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了!《中國曆代王朝興亡四字歌》註釋

漲知識了!《中國曆代王朝興亡四字歌》註釋


85歲高齡的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教授高明,為普及歷史知識而著《中國曆代王朝興亡四字歌》,併為之詳加註釋。《四字歌》以四字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轍押韻,朗朗上口,讓你輕鬆記住自夏朝建立至清朝滅亡,中國四千多年間數十個王朝興亡更替的緣由和任務。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湯伐夏桀,滅夏建商。

武王伐紂,西周勝強。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宋襄。

晉文秦穆,還有楚莊。戰國七雄,彼此逞強。

秦楚齊燕,韓趙與梁。嬴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秦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勝者劉邦。

劉建西漢,長安稱帝。王莽篡漢,改朝更制。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劉秀興兵,反莽殺敵。

重建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軍起,分崩離析。

魏蜀與吳,三國鼎立。司馬代魏,西晉是立。

五胡亂晉,擄走懷帝。睿都金陵,東晉續繼。

宋齊梁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五胡分治。

繼有北魏,北周北齊。南朝北朝,隔江對峙。

北周楊堅,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統一。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一代女皇,武氏則天。

安史之亂,黃巢造反。朱溫滅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國,分裂重現。南北十國,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晉漢。迨至後周,匡胤奪權。

趙建北宋,仍都於汴。穩定北方,統一江南。

西夏遼金,覬覦中原。金襲汴京,靖康國難。

高宗南渡,南宋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一統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滅元,建明應天。成祖永樂,移都順天。

閹黨亂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禎,自縊煤山。

闖王進京,四十二天。三桂請兵,清帝入關。

康熙宏略,皇輿拓展。鴉片戰爭,列強侵犯。

太平天國,曇花一現。戊戌變法,維新百天。

辛亥革命,領袖中山。締造共和,宣統交權。

王朝統治,從此絕斷。自夏至清,年計四千。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湯伐夏桀,滅夏建商。

簡釋

夏王朝之祖名禹,姓姒,因祖籍在夏,故稱夏禹。禹的父親名鯀,唐堯時讓他負責治理水患,他採用圍堵的方法治理,而遭失敗,洪水更加氾濫,受到懲處。虞舜時讓禹繼承父業繼續治理水患。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獲得成功,受到各方氏族部落的讚揚和崇敬。虞舜禪讓,由禹繼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史稱“夏后氏”。夏禹在世時,曾想把自己的職位讓給手下一位名叫益的部落酋長。但他死後各部落首領全不承認,反而都擁護禹的兒子夏啟繼承禹的職位。在這期間難免會有一場新舊勢力相互爭奪領導權的鬥爭。自此之後,古代中國氏族社會部落聯盟的首領,即由禪讓制過渡到君主世襲制。自夏啟做了夏王朝的國王之後,專制王朝也就從此出現,而原始氏族社會隨著專制王朝的產生逐漸走向衰落,新生的奴隸制階級社會開始形成。夏王朝統治時間約自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5世紀。

湯,也稱商湯,是滅掉夏朝建立商朝的第一位國君,姓子,原來居住在亳。夏桀是夏朝最後一位帝王名稱。他荒淫無道,商湯興兵討伐夏桀,一舉戰敗夏朝軍隊,把夏朝滅掉,奪得了政權,更改國號為商,也稱殷商。自商王成湯建立商王朝之後,經過五次遷都,最後一次是由商王盤庚將首都遷到今河南安陽。考古工作人員曾在安陽市的小屯村,即所謂的“殷墟”,發掘出當時商王居住過的宮殿遺址和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還在其附近發掘數座殉有奴隸的商王陵墓。商王朝繼夏朝之後,統治年代自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紂,西周勝強。幽王貪色,身死國喪。平王遷都,東周洛陽。

簡釋

武王,姓姬名發,周文王之子。文王死後繼嗣為西伯。紂是商朝末代帝王的名字。紂王昏庸無道,為了鎮壓異己,制定了許多殘酷的刑法,激起各地諸侯的反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東征,在牧野將商朝軍隊戰敗,商紂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武王取得了政權,建都在陝西岐山附近的鎬京,史稱西周。周王朝的疆域也從今陝西拓展到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廣大地區。周王朝將獲得的地方,分封給姬、姜兩姓子侄,作為屏藩周王朝的諸侯。

