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稅收制度的改革,推行“火耗歸公”,為清朝帶來了哪些改變?

首語

大清王朝經歷了康熙中期

的盛世之後,因康熙帝連年對外用兵,加之朝廷內部的黨派鬥爭,至康熙末年,清朝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而康熙帝雖文治武功俱佳,但無奈年過花甲的他已無力解決這一危局。於是康熙帝在臨終前將振作國家的重任交給了新繼位的雍正。從此開始了雍正十三年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的皇帝生涯。


正文

雍正皇帝並非出自象牙塔中的理論皇帝,早年間他曾多次南下處理朝廷差事,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在雍正登基之後所頒佈的政策也大都是直擊病灶。快準狠。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等。這些政策皆針對當時清王朝的切實問題所作,其目的就在於穩定民生恢復國力。其中“火耗歸公”就是針對清朝官員在稅收方面的腐敗問題而提出的針對性解決辦法。

清代稅收制度的改革,推行“火耗歸公”,為清朝帶來了哪些改變?

雍正皇帝劇照

要想更為深入的理解“火耗歸公”這項政策,我們還必須得了解古代的徵稅制度。

古代稅收制度的演變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達官貴人一出手就是整錠的白銀或金子。看上去十分瀟灑,然而,這種情景是不可能存在於真實的古代社會中的,這倒不是因為這些豪門大戶沒有這麼多錢,而是當時的市面上不可能存在如此多的金銀流通。眾所周知,金銀的數量是有限的,在那個年代,在民間廣泛流通的還是以銅錢鐵錢為主,當然還包括從宋代便流傳下來的“紙幣”這一時期的國家金銀數量十分有限,因此朝廷稅收並不以收取百姓的金錢為目的。

清代稅收制度的改革,推行“火耗歸公”,為清朝帶來了哪些改變?

銀子

比如在中國的唐代,就設立了租庸調制度,唐政府並不收取百姓的錢財而是以徵收百姓種植的糧食、紡織的布匹或者讓其為政府服役為主。那麼既然古代王朝徵稅不徵收真金白銀,為什麼雍正年間還要推行針對稅收過程中銀兩損耗產生的貪腐現象的”火耗歸公”政策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去尋找答案。

當時,由葡萄牙和西班牙牽頭掀起了席捲全球的大航海時代。世界各國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商業活動也越來越頻繁。西班牙殖民者對於美洲國家的掠奪致使他們獲取了儲量眾多的金銀礦產。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世界範圍內的金銀產量。使得世界範圍內的金銀流通成為可能。此時的中國與世界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通過路上絲綢之路,西方商人通過大量白銀來換取中國明朝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從而向中國輸入了大量白銀。然而此時的明朝由於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不能完全的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直到明朝中後期的明隆慶年間,為了刺激國內經濟的增長,明政府部分開放了海禁,此舉使得大量白銀湧入明代,極大的提升了中國白銀總量,由於明代白銀儲量巨大,因此也被稱為

“白銀帝國”。隨著白銀儲量的增加,白銀在明代開始普遍流通,以白銀為徵稅對象的時機已經成熟。

清代稅收制度的改革,推行“火耗歸公”,為清朝帶來了哪些改變?

張居正畫像

隨後張居正的改革進一步將這個計劃變為了現實。他針對早在明嘉靖年間就已經頒佈的“一條鞭法”進行了一系列的強化改革,並規定所有地方收取的田賦,徭役、雜稅等都必須一律這換成白銀收取。

這種政策的出現將原本複雜的稅收體系簡單化,精簡了程序也就防止了官員從中牟利。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自古以來,腐敗與反腐敗就是相互並存的。隨著徵方式的改變,是新的問題再度出現。


原來,朝廷的稅收改革後雖然實現了收稅制度的簡單化透明化,但各地官員從百姓手中收取的銀兩大小成色均不相同,十分不方便管理,因此政府在將銀兩收取上來之後還必須多經歷一道手續,那邊是將收取上來的銀子再次投入熔爐聯華,之後鑄成標準的官銀。在這一過程中,新的腐敗又產生了。

清代稅收制度的改革,推行“火耗歸公”,為清朝帶來了哪些改變?

碎銀子

“火耗歸公”制度的必要性

由於當時的技術問題,這些雜銀在重新鑄成官銀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損耗。也就是說,朝廷原本徵收100兩銀子,但重新鑄造之後就不足一百兩了。這樣一來朝廷收取的稅額就會不足,一旦稅額不足,朝廷必然追查主事地方官員的責任。因此,為了避免朝廷追查。地方官員在收取百姓稅銀的時候便會加收一部分名為“火耗銀”的額外稅負。而針對這個稅負的存在朝廷一直是心知肚明,但並沒有規定“火耗銀”具體額度,於是,眾多的官員開始隨意向百姓攤派“火耗銀”,稅額完全自定,這其中的貪腐空間不可謂不大。豈不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白花花的贓銀之中就有一大部分出自“火耗銀”。

清代稅收制度的改革,推行“火耗歸公”,為清朝帶來了哪些改變?

雍正皇帝劇照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清雍正年間。深知民間疾苦的雍正皇帝瞭解“火耗銀”對於百姓的負擔之深。因此,一上臺便著手解決這一延續數百年的貪腐問題。“火耗歸公”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推出的對應政策。

  • “火耗歸公”的含義便是,將原本由各地政府自行擬定的“火耗銀”稅額收歸政府所有。由政府統一管理,這樣一來,清政府即明確承認了“火耗銀”的存在。如此一來,百姓的負擔減輕了,地方官員也不再具備從”火耗銀”中貪腐的可能。並且朝廷還會因此而多一份”火耗銀”的收入可謂是一舉三得,是一項利國利民的良策。
  • 然而此舉也損害了許多地方官吏的利益。政策一經出臺便引起了地方各級官吏的一致抵制。他們也因此對雍正帝心懷不滿,雍正帝身上的各種傳聞也多因這些人而起。
  • 為了緩和中央政府與地方的關係,雍正帝又推出了“養廉銀製度”,即適當通過提高官員的俸祿來補貼官員的損失,從而進一步避免其再度走上貪腐的道路。
清代稅收制度的改革,推行“火耗歸公”,為清朝帶來了哪些改變?

康熙皇帝劇照

總結

“火耗歸公”制度推行於清代雍正年間。這一時期清朝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由盛轉衰的跡象。

但是雍正的各項政策及時的將已經偏離航向的大清朝拉回了正確的航線,通過這項制度的實施,雍正朝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漸猖獗的腐敗現象,使清朝國庫再次充盈起來,為乾隆盛世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清朝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

《清史稿·食貨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