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每到春天,農村院落、村頭的榆樹便開始結出一串串榆錢。不知道是不是全國農村都有在村頭種榆樹的習慣,在我的記憶中,走過的每個村落都可以看見榆樹的身影。


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還記得小時候村裡的人就告訴我,榆樹哪哪都可以吃,榆錢甜甜的可以蒸著吃;嫩樹葉也可以蒸著吃;老樹葉雖然不好吃了,但還可以喂牲畜;村裡老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榆樹皮了,據說當年經濟不景氣鬧饑荒的時候,大家都是用榆樹皮充飢的,聽後我也去扒了一層樹皮,放在口裡嚼了兩下就吐了,也沒嚐出什麼味道,大概本身就沒味道吧!現在長大了,知道了榆樹的葉、果、皮都可以入藥,農村的中醫經常會使用榆樹的內皮外用治骨折和外傷出血,足以見得榆樹的經濟價值。


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榆樹是榆科榆屬植物的總稱,我國有25種,約佔全世界40種的五分之三強,平常我們所說的榆樹大多指學名Ulmus pumila L.的榆樹,別名春榆、白榆等,為榆科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以上。


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榆樹幼樹樹皮平滑,大樹皮變暗灰色,有粗糙不規則深縱裂;葉橢圓狀卵形、長卵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葉面平滑無毛,邊緣具重鋸齒或單鋸齒;花先葉開放,在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翅果近圓形,稀倒卵狀圓形。花果期3-6月,個別地區可能較晚。


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榆樹屬於陽性樹種,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擇土壤,適應性很強。根系發達,抗風力、保土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野生植株多生長在生於海拔1000-2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崗等處。其適應性較強,耐寒,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及新疆等省(區)。西藏、四川北部江下游各省也有栽培;朝鮮、俄羅斯、蒙古也有分佈。

榆樹本身就是一個古老的樹種,歷經第四紀氣候的變化依然存活了下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就有“榆”象形文字。周代文獻《管子》載:“五沃之土, 其榆條長”,對栽植榆樹的環境做了記載。在60-80年代的農村,院落有乘涼的榆樹,村外有庇廕的榆樹;城市也把榆樹植在道路兩旁,起到綠化和吸塵的作用。


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榆樹屬於長壽樹種,一般可存活500年以上,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存活著100-300年的白榆樹,有據可查的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甘井鎮境內榆樹,距今已有1600餘年。


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榆樹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長的栽培記載,和曾經廣泛的應用,除了其壽命長之外,和上文提及的可食用和可藥用價值有直接關係外,其木材紋理通直,花紋清晰,木材彈性好,耐溼,耐腐,是優秀的傢俱和建築、和生活用材,作為主要建築用材和生活用材是其被廣泛種植的主要原因,也就形成了其獨特的植物文化,如在中國歷史,上榆樹是火的象徵,如《周禮夏官司耀》載注“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秋取柞棲之火,冬取檀槐之火”,它也是神樹和吉祥的象徵,比如榆錢諧音“餘錢”等等。可見榆樹作為中國典型的鄉土文化樹種的歷史價值。

渾身是寶的救命樹,卻因速生樹種的出現而消失——榆樹


榆樹的景觀效用也來源已久,明清兩代的帝王在造園中對榆樹的應用就很廣泛了,可惜在當今一直沒有得到科學的開發和實用,主要原因是近20年來對速生、常綠樹種的引進和實用,使得榆樹的種植規模和應用區域越來越小,其實榆樹樹冠開闊,飄逸,葉色濃綠,遮陰效果好,秋季金黃或微黃,萌芽力強耐修剪;生長快,壽命長。葉面滯塵能力強,具抗汙染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