幽王是西周王朝最後一位國君,他貪婪好色,寵愛褒姒,竟然用點燃烽火,謊報軍情,戲弄各地保衛王朝的諸侯官兵,以取得褒姒的一笑,因此各地諸侯衛王軍士甚為懊喪。尤其是幽王想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引起申後的父親申侯不滿,他聯合繒侯與犬戎一起舉兵討伐幽王。這時再點燃烽火求助衛王援軍,則無人來救。結果在公元前771年殺幽王於驪山之下,從此西周王朝也宣告結束。西周王朝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開始至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為止,計275年。

周幽王被殺之後,諸侯們擁護太子宜臼繼承王位,是為平王。但是,國都鎬京已被戰爭摧毀,周圍也都被戎族佔領,平王被迫在公元前770年東遷雒邑,即以今之河南洛陽為國都,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時代。

春秋五霸,齊桓宋襄。晉文秦穆,還有楚莊。

簡釋:

東周時代分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所謂“春秋”,原是記錄魯國曆史史書的名稱,曾經孔子的修訂,則成為五經之一的《春秋經》。它記錄的年代,是從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開始。史學家多將其定為從周平王東遷到戰國初,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53年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周王朝勢力日漸衰微,已無力統轄各地諸侯。最初齊國最強,齊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張,要求各地諸侯都應尊重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並要求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外族入侵。齊桓公死後,還有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前後有五個諸侯國的君主,此起彼伏競相爭霸。其實宋國很小,實力也弱,宋襄公雖有稱霸的企圖,但未能成霸。

春秋時代,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共計317年。

戰國七雄,彼此逞強。秦楚齊燕,韓趙與梁。

簡釋:

戰國時代是東周繼春秋之後一個歷史階段。這一時期尚存大小不等的二十多個諸侯國,其中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最強。魏國也稱梁,他與韓、趙原來都是春秋時代晉的大夫,戰國初三家自立門戶,把晉分解為韓、趙、魏三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從此即由五霸時期的春秋,進入七雄時期的戰國。此一時期,因七國之間競先兼併小國,不斷髮生戰爭,故史稱“戰國”。具體年代為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也是我國從奴隸制時代過渡到封建制時代的歷史轉折期。戰國時期的經濟和文化都有空前的發展,其原因一方面由於鐵器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因社會制度的變革,生產力得以解放。

戰國時代,則從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開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計232年。

嬴政統一,自稱始皇。反秦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勝者劉邦。

簡釋:

秦王嬴政執政第26年時,即公元前221年,終於將東邊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全部消滅,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的秦王朝。他改王號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統一天下之後,制定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統一政策。如制定全國通用的字體秦篆;推行統一的貨幣秦半兩;頒行統一標準的度、量、衡;修補西自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的長城。這些政策,對恢復社會秩序,安定人民生活,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他好大喜功,浮華奢侈,不僅在全國各地大造行宮,還在渭南上林苑建阿房宮,在臨潼築造自己的陵墓。偌大的工程必然要強徵徭役,廣集錢財,故用苛法酷刑迫使人民服役,交納錢糧。就在秦始皇死後不久,秦二世繼位初年,公元前209年7月,有九百餘名被徵發勞役的農民,由兩名縣尉押送到漁陽,即今之北京密雲服役,充當戍卒。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縣,因陰雨連綿道路不通,難以前行。按當時秦法規定,戍卒逾期不到則處以死刑。在此威逼之下,由陳勝、吳廣為首,殺死兩名縣尉,率領全部被徵發勞役的農民,揭竿而起,反秦暴政,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六國舊貴族乘機而起恢復自己的勢力,紛紛參與反秦。如楚國貴族項羽在會稽起兵,原為秦朝泗水亭長劉邦,也在沛縣舉旗反秦。秦二世3年,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首先率軍打進關中,兵至霸上,即今之西安東郊,秦王朝滅亡。秦朝自公元前221年創立帝國,旋於公元前207年滅亡,僅存14年。

在反秦的各股勢力當中,項羽的士卒最多,勢力最強。秦亡之後,他自立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了十八個王國,劉邦被封為漢王。由於項羽分封的諸王利益不均,心內不服,故互爭疆土,激烈戰鬥。項羽為維護他所分封的局面,也被捲入混戰之中。劉邦趁機出兵進擊項羽,經過五年的戰爭,終於在公元前202年12月,項羽在垓下,即今之安徽靈璧大敗,在烏江自殺,劉邦得勝。

