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3】郁天民:《做象样的烈士后代》

【“纪念抗日英烈郁达夫”专栏编者按】

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胡愈之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自1985年在北京和富阳两地举行纪念郁达夫先生殉难四十周年座谈会以来,郁达夫烈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在抗战胜利的纪念日里,我们特别推出了历年来郁氏后人及家乡人民的纪念文章,以资更好地体现“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断地去拥护、爱戴、崇仰”的理念。

做象样的烈士后代

——在郁达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郁天民

我们兄弟姐妹八个人,分散在祖国的八个地方(包括香港),八月二十九日一同参加了北京的纪念会,今天,又被邀请来到我们的故乡参加浙江的纪念会。由于交通和其它一些原因,今天只到了六个人。前后二十天左右,两次参加纪念父亲的会议,我们心情的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是因为自从父亲殉难四十年以来,在国内,象今年这样隆重地纪念他,毕竟还是第一次。

四十年来,对于一个终将被公正的人民载入严正无私的史册的人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已;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人生的一半历程或竟是一大半历程。昨天晚上,当我见到来自日本、新加坡的研究专家铃木正夫先生、姚梦桐先生的时候,他们也谈到了,人生毕竟是难得有几个四十年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兄弟姐妹真是从心底里感谢批准召开这两次纪念的中央和省、市领导,感谢发起组织今天纪念会的十个省、市单位。我们也十分感谢不远千里而来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各位尊敬的前辈长者,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位来宾。我们还要感谢不辞艰辛地为这次纪念会而奔忙的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的努力,使纪念会得以顺利召开。

过去四十年,是沧海桑田的四十年。我们八个兄弟姐妹,由于种种原因,经历了各种不同的遭遇,几乎构成了八个故事。今天,由于纪念父亲的会议,使我们聚首于祖国的首都,聚首于我们父亲出生、成长的故乡。在北京的纪念会上,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多数还是第一次见面。兄弟姐妹团聚的心愿,四十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实现。但是,第一次见面的兄弟姐妹,都已是两鬓苍苍,一头白发了。我们的最小的,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小妹妹,也四十周岁了。这种相见唏嘘,互报小名的情景,就象我们的大姐夫、诗人陔邹笙当时即兴口占的那句一样:“弟兄相见不相识,姐妹含悲各问年!”初次相见,都免不了要问一声,你几岁了?只有小妹妹的年纪,大家记得最清楚。因为她是在父亲失踪遇难后的第二天才出生的,按照我们的传统说法,也就是“遗腹子”。所以,父亲殉难四十年的祭日,也就是小妹妹四十岁的生日,在北京的纪念会后的第二天,我们做哥哥、姐姐的才第一次给小妹妹美兰点满四十支蜡烛的大蛋糕,做了一次生日。

在北京的会上,在今天的会上,我们认真地听取了各位前辈长者的讲话,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父亲当年的事迹,其中不少事情是我们闻所未闻的。父亲晚年在新加坡,为宣传抗日,动员海外华侨支援抗日,反对法西斯战争,曾发表了不下一百万字的作品。这部分足资说明他的晚年的作品,在国内一直是不为人知,至今也是少为人知的。郭沫若老伯为我和周艾文同志共同编订的《郁达夫诗词抄》所作的序言——《望远镜中看故人》,一九五九年写出初稿时,也不曾见到这部分作品;一九六二年的第二稿,他作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重大修改,在《光明日报》发表时,还是不曾见到这部分作品。如果能让郭老在生前读到这部分作品,我相信,他当年已经作过重大修改的序言还会有所修改。作为郁达夫的子女,我们为有这样一个为国牺牲的父亲而自豪。

四十年来,我们八个兄弟姐妹在不同的遭遇中成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如今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有的从事编辑和文化工作,有的从事教育、科技工作,有的也为学术界研究父亲的著作和生平作些贡献。并已有二人被选为省政协委员,一人被选为市政协委员,一人被选为市人民代表,一人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今后,我们一定要更好地继承父亲的遗志,为祖国的四化,为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个象样的烈士后代。

(作者为郁达夫长子)

【专栏3】郁天民:《做象样的烈士后代》

郁达夫研究学会简介

郁达夫研究会成立于1986年12月,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郁达夫研究学术团体。成立之初学会有会员121名,其中客籍会员87人,本地会员34人。当时聘请楼适夷为名誉会长,黄源、郁风为顾问。学会以郁达夫的故乡浙江富阳为基地,与国内各省、港台地区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郁达夫研究工作者保持经常的联系,沟通信息,开展学术交流;学会为会员的研究工作提供服务,制订规划,收集资料,组织和领导郁达夫研究的学术活动;学会积极支持郁达夫研究著作的整理、出版,已资助出版的有《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郁达夫海外文集》、《郁达夫风雨说》、《郁达夫年谱》、《郁达夫旧体组诗笺注》、《世纪回眸——郁达夫纵论》《走近郁达夫》等。此外,学会还帮助会员查阅资料,代理研究著作的发行,代购、邮寄研究书籍等等,以促进郁达夫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

学会的会刊《郁达夫研究通讯》,以搜集研究资料、报道研究动态,发表研究论文、沟通研究信息为主要内容,至今已出刊十八期,在国内外郁达夫研究者中具有一定影响。

自1985年纪念郁达夫烈士殉难40周年以来,郁达夫研究学会组织了一系列的有影响的活动,如1995年和郁达夫中学、富阳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郁达夫烈士殉难50周年的知识竞赛活动,1996年的纪念郁达夫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经贸洽谈会。2000年是郁达夫烈士殉难55周年,郁达夫中学学生又自发的发起了寻找郁达夫遗骨的活动,我们学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是一次对新一代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之后,2005年的纪念大会、2006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与抗战胜利70周年相呼应纪念座谈会、2016年的学术座谈会等,都为富阳创建文化强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郁达夫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郁达夫爱好者与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郁达夫研究学会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学会每年要接待大量来自国内外的研究者,并已成为不少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的教学点。1992年2月,郁达夫研究学会应新加坡文艺协会邀请组团访问新加坡;1998年6月应日本名古屋大学邀请,组团访问日本。2012年8月出访新加坡,并举行“郁达夫与南洋”的学术研讨会,2017年应邀参加服部担风诞辰纪念活动……学会希望通过继续努力,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各国、各地、各友好单位的联系和交流,为郁达夫研究事业,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再作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