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記憶(56):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嶺東煤礦

主編:於耀森

痛棄長山

沈萬驟

孫印同志是礦工報社的資深記者,人又極隨和,話又極投機,快人快語。前幾年晨練時,常在山林中相遇,近幾年見得少了。金秋時節,突然見他手提一袋蘑菇,從山林中走出來,朋友相見,倍感親切。話語先從蘑菇開始,繼而海闊天空起來。“現在煤炭市場旺而不衰,有規模就有效益,礦區的發展壯大,使我們倍感高興,廣大職工從中受益不少。”“回憶礦區發展史,並非一帆風順的,夜走麥城的坎坷,想起來就掀心。”“縣花一現的長山井至今眾說紛壇,沒等出煤就黃了,浪費那麼多錢,到底問題出在哪?”話到此處,心情不覺都沉重了起來,尤其我這顆老心一陣不安起來,只是淡淡地說:“此一時彼一時。天要下雨,箭在弦上,非人之不為,非人之胡為,迫之於勢,揮淚痛棄,無可奈何耳。”心想,我們這若人,有些已不說話了,有些已不能說話了,知情者有責任向世間交待清楚,不致被潭沒,沉為史迷。於是我便梗概地敘述了長山井的開發消亡過程。

長山井的興建,還得從嶺東礦說起。嶺東是雙鴨山礦區的發祥地,母親礦。從1914年在安邦河畔發現煤田,到日本

揮之不去的記憶(56):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嶺東煤礦

強行掠奪開採,從1947年人民政府接受到建立礦務局,都是在嶺東礦發生的。六七十年代鼎盛時期,同時生產的有一、三、六、七、八、九、十、躍進井共八個礦井,最高年產達到過260萬噸,這在當時放炮落煤、木材支護、土溜子運輸的條件下,稱得上豐功偉績和巨大貢獻。

大家知道,東北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是剛剛誕生的共和國的脊樑,而支撐重工業發展的能源就是煤 炭,嶺東礦的業績不可磨滅。

到了八十年代末,先後有一井、三井、七井、九井、十井、躍進井報廢,只剩下六、八兩個生產井,年產不足20萬噸,每年虧損1千萬元以上,成為礦務局一個大包袱,號稱“四五”礦,即職工五千人,勞保五千人,待業青年五千人,中小學生五千人。資源枯竭,礦井報廢,嶺東礦陷入了極度困難時期。如何尋找新資源,開發新礦井,轉移新戰線,開拓新生路,已成當務之急和共同心願。根據煤炭部的技術政策,礦井的接續由煤炭部負責,礦井水平接續由礦務局負責,礦井採區接續由礦井負責。與上級溝通的結果,嶺西礦是豎井開採,生產隊伍較為整肅,適應接續東榮二礦,而雙陽礦都是斜井,應由嶺東礦接續。八十年代初期,雙陽礦僅建成一對小斜井,年產不足30萬噸,容納不下嶺東礦的人員規模。為了保持嶺東礦“四五”生存下去,經礦務局議定,在嶺東礦周圍尋找新資源,依託老區建新井。找礦任務由礦務局地質隊承擔。經找礦、普查、精查等勘探程序,終於在嶺東礦正南偏西七八公里處找到一塊煤田,長約4.6公里,寬約4.5公里,面積約11.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2500萬噸,可採儲量約1360萬噸,煤質為優質三分之一焦煤,屬稀有寶貴的鍊鋼、化工原料。其可採煤層共三層,傾角小於25度,最上10號層,煤厚0.8米,可採儲量116萬噸,其下15號層,平均厚度1.4米,全區可採,儲量1140萬噸,是本井的主採層,距上10號層25米,下面30號層,局部可採,儲量僅100萬噸,距15號較遠,達70米。礦務局經研究決定論證後列入設計程序,後經設計處根據精查地質報告稿完成方案論證、初步設計、施工設計,經審查同意上報煤炭部審批,建議走礦井建設程序,由國家建設項目出資。設計的主要成果是能力年產30萬噸,礦井壽命30年,原煤生產成本42元每噸,噸煤投資220元,總投資6600萬元,定名為嶺東礦長山井。設計思想以節約為原則,依託嶺東礦工業廣場,辦公、居住等設施,充分利用老六井的提升、運輸、排水、裝儲等已有條件,從老六井負21水平掘一條長為4670米的大斷面運輸巷,直通長山井±0第一水平,水從老六井排,煤從老六井出,人員從老六井升降,僅這條大巷預計造價1161萬元。長山那邊,兩條斜井作運輸井,一條立井作迴風井,±0水平以下為暗斜井,沿主採層15層下延,建立採區,絞車提升,進行開採。方案是可行的,技術是合理的。

經局主管建設同志們的不懈努力,層層審批,最終得到煤炭部核准,由國家開發銀行出資,由煤炭部統貸統還,列入礦井建設項目。當時礦務局,特別是嶺東礦的同志們,得此消息,無比高興。搞煤礦的人,只要有煤可採,就能施展一技之長,就有工作,就有生路,就有飯吃。煤炭資源找到了,開採方法有了,資金解決了,前途光明瞭。這就好比一個人得了重病,病人痛苦,親屬著急,醫生給出了確診,開出了特效藥方子,並且有了抓藥的錢,這病人百分之百有救了,你說那有多麼高興啊!於是全局上下一條心,向上跑資金,向外除設備,向內調動精兵強將,開山闢路,架橋填窒,拉線測點,架線送電,平整場地,掘土開井。遍綠山中,紅旗招展,機械轟鳴,人馬湧動,熱火朝天。老六井這邊,誓師會已經開過,負21水平大巷長約10華里,雙軌大斷面,穿巖前行,斷層多,湧水大,如果平均月進百米,也得四年多時間才掘到長山井,這是能否如期投產的關鍵工程,所以必須保證進度、保證質量,越快越好。參加會戰的指戰員們,決心很大,隊伍素質、組織指揮、物資供應確保優先。經過近四年的艱苦奮鬥,93年末與長山井對頭。那般高興勁就餚提了,歡笑聲振盪山谷。創造了兩個全國第一。長距離單孔單臺局部扇風機供風的全國記錄,長距離對透測量誤差小於30釐米的全國最好成績,為此我還建議拿錢獎勵了創造者們。計劃架線,調軌,整形工程分段施工,保證94年未投入使用。長山井這邊,晝夜奮戰,兩條斜井一條立井工程提前完成,暗井下延加快,15號煤已找到,礦井基本框架已經完成。