劉建西漢,長安稱帝。王莽篡漢,改朝更制。綠林赤眉,農民起義。

簡釋:

劉邦戰勝項羽,繼而滌盪各王國的殘餘勢力,創立西漢王朝,建都長安,成為漢王朝第一位皇帝。漢朝建立五十餘年,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在漢武帝執政時期,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首先改革幣制,廢掉漢初承秦制的半兩錢,改用五銖錢;實行鹽鐵國營政策,把民用食鹽和鐵器,由國家壟斷專營。漢初與匈奴戰和無常,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疏通與大月氏、烏孫等國的友好關係,打通自長安經河西走廊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發展兩地經濟與文化的交往。就在這一時期,太史公司馬遷撰寫成中國第一部通史-《史記》。但是,西漢末年,統治集團鬥爭日益激烈,漢哀帝死後,無嗣,由九歲的漢平帝繼承帝位。王莽以大司馬領尚書事輔平帝執政。他毒殺平帝,篡奪劉氏政權。公元9年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由於新王朝政治動盪,官僚豪紳也趁機大肆掠奪和殘害百姓,各地農民舉旗造反,綠林、赤眉就是當時南北兩支聲勢最大的農民起義軍。

西漢王朝實際統治時間,應自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開始,至漢平帝元始5年,即公元5年,王莽毒殺平帝,篡奪了劉氏政權為止,共計207年。王莽建立的新王朝,自新莽居攝元年,公元6年開始,至地皇4年,公元23年滅亡,僅存17年。新莽亡後,劉玄稱帝,只存兩年,自公元23年至25年。劉秀稱帝,將劉玄趕下臺,改封他為淮陽王。

劉秀興兵,反莽殺敵。重建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軍起,分崩離析。

簡釋:

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世襲貴族。因王莽篡漢,全國動亂,他乘各地農民起義之機,糾合舊貴族、官僚、地主等各方勢力舉兵反莽,在昆陽戰敗王莽的主力軍。綠林軍乘勢攻克長安城,王莽死於漸臺。隨後劉秀採用招降與攻伐等手段瓦解各地農民起義軍,逐一擊破。在貴族、官僚擁戴下,重新恢復了漢朝基業。公元25年在?南,即今之河北柏鄉千秋亭登上皇帝寶座,隨即遷都洛陽,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被譽為“光武帝”。

東漢王朝的皇帝,有些人壽命很短,多為少帝繼位。少帝年齡小則由帝后輔政。帝后所依靠的都是宮廷內的宦官和自己的親戚,由這些人擔任重要的官職和掌握重要的權力。官僚、宦官兩大集團為控制政權,彼此發生過多次激烈的鬥爭。當時發生的所謂黨錮之爭,極其殘酷。豪族地方勢力也很大,他們競相搶奪農民的良田。有的豪族佔有田地多達數百頃,奴婢過千人。失去土地的農民只有做豪族門下的佃戶,甘受剝削。

太平道的首領張角,以傳教為名,聚集教徒組織起義軍。張角自稱天公將軍,起義軍皆用黃巾包頭,分別在今山東、河南、安徽、四川等地舉行起義。當時在黃巾旗號下的農民軍不下百萬,席捲全國。他們有組織,有綱領,英勇善戰,給東漢王朝和豪族地主以沉重的打擊。最後黃巾軍雖然失敗,東漢王朝也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國家政權落到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閥的手中。

東漢王朝統治時間,當自公元25年劉秀稱帝開始,至東漢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為止,共計195年。

魏蜀與吳,三國鼎立。

簡釋:

東漢建安13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奪取荊州後,號稱以八十萬大軍攻打孫權,並要沿江東取夏口,即今之武漢,消滅劉備。孫劉兩家組成聯軍共同抗曹,後在赤壁,即今之湖北嘉魚進行決戰。結果是孫劉聯軍獲勝,曹軍大敗。成為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赤壁決戰之後,曹操再無力南征。死後由曹丕襲位。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丕廢掉東漢獻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魏,仍以洛陽為國都。隨後,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在成都建都,仍襲漢朝系統,史稱“蜀漢”。孫權也在公元222年稱王,229年稱帝,定都金陵,即今之南京,國號稱吳,史稱“孫吳”。從此東漢王朝徹底滅亡,形成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但統治的時間都很短,諸如:

曹魏,公元220年由曹丕建立,公元265年被司馬炎代替,僅存45年。

蜀漢,公元221年由劉備建立,公元263年被曹魏消滅,僅存42年。

孫吳,公元222年由孫權建立,公元280年被晉王消滅。僅存58年。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間,應自公元220年曹丕稱帝開始,至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為止,僅存45年。

司馬代魏,西晉是立。五胡亂晉,擄走懷帝。睿都金陵,東晉續繼。宋齊梁陳,南方更替。

簡釋:

三國時代僅有45年,由於曹氏魏國的軍政大權落在司馬氏的手裡,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魏元帝曹奐,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晉,仍建都洛陽,從此進入西晉時代。

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分居在黃河兩岸。“五胡”,指內遷的五個少數民族,即匈奴、羯、氐、羌、鮮卑。由於階級壓迫與民族矛盾,五族發起反晉戰爭,後來演變成彼此割據,相互混戰的局面,史稱“五胡亂華”。

西晉懷帝司馬熾永嘉7年,公元313年,匈奴軍攻破西晉首都洛陽城,懷帝被俘。在陝西的秦王司馬鄴在長安繼稱皇帝,但僅有4年,公元316年也被匈奴軍俘虜,西晉王朝從此滅亡。

西晉亡後,北方地區被以匈奴為首的五個少數民族佔領,但南方政權仍控制在司馬氏家族手中,安東將軍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今南京建都,繼續為晉國皇帝,從此進入東晉王朝時期。

東晉王朝偏安江南共傳11帝,計103年。在晉恭帝司馬德文時,國相劉裕獨攬大權,司馬德文僅在位兩年,公元420年劉裕迫他禪位,自己登上皇帝寶座,東晉滅亡。

西晉王朝統治時期,自公元265年司馬炎篡奪曹魏政權開始,至公元316年秦王司馬鄴被匈奴軍俘虜為止,計52年。東晉自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南京稱帝開始,至公元420年被劉裕篡奪政權為止,計103年。東晉滅亡後,南方地區相繼產生了宋、齊、梁、陳四個短命小王朝。諸如:

劉裕篡奪東晉政權後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自公元420年至公元479年被將軍蕭道成代替。僅存59年。

蕭道成篡奪劉宋政權後改國號為齊,史稱“南齊”。南齊自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被雍州刺史蕭衍代替,僅存23年。

蕭衍篡奪南齊政權後改國號為梁,史稱“蕭梁”。蕭梁自公元502年至公元557年被陳霸先代替,僅存55年。

陳霸先篡奪蕭梁政權後改國號為陳。陳王朝自公元557年至公元589年,後主陳叔寶被隋軍俘虜,陳王朝滅亡,僅存32年。

北十六國,五胡分治。繼有北魏,北周北齊。南朝北朝,隔江對峙。

簡釋:

西晉滅亡後,形成南北分界。南方地區如前文所講,相繼為東晉與宋、齊、梁、陳五個王朝。北方地區由五胡分別建立十六個小王國,即成(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夏,史稱“五胡十六國”。其時間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開始,至公元439年北魏崛起後滅了北涼,統轄了北方。

北魏曾稱代,為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被前秦滅掉,公元386年由拓跋?重新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逐個消滅了北方各個分裂勢力,統一了北方。初建都於平城,即今之山西大同,後遷都洛陽。因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王朝。

東魏,都城在鄴,即今之河南臨漳。公元550年東魏政權被大臣高洋篡奪,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北齊的年代自公元550年至公元577年被北周消滅,僅存27年。

西魏,都城在長安,公元557年西魏政權被宇文覺篡奪,史稱“北周”,也稱“宇文周”。北周的年代自公元557年至公元581年被隋滅掉,僅存24年。

自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滅亡之後,直至公元581年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後,公元589年派隋軍南征,俘虜了後主陳叔寶,消滅南方最後一個小王朝,實現南北統一,才結束了長達270餘年的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史學家把這段歷史稱作“南北朝”。

北周楊堅,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統一。

簡釋:

北周武帝於公元577年滅了北齊,北方得到統一,北周國相楊堅統掌軍政大權,他於公元581年廢掉北周靜帝,自立為皇帝,更改國號為隋,都城建在長安。公元589年隋帝楊堅派兵滅陳,實現南北統一。

