答案肯定为否。历史上,忽必烈三次远征日本,以蒙古帝国之强,日本顽强反击,使忽必烈折戟太平洋;明朝丰臣秀吉和明军交战于朝鲜,也完全没有劣势;近代美国和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可以民治维新图强。这些历史足可证明日本这个民族不容易屈服于外来侵略。是不是现在日本国民性就变弱了呢?得过且过?有些细节可以说明问题。日本历届政府都会去拜见靖国神社,我国当然一定是反对的。

但是客观分析,日本精英去拜见靖国神社,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与其说他们给军国主义招魂,不如说,这是对他们前面几代人强国梦想的一种缅怀。虽然他们的前辈犯下了很多错误,战争罪,种族灭绝,人道主义灾难。我们否定日本军国主义的行为,并且进行深刻批判,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却不用去否定这些战犯为了谋求国家强大的努力本身。这种努力,我看倒是当今中国应该深刻去学习和检讨的地方。还有一个细节,日本一直想改掉宪法第九条,把自卫队升级为国防军,这是日本谋求国家正常化的努力。再看看石原慎太郎写的《日本可以说不》在日本的畅销程度,足以说明,日本对于追求独立国格的认知,须臾未曾忘怀。

新三国演义——日本会成为美国背后的一把刀吗?

以上种种,可以揭露出美日内部有一个矛盾,那就是:日本追求国家正常化和美国要求日本附庸化的深刻矛盾。这是一种民族矛盾,超越所有意识形态之争,而且不可调和。如果日本想要解决这个矛盾,有几种可能,第一、日本强大到可以再次和美国分庭抗礼,此种可能显然不可能。第二、美国点头同意,没有特殊事件发生的话,此可能基本为零;第三、美国衰落,无力掌控日本。从二战后一直到80年代,日本一直找寻的是第一种可能,但是广场协议过后日本失去二十年,让日本人明白,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现在日本还在走第二条路,百般献媚美国,想让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监管,犹如当年的勾践一般。但是,美国绝不是夫差。美国需要日本这个棋子,但不是要把它塑造成对手,美国对日本的基本策略是既拉拢又提防,绝无松懈可能。因此,假以时日,留给日本的只能是第三条路,隐忍不发,待机而动,将是日本的唯一选择。


东晋时期,有一场著名战役:淝水之战,慕容垂为了恢复燕国,摆脱前秦对他们的统治,拼命游说苻坚(前秦君主)进攻东晋。结果肥水之战的时候,慕容垂大肆散布恐慌信息,“草木皆兵”的成语也因此而来。最终苻坚一败涂地,慕容垂得以复国。

这种策略,很可能是日本的选项之一,支持,挑唆中美对抗,而坐收渔翁之利。


我们对日本要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日本的外交策略一定要注意明线和暗线。因为日本没有独立外交,因此暗线显得更为重要。在中美博弈中,日本非常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潜在盟友,而不是敌人。对此,我们战略上不要误判,而应该做最大的争取,从国家利益角度分析,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中日之间有历史积怨,而意识形态之争绝对不是中日之间的主要之争,因为日本也从来没有过自主选择走欧洲道路的传统。中日之间,主要是日本对中国崛起的一种顾虑,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这些矛盾中,顾虑可以放一边,但是对日本加大市场开放,紧密中日经济联系,让日本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好处,倒确实值得思考。在此我要强调一点,本人对日本素无好感,对于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深恶痛绝。但是理性告诉我,想要谋求中国最大利益,目前在暗处需要对日本使劲。因为疫情后的世界,中美矛盾将愈加成为中国对外的主要矛盾。

新三国演义——日本会成为美国背后的一把刀吗?

我们都还记得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故事不?“智氏向韩魏赵索地,韩康子,魏桓子惧而纳地,独赵襄子弗予。智氏合韩魏之兵攻赵,相与裂地,围赵于晋阳城,且决汾水淹之。张孟谈语襄子曰:事急矣,请说于韩魏。连夜,谈越墙而走,面于韩魏曰:智果既贪且残,今赵之不存,而后二君可独存焉?二君默然。翌日,韩魏二君倒戈相向,掘汾水倒灌智氏之军,智氏亡。

”若中美未来必有一战,其形式亦可参照旧事,一切然矣:当中美势均力敌,日本必然采取观望策略,若美国久不能下,则日本很可能会反戈一击,前提是中方做好承诺。若中方在太平洋近中国区域取得优势,日本必定反水。大争之世,首先争于实力,其次争于谋略,再次争于外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