從嶺東礦沿去青山的沙土路,越過老九井岔向西南,一眼望去,群山碧綠連天一色,地面建築紅瓦白牆,極顯明亮耀眼,人員在流動,馬達在轟鳴,一派生機勃勃蒸蒸向上。有好多官員視察過,有好多建設者在圖紙前指點過,鄙人是當時礦務局總工程師,把持著礦井技術的總閥門,我已多次到井下察看過,對土建、礦建、安裝工程無話可說,但就煤層地質條件,使我憂心仲仲,面對著這崇山峻嶺之美景,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暗井沿15層下延,始終抓不住煤層,沿走向的平巷,斷層一個接一個,落差都在1米以上,百米超過4條,對於薄煤層來說,這意味著“食之無味”褶曲、褶皺雜亂無章,煤層忽隱忽現,有時高鑽頂板,忽又下陷底板,這是此井後果不祥的徵兆。

除了實見的自然條件巨大變化與設計想象有巨大差距外,此時的社會條件也發生巨大變化。多少年來,煤炭部、東煤公司一直強調上項目、擴規模,高產增產,東煤公司明確提出每年增產500萬噸。“有水快流”的方針,小煤井遍地開花,加上工業不景氣,能源需求下降,造成一邊是大量增產,一邊是煤炭賣不出去,大量煤炭落地積壓,外運受阻,現金回籠困難,三角債嚴重,職工工資發不出,材料設備進不來,這麼大的一個礦務局,所有流動資金靠借貸維持。債臺高築,負債率超過70%以後,貸款的渠道也斷流了,勞保上訪人山人海,職工欠勤崗位無人,煤炭企業陷入了極度困難狀態,幾乎癱瘓。煤炭部把困難歸罪於產量過剩,三天五日一次電話會議,要求各礦務局壓規模、限產量,全國限產1.3億噸以上,東煤公司更是兇狠,把限產指標下達到礦務局,如果產量壓不下來,就拿局長試問。後來東煤公司乾脆下文要求凡是符合下邊三條之一者必須關井停產:一是地質構造特別複雜,瓦斯大,開採困難,安全生產無保證的;二是煤質不好,灰分大,發熱量低,沒有銷路的;三是生產成本大於每噸100元的。對於投資,由於整個煤炭口收緊,開發銀行拍死咬定不再追加一分錢,可湯吃麵已成定局。當時長山井雖然框架工程完工,尚有采區工程及設備、機電安裝及土建尚有大額缺口,礦務局已由生產成本費中墊付900餘萬元,再也無能力向長山井出資了。時過境遷,從長山關閉至今天,快八年了,局長已換三屆,總工已兩易其人。面對現狀,當時的企業領導集生產、建設各路精英進行論證決策,先後有三次之多。首次決定由建設項目現狀移交為生產井,向煤炭部報告,改變設計,沿15號探礦下延,佈置工作面,邊建設邊生產,費用進入局成本,並對噸煤成本進行預測;95年3月第二次決策,長山井由正規井改為小井系列,按“小煤井規程”管理,放低標準,廢棄負21運輸排水系統,設永久防水牆,獨立出煤,由嶺東礦管轄;第三次決策根據工程進度和成本預算結果,斷層較多,地質構造極其複雜、成本預測在150元每噸以上。這樣一來,長山井就與寶山七井,東保衛一井一同進入了關停的行列,決定上報關停。這裡必須指出的是,根據“安全規程”和“技術規範”的規定,礦井關停是臨時性措施,應保留骨幹巷道、提升軌道、排水管路,井口搭設封閉牆,對井口及地面設施實行有人看管保護,一旦時機成熟,可恢復生產。而井口報廢是永久性措施,撤出井下一切設備、材料,回收巷道支護,使其任意垮落,井口打設永久性封閉牆,用黃土填實,井口名稱及在籍全部註銷。

長山關停的報告很快得到了上級批准,局長召集有關單位領導、技術工作者做了詳盡的部署,有計劃有步驟落實單位人員進行回撤,部分人員分流到雙陽礦,設備回收補充雙陽礦生產,技術測量工作到掌子頭,技術資料長久存檔。至此,長山井命運暫告終結。長山井從八九年初步設計審定,90年老六井負21大巷開工,93年地面井下全面展開,95年決定關停回撤,歷時五年有餘,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財力及心血,一朝放棄,多少人踩腳捶胸,心痛萬分,為之惋惜。後冷靜思考,在嶺東礦無米下炊,飢不擇食,慌忙找礦中所提供的地質資料有水分,儲量少、煤層薄、構造極其複雜,應了那句“強扭的瓜不甜”的話,先天不足是長山井天折的根本原因。次之是趕上煤炭企業極度困難時期,國家政策逆向鉅變,驅使其不得不走向消亡。

話語到此,孫印同志連連點頭,各有所思,並表示知情者非我孫印一人,才有此文示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