隋朝政權的壽命很短,楊堅死後,其子楊廣繼位,他就是歷史上最為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隋煬帝。其實他也做了些好事,如他曾率兵滅陳,統一中國,即位後繼續推行各項改革措施。但他縱情淫樂,肆意揮霍,在兩京和全國各地大修宮殿、苑囿和離宮別館,聚集天下美女歌妓,晝夜歌舞;而且不惜民力勞師遠征,給人民製造了極大痛苦,從而激起全國農民紛紛起義反隋。隋煬帝躲在江都,不敢回居長安。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舉兵反叛,縊殺煬帝,隋王朝滅亡。隋王朝存在的時間很短,自公元581年楊堅篡奪北周政權至公元618年隋煬帝被縊死,僅存37年。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一代女皇,武氏則天。安史之亂,黃巢造反。朱溫滅唐,建梁都汴。

簡釋:

李淵出身貴族,隋時襲唐國公,任太原留守。他見隋帝楊廣淫奢無度,又見各地反隋的農民起義軍勢不可擋,於是在公元617年乘機起兵攻入隋都長安,初立楊廣長孫楊侑為隋帝。次年,即公元618年,李淵聞知宇文化及在江都縊殺煬帝,隨即趁機逼剛登隋帝寶座的楊侑讓位,自立為皇帝,仍定都長安,更改國號為唐。

李淵建唐之初,皇室之內發生太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兄弟爭奪繼位權的鬥爭。公元626年次子世民殺太子建成,李淵退位,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的皇帝寶座。唐太宗李世民是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雄才大略,政治清明,使戰亂多年的社會秩序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得以安定和改善。他在位23年,年號“貞觀”,史學家把這段時間稱作“貞觀之治”。

武則天,名?(音照),山西文水人,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女皇帝。她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的妃嬪才人。太宗死後,入感業寺為尼。太宗子高宗李治繼位,將她召回,封為妃嬪昭儀。她聰明機智,兼通文史,促使高宗廢掉王皇后,自己得到皇后的地位。她生了四個兒子,成活三子,高宗死後,其中有二子先後做過唐王朝皇帝,但又都被她貶掉。如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死,由第三子李顯繼位,即唐中宗,次年被廢,改立第四子李旦為帝,即唐睿宗。公元690年降睿宗為皇嗣,武氏自稱皇帝,並更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公元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大臣,發動反武周的政變,迎中宗李顯復皇帝位,並廢棄周的國號,恢復唐朝國號,武氏病死。武則天建立的武周王朝僅存在15年。

中宗復位後,韋后專權,擬重演武氏故事,甚至毒殺中宗。睿宗之子李隆基聯合姑母太平公主起兵誅殺韋后,擁睿宗李旦復位,公元712年睿宗讓位給李隆基,是為唐玄宗。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以討楊貴妃長兄宰相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實為叛變。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並率兵進攻長安,玄宗倉皇出逃成都。太子李亨逃到靈武,即帝位,年號至德,即唐肅宗。李亨依靠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的兵力,最終將安史叛軍鎮壓下去。但是唐王朝也隨即由盛轉衰,由於叛亂給經濟造成極大破壞,人民苦不堪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山東濮州私鹽販王仙芝起義,公元875年山東菏澤私鹽販黃巢率眾響應,兩軍會合達數十萬人。最後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雖以失敗告終,而唐王朝也將壽終就寢。

朱溫原是起義的將領,叛變降唐,被唐委任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遷都汴梁,即今之河南開封。歷時二百八十九年的唐王朝,到此結束,具體年代為公元618-907年。

五代十國,分裂重現。南北十國,各自苟延。中原五代,梁唐晉漢。迨至後周,匡胤奪權。

簡釋:

朱溫滅唐後,中國再次分裂。中原地區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史稱“五代”。五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自朱溫於公元907年在河南開封建立後梁開始,至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周建宋為止,前後只有53年,每個王朝存在的時間最多隻有十幾年。諸如:

後梁,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後建立,都城在汴梁。公元923年被沙陀族人李存勖消滅,僅存16年。

後唐,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後建立,都城在洛陽。公元936年被沙陀族人石敬瑭消滅,僅存13年。

後晉,公元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建立,都城在開封。公元947年被沙陀族人劉知遠消滅,僅存11年。

後漢,公元947年劉知遠滅後晉後建立,都城在開封。公元950年被郭威消滅,僅存3年。

後周,公元951年郭威滅後漢後建立,都城在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奪後周政權,建立北宋,從而結束了中原五個短命小王朝的更替局面。

