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規律看漲比特幣的理由

一舉解決了計算機科學領域內長期存在的拜占庭將軍問題。解決方案構建的系統——比特幣,讓人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以一種完全無需信任的方式遠距離快速轉移價值。比特幣的創造對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跨越千年的規律看漲比特幣的理由

對投資者而言,比特幣系統發明的一大突出事實,是它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稀缺數字商品——比特幣。比特幣是可轉讓的數字代幣,在比特幣網絡上創建它的過程被稱為”挖礦”。比特幣挖礦大致類似於黃金開採,只是其生產遵循著一個設計好的、可預測的時間表。根據設計,只有2100萬比特幣等待開採,其中大部分都已經被挖出來了。

比特幣沒有任何實體商品背書,也不受任何政府或公司擔保,這為新的比特幣投資者提出了一個明顯的問題:比特幣為什麼有價值?與股票、債券、房地產、甚至石油和小麥等商品不同,比特幣不能通過標準貼現現金流量分析,也不能通過用於生產高階商品的需求來估價。比特幣屬於完全不同的商品範疇,被稱為貨幣品,其價值由博弈論設定,即每個市場參與者對商品的估值基於他們對其他參與者如何對其估值的評估。要理解貨幣品的博弈論本質,我們需要探索貨幣的起源。

貨幣的起源

在最早的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貿易是通過易貨貿易來進行的。易貨貿易所固有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低效率,極大地限制了貿易可能發生的規模和地理範圍。易貨貿易為基礎的貿易有一個主要缺點,即需求問題的雙重巧合。例如,蘋果農可能希望與漁民進行貿易,但如果漁民在同一時刻不想要蘋果,交易就會無法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渴望擁有某些收藏品,因為它們具有稀有性和象徵性價值。

《關於貨幣起源的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人類對收藏品的渴望為早期人類超過其最接近的生物競爭對手,即尼安德特人,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進化優勢。

通過在其他敵對部落之間進行貿易,並允許財富在世代之間轉移,收藏品可以作為一種“原始貨幣”。在舊石器時代的社會中,收藏品的交易和轉讓很少見,這些商品更像是一種“價值儲存”

與現代貨幣相比,原始貨幣的流度非常低——在一般人的一生中,它可能只會被轉移幾次。儘管如此,耐用的收藏品,今天我們稱之為傳家寶,可以持續很多代,並在每次轉讓時增加實質價值——經常使轉移成為可能。

在決定收集或創造哪些收藏品時,早期人類會遇到一個重要的博弈論困境:其他人會想要哪些物品?通過正確地預測人們會需要哪些物品的可收藏價值,持有者就可以完成交易並獲取財富,得到巨大的利益。

僅僅是因為它們在貿易中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對未來對可收集品需求的預期越早,賦予其擁有者的優勢就越大;它可以比被廣泛需求時更便宜地獲得,並且,隨著需求擴大的人口的增長,其貿易價值會升值。此外,希望一件商品成為未來的價值儲存而獲得它,因此加速了它的採用。這種循環實際上是一個反饋環路,它促使社會迅速凝聚到一個單一的價值儲存中。

幾千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貿易路線的發展,各個社會中出現的價值儲存開始相互競爭。商人和交易者將面臨選擇,是將他們的交易收益存儲在他們自己社會的價值儲存裡,還是存儲在和他們交易的社會的價值儲存裡,或在兩者中取得平衡。保持存儲在外國價值儲存的好處,是增強了在相關外國社會中完成貿易的能力。存儲在外國價值儲存的商人也有動力鼓勵在自己的社會中採用它,因為這會增加他們儲蓄的購買力。進口外國價值儲存的好處不僅在於進口商人身上,也體現在社會本身。兩個社會聚集在一種單一的價值儲存中,彼此完成貿易的成本會大幅下降,隨之而來的是以貿易為基礎的財富增長。事實上,19世紀是世界大部分地區第一次聚集於單一價值儲存——黃金——這一時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貿易爆炸。

那個時代是人類經濟進步中一個多麼非同尋常的章節啊......任何有能力或有些特點的人都能超過平均水平,進入中層和上層階級;那個時代以低成本和最少的麻煩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舒適和愉快,這甚至超越了其他時代最富有、最強大的君主的水平。倫敦的居民可以一邊在床上啜飲他的早茶,一邊通過電話訂購他認為數量合適的全球各種產品,併合理地期望它們被早早地送到他的家門口。

好的價值儲存的屬性

當價值儲存相互競爭時,一種好的價值儲存所具有的特定屬性讓某種價值儲存在邊際上脫穎而出,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對它的需求。雖然許多商品被用作價值儲存或“原始貨幣”,但出現了某些特別需要的屬性,具有這些屬性的物品將勝過其他物品。