十國分佈在中國的南北方,就是南九國,北一國,都是在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後形成的,基本上是諸國並列。建立這些小王朝的開國皇帝,原來都是唐王朝任命在各地掌握軍政大權的節度使,史稱藩鎮。唐亡之後相繼獨立,自稱皇帝。諸如:

吳,楊行密在安徽淮南建立。

南唐,李升在今之南京建立。

閔,王潮在今之福州建立。

楚,馬殷在今之衡陽建立。

南漢,劉隱在今之廣東建立。

吳越,錢?在今之杭州建立。

荊南,高季在湖北建立。

前蜀,王建在成都建立。

後蜀,孟知祥在成都建立。

北漢,劉崇在太原建立。

這十個小王國,均在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以後,逐一被殲滅。

趙建北宋,仍都於汴。穩定北方,統一江南。

簡釋:

後周皇帝郭威無嗣,死後傳位給養子柴榮。柴榮繼位僅5年,公元959年病死,其子柴宗訓七歲繼承帝位,國家軍政大權落在大臣趙匡胤之手。次年趙在陳橋發動兵變,逼宗訓讓位,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宋,仍都汴京,即今之開封,史稱“北宋”。趙氏王朝建立之後,首先穩定北方,隨後統一江南。至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4年,公元979年滅了北漢,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才告結束。

北宋至徽宗趙佶時,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徽宗卻寵信一群罪惡官僚:蔡京、王黻、童貫、朱?、楊戩、高俅等人,他們結黨營私,賣官鬻爵,令其部下在各地蒐羅奇花異石及古代文物,用船、車運到開封,即所謂的“花石綱”,以滿足徽宗的喜好。各地豪強乘機搶奪平民財物,霸佔良田。

方臘,浙江淳安人,他利用當時民間密傳的摩尼教組織群眾,自稱“聖公”。以誅殺朱?為名宣告起義,在浙江、江西一帶響應者曾達百萬之眾。以宋江為首的起義軍,在山東梁山、鄆城一帶建立根據地,轉戰今之魯南、蘇北等地,據文獻記載:對梁山好漢“官軍數萬,無敢抗者”。施耐庵的《水滸傳》就是描述這段歷史概況。農民起義軍雖被瓦解,北宋王朝亦將臨滅亡。

西夏遼金,覬覦中原。金襲汴京,靖康國難。

簡釋:

北宋時期,不僅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民族矛盾也極其突出,與其對峙的外族,主要有西夏、遼、金。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項族所建,原居今甘肅、青海一帶,以遊牧為生。曾歸附於唐,酋長被賜為李姓,遷至陝北、寧夏等地。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建都典慶府,即今之寧夏銀川,史稱“西夏”。

遼,也稱契丹,鮮卑族的一支,以遊牧為主。五代初,在首領耶律阿保機領導下建立國家,自稱天皇王,國號大契丹,最初都城在今之內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47年改稱遼。遼帝經九傳,在天祚帝耶律延禧之保大5年,公元1125年亡於金。

金,原稱女真,即隋唐時期的黑水??,五代時受渤海國轄制,遼滅渤海國後,女真屬遼。公元1114年女真部落聯盟首領完顏阿骨打率領族人誓師反遼,取得勝利。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女真貴族擁戴下稱帝,國號大金。在上京會寧府即今之黑龍江阿城建都。公元1123年阿骨打病死,由弟完顏吳乞買繼位,公元1125年派兵西進,擒獲遼天祚帝,遼亡。金滅遼後繼續派兵南下,宋欽宗靖康2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梁城,徽、欽二帝及其後妃、宗室、大臣等共三千餘人皆被金軍俘虜,北宋滅亡,史稱“靖康國難”。

北宋自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奪後周政權開始,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俘虜了徽、欽二帝為止,共存167年。

高宗南渡,南宋臨安。

簡釋:

金兵攻陷汴梁時,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他倉皇逃往長江以南,聚合各部抗金勢力,在金陵即南宋皇帝位,後又定都臨安,即今之浙江杭州。當時全國人民和愛國官兵抗金的願望很強,首先是岳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南宋紹興6年率兵北伐,很快收復了河南洛寧、盧氏、汝南等大片失地,黃河沿岸人民積極增援岳家軍。但是,由於趙構、秦檜想保持南宋偏安的政治現狀,誣告岳飛謀反,雖查無實據,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從此南宋王朝再也無力收復失地,直至滅亡。

南宋,自公元1127年靖康國難,趙構南渡開始,至公元1276年蒙古軍攻破臨安城,恭帝被俘,公元1279年陸秀夫抱少帝趙?投海自盡,南宋滅亡為止,計152年。這段時期南北兩地再次分裂對峙。

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忽必烈時,滅宋建元。一統南北,大都在燕。

簡釋: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公元1162年生於蒙古部孛兒只斤氏貴族家庭。他統一了蒙古諸部,公元1206年被推為大汗,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向鄰境發動頻繁戰爭,不斷擴大蒙古汗國領土。先滅西夏,還曾多次向西方的中亞和歐洲進軍。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大汗窩闊臺承其遺志,與南宋聯軍於公元1234年滅金。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第四子,公元1251年,他的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在攻打南宋時戰死,於是發生同室操戈爭奪汗位。經過激烈的鬥爭,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開始建立年號為“中統”,公元1271年又廢蒙古國號改稱“大元”。他在金中都以北修建大都城,作為元朝首都,即現在的北京市,不僅殘存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庭院基址,1969年拆除北京城西直門箭樓時,還發現壓在下面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的城門。

公元1276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再次攻打南宋,一舉攻破臨安城,恭帝被元軍俘虜,雖有文天祥、陸秀夫等愛國忠臣頑強抵抗,終於在1279年陸秀夫抱少帝趙?投海自盡,南宋滅亡。

由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共傳十一帝,到元順帝時階級壓迫與民族矛盾發展到頂峰。官吏貪贓枉法殘害百姓,人民不堪其苦,反元的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軍攻破大都城,元順帝倉皇出逃,元朝滅亡。

元朝的年代,如以忽必烈廢蒙古國號改稱“大元”開始,則是公元1271年。如以南宋少帝趙?投海自盡,南宋滅亡開始,則是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被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軍消滅,實存97年。

洪武滅元,建明應天。成祖永樂,移都順天。閹黨亂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禎,自縊煤山。

簡釋:

洪武是朱元璋的年號,他出生在濠州,即今之安徽鳳陽,家貧曾入皇覺寺為僧。1352年參加郭子興領導的反元紅巾軍,由於屢獲戰功被逐步提升,後來形成由他率領的一支強大的農民起義軍。公元1368年北伐元朝,當年8月由徐達領導的大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帶領后妃出逃,從而結束了元朝97年的統治。朱元璋當上皇帝,建國號為大明,以應天即今之南京為國都,改元大都為北平府。

朱元璋共有26子,太子死後,傳位於長孫朱允?,其他皇子皆封王,出鎮全國各地以屏藩皇室。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死,皇太孫朱允?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引起諸藩王的反抗,燕王朱棣是被削的一個,從而同室操戈。經過四年戰爭,燕王得勝,朱允?不知下落。朱棣佔領首都南京,自己登上皇帝寶座,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

隨後他將國都遷到順天府,則稱北京,應天府改稱南京。

明初,為恢復生產,推行許多有利民生的政策。如釋放奴婢,改善匠戶,獎勵開荒,鼓勵植桑等,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國家財政也逐漸富足。尤其是永樂皇帝命太監鄭和出使西洋,為航海事業的發展,國際往來,文化交流,通商貿易,起了很好的作用。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寶,雲南昆明人,回族。12歲入燕王藩邸為宦者。朱棣稱帝升他為內官太監,賜姓鄭,史稱“三寶太監”。他從永樂3年到宣德8年,計20餘年先後七次航行西洋,所到地方如: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非洲東岸。

明朝後期政治黑暗,朝臣結黨營私,以官僚為主的東林黨與以太監為主的閹黨之爭極為殘酷。皇室、貴戚與地方官吏大肆掠奪民田,京城皇莊、地方官僚所佔良田多達數萬頃,農民大都貧困破產,成為流民。長年與關外清軍戰爭也給人民造成極大苦難。全國農民起義連續不斷。李自成在河南發動受災饑民聚眾數十萬人,起義反明。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王朝,改元“永昌”。當年3月19日攻進北京城,明末帝崇禎在煤山,即今之北京景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

明王朝的年代,自公元1368年滅元朝開始,至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帝崇禎自縊而死為止,計27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