耐用的:該物品不能輕易腐爛或容易被破壞。因此小麥不是理想的價值儲存。

便攜的:該物品必須易於運輸和儲存,從而可以防止丟失或被盜,並使其便於長途貿易。因此,一頭牛不如一個金手鐲理想。

可互換的:任何一件該物品,應該可以與另一件等量的物品互換。離開可互換性,需求的巧合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此,黃金比鑽石更好,鑽石的形狀和質量都不規則。

可驗證的:該物品必須易於快速識別和驗證為真的。簡單的驗證增加了其接收者對交易的信心,並增加了交易完成的可能性。

可分割的:該物品必須易於細分。雖然這種屬性在貿易不頻繁的早期社會中並不那麼重要,但隨著貿易的蓬勃發展和交換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精確,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

稀缺的:正如尼克·薩博所說,貨幣品必須具有“不可偽造的成本”。換句話說,商品的數量不得豐富或容易大量獲取或生產。稀缺可能是一種價值儲存的最重要屬性,因為它正好利用了人類渴望收集稀有物品的天性。它是價值儲存的原始價值來源。

跨越千年的規律看漲比特幣的理由

歷史悠久的:該物品被社會認為有價值的時間越長,其作為價值儲存的吸引力就越大。一個歷史悠久的價值儲存將難以被新貴所取代,除非通過征服的力量,或者如果該新貴在上述其他屬性中具有顯著優勢。

抗審查的:抗審查是一種新的屬性,它在我們監視無處不在的現代數字化社會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也就是說,對於諸如公司或國家這樣的外部方來說,阻止物品的所有者保留和使用它有多麼困難。一些人所處的政權試圖實施資本管制或禁止各種形式的和平貿易,對於這些人來說,具有審查能力的物品是理想的選擇。

黃金是無可爭議的耐用之王。絕大多數曾經被開採或鑄造的黃金,包括法老們的黃金,今天仍然存在,並且很可能在一千年後可用。在古代用作貨幣的金幣今天仍然保持著重要的價值。法幣和比特幣基本上是數字記錄,可能採取物理形式(如紙幣)。因此,不應考慮其耐久性的物理表現(因為破舊的美元鈔票可以換成新的鈔票),而是發行它們的機構的耐久性。

便攜性:

比特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便攜的價值儲存。代表數億美元的私鑰可以存儲在一個小巧的U盤裡,輕鬆攜帶到任何地方。此外,同樣價值的金額可以即時地在地球兩端的人們之間傳輸。法幣基本上是數字化的,也非常便攜。但是,政府監管和資本管制意味著大量的價值轉移通常要耗時數天,甚至根本不可能。現金可以用來避免資本管制,但隨後的存儲風險和運輸成本變得很大。實物黃金的密度極大,是迄今為止最不便攜的。毫無疑問,大多數金條從未被運輸過。當金條在買方和賣方之間轉移時,通常只轉移黃金的所有權,而不是實物金條本身。遠距離運輸實物黃金是昂貴、危險和耗時的。

可互換性:

黃金提供了可互換性的標準。當熔化時,一盎司黃金與另一盎司基本上無法區分,黃金一直以這種方式在市場上交易。另一方面,法幣只有發行機構允許的貨幣才具有可互換性。雖然接受法定鈔票的商人通常對待每張鈔票都是一樣的,但有些情況下大面額鈔票的處理方式與小鈔票不同。例如,印度政府試圖摧毀印度的未徵稅灰色市場時,將其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鈔票完全非貨幣化。這種非貨幣化使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票據以低於其面值的價格進行交易,這使得它們不再真正與其較低面額的票據具備可互換性。比特幣在網絡層面是可互換的,這意味著每個比特幣在傳輸時在比特幣網絡上都是相同的。但是,由於比特幣在區塊鏈上是可追溯的,因此特定比特幣可能因其在非法貿易中的使用而受到汙染,商家或交易所可能被迫不接受這種受汙染的比特幣。如果不改善比特幣的網絡協議的隱私性和匿名性,就不能認為比特幣是像黃金一樣可互換的。

可驗證性:

大致來說,驗證法幣和黃金的真實性都相對容易。然而,儘管在他們的鈔票上提供了防止偽造的功能,各個國家及其公民仍然面臨被偽鈔欺騙的可能性。黃金也不能免於被偽造。老練的罪犯用鍍金鎢來欺騙黃金投資者購買假黃金。另一方面,比特幣可以用數學確定性來驗證。使用加密簽名,比特幣的所有者可以公開證明他擁有他所說的比特幣。

可分割性:

比特幣可以被分割為一個比特幣的億分之一,並以這種微小的數量傳輸(但網絡費用會使小額傳輸變得不經濟)。法幣通常可以分割成口袋裡幾乎沒有購買力的零錢,這使法幣在實踐中足夠可分。黃金雖然在物理上可分割,但在分成足夠小、對於低價值的日常交易可用的數量時變得難以使用。

稀缺性:

最明確區分比特幣與法幣和黃金的屬性是其預定的稀缺性。按照設計,最多可以創建2100萬比特幣。這使得比特幣的所有者知道他們佔可能總供應量的百分比。例如,持有有10個比特幣的人會知道,地球上最多210萬人(不到世界人口的0.03%)可能擁有與他們一樣多的比特幣。黃金雖然歷史上仍然非常稀缺,但並不能免受供應增加的影響。如果採用新的採礦或獲取黃金的方法變得經濟,黃金的供應可能會急劇上升(如海底或小行星採礦)。最後,法幣雖然只是歷史上相對較新的發明,但已證明其供應量在不斷增加。各國表現出持續傾向於擴張其貨幣供應以解決短期政治問題。世界各國政府的通貨膨脹傾向,使得法幣持有者的儲蓄的價值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歷史悠久:

沒有任何其他貨幣的歷史像黃金一樣悠久和傳奇,只要人類文明存在,黃金就會一直被視為有價值的。在遙遠的古代鑄造鑄造的硬幣,在今天仍然保持重要價值 。法幣就並非如此了,它是歷史上相對較新的反常事物。從一開始,法幣就幾乎普遍傾向於歸零。用通貨膨脹來作為對公民進行無形徵稅的陰險手段,一直是歷史上很少有國家能夠抵制的誘惑。如果法幣主導全球貨幣秩序的20世紀確立了任何經濟真理,那就是不能信任法幣能在長期甚至中期維持其價值。比特幣雖然存在時間短,但已經在市場上經受了足夠的考驗,它很可能不會很快作為有價值的資產消失。並且表明,比特幣保持存在的時間越長,社會對它將在未來繼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的信心就越大。換句話說,社會對一種新貨幣品的信任在本質上是漸近的。

抗審查性:

比特幣早期需求的最重要來源之一,是它們在非法毒品貿易中的使用。許多人後來錯誤地推測,對比特幣的主要需求是由於他們表面上的匿名性。然而,比特幣遠非匿名貨幣;在比特幣網絡上傳輸的每筆交易都會永久記錄在公共區塊鏈上。交易的歷史記錄允許稍後的取證分析以識別資金流的來源。就是靠著這樣的分析,雖然一個足夠小心和勤奮的人在使用比特幣時可以隱瞞自己的身份,但這並不是比特幣在毒品交易上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使比特幣對違禁活動有價值的關鍵屬性,是它在網絡層面是“無需許可”的。當比特幣在比特幣網絡上傳輸時,沒有人為干預決定是否應該允許交易。作為一個分佈式的點對點網絡,比特幣本質上是設計來抗審查的。這與法定銀行系統形成鮮明對比,在法定銀行系統裡,國家監管的銀行和其他貨幣轉移的看門人會報告和防止貨幣品的非法使用。受監管貨幣轉移的典型例子是資本管制。例如,富裕的百萬富翁可能會發現,如果他們希望逃離一個壓迫性的政權,就很難將他們的財富轉移到新的住所。雖然黃金不是由國家發行的,但其物理性質使其難以遠距離傳播,使其比比特幣更容易受到國家監管。印度的“黃金管制法” 就是這種監管的一個例子。

比特幣在上面列出的大多數屬性中表現優異,使其能夠在邊際上超越現代和古代貨幣品,併為其日益普及提供強大動力。特別是,審查抵制和絕對稀缺的有效結合一直是富有投資者將其部分財富配置給新生資產類別的強大動力。

貨幣的演變

現代貨幣經濟學痴迷於貨幣的交換作用。在20世紀,各國壟斷了貨幣的發行,並不斷破壞其作為價值儲存的用途,造成了一種錯誤的信念,即貨幣主要被定義為交換媒介。許多人批評比特幣不宜用作貨幣,因為它的價格太不穩定而不適合作為交換媒介。然而,這是本末倒置的。

從歷史上看,......黃金似乎首先作為一種有價值的商品用於裝飾目的;其次,作為儲存的財富;第三,作為交換媒介;最後,作為衡量價值的尺度。

使用現代術語來說,貨幣的演變總是遵循以下四個階段:

收藏:

在其演變的第一階段,貨幣將完全基於其特有的屬性,通常會成為擁有者的一時興起。在後來轉變為更為人所知的貨幣角色之前,貝殼、珠子和黃金都是收藏品。

價值儲存

一旦其特質被足夠多的人需要,貨幣將被視為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和儲存價值的手段。隨著一種物品被廣泛視為一種合適的價值儲存,其購買力將隨著更多人為此目的的需求而增加。一種價值儲存的購買力最終會在其被廣泛持有,並且希望用它來作為價值儲存的新人湧入減少時達到穩定水平。

比特幣是一種尚在萌芽期的貨幣,正在從貨幣化的收藏階段過渡到成為一種價值儲存。作為一種非主權的貨幣品,在未來的某個階段,比特幣有可能成為全球貨幣,就像19世紀古典金本位中的黃金一樣。接受比特幣作為全球貨幣正是看漲比特幣的理由。

跨越千年的規律看漲比特幣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