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3】鬱天民:《做象樣的烈士後代》

【“紀念抗日英烈郁達夫”專欄編者按】

夏衍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胡愈之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自1985年在北京和富陽兩地舉行紀念郁達夫先生殉難四十週年座談會以來,郁達夫烈士的形象越來越豐滿。在抗戰勝利的紀念日裡,我們特別推出了歷年來鬱氏後人及家鄉人民的紀念文章,以資更好地體現“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斷地去擁護、愛戴、崇仰”的理念。

做象樣的烈士後代

——在郁達夫研究學會成立大會上的發言

鬱天民

我們兄弟姐妹八個人,分散在祖國的八個地方(包括香港),八月二十九日一同參加了北京的紀念會,今天,又被邀請來到我們的故鄉參加浙江的紀念會。由於交通和其它一些原因,今天只到了六個人。前後二十天左右,兩次參加紀念父親的會議,我們心情的激動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這是因為自從父親殉難四十年以來,在國內,象今年這樣隆重地紀念他,畢竟還是第一次。

四十年來,對於一個終將被公正的人民載入嚴正無私的史冊的人來說,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而已;但對於我們來說,卻是人生的一半歷程或竟是一大半歷程。昨天晚上,當我見到來自日本、新加坡的研究專家鈴木正夫先生、姚夢桐先生的時候,他們也談到了,人生畢竟是難得有幾個四十年的。正因為這樣,我們兄弟姐妹真是從心底裡感謝批准召開這兩次紀念的中央和省、市領導,感謝發起組織今天紀念會的十個省、市單位。我們也十分感謝不遠千里而來參加這次紀念會的各位尊敬的前輩長者,各位專家學者以及各位來賓。我們還要感謝不辭艱辛地為這次紀念會而奔忙的工作人員,正是他們的努力,使紀念會得以順利召開。

過去四十年,是滄海桑田的四十年。我們八個兄弟姐妹,由於種種原因,經歷了各種不同的遭遇,幾乎構成了八個故事。今天,由於紀念父親的會議,使我們聚首於祖國的首都,聚首於我們父親出生、成長的故鄉。在北京的紀念會上,我們兄弟姐妹之間,多數還是第一次見面。兄弟姐妹團聚的心願,四十年後的今天才得以實現。但是,第一次見面的兄弟姐妹,都已是兩鬢蒼蒼,一頭白髮了。我們的最小的,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的小妹妹,也四十週歲了。這種相見唏噓,互報小名的情景,就象我們的大姐夫、詩人陔鄒笙當時即興口占的那句一樣:“弟兄相見不相識,姐妹含悲各問年!”初次相見,都免不了要問一聲,你幾歲了?只有小妹妹的年紀,大家記得最清楚。因為她是在父親失蹤遇難後的第二天才出生的,按照我們的傳統說法,也就是“遺腹子”。所以,父親殉難四十年的祭日,也就是小妹妹四十歲的生日,在北京的紀念會後的第二天,我們做哥哥、姐姐的才第一次給小妹妹美蘭點滿四十支蠟燭的大蛋糕,做了一次生日。

在北京的會上,在今天的會上,我們認真地聽取了各位前輩長者的講話,使我們知道了許多父親當年的事蹟,其中不少事情是我們聞所未聞的。父親晚年在新加坡,為宣傳抗日,動員海外華僑支援抗日,反對法西斯戰爭,曾發表了不下一百萬字的作品。這部分足資說明他的晚年的作品,在國內一直是不為人知,至今也是少為人知的。郭沫若老伯為我和周艾文同志共同編訂的《郁達夫詩詞抄》所作的序言——《望遠鏡中看故人》,一九五九年寫出初稿時,也不曾見到這部分作品;一九六二年的第二稿,他作了將近三分之一的重大修改,在《光明日報》發表時,還是不曾見到這部分作品。如果能讓郭老在生前讀到這部分作品,我相信,他當年已經作過重大修改的序言還會有所修改。作為郁達夫的子女,我們為有這樣一個為國犧牲的父親而自豪。

四十年來,我們八個兄弟姐妹在不同的遭遇中成長,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接受教育,如今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有的從事編輯和文化工作,有的從事教育、科技工作,有的也為學術界研究父親的著作和生平作些貢獻。並已有二人被選為省政協委員,一人被選為市政協委員,一人被選為市人民代表,一人被選為縣政協副主席。今後,我們一定要更好地繼承父親的遺志,為祖國的四化,為振興中華而貢獻力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一個象樣的烈士後代。

(作者為郁達夫長子)

【專欄3】鬱天民:《做象樣的烈士後代》

郁達夫研究學會簡介

郁達夫研究會成立於1986年12月,是目前中國唯一的郁達夫研究學術團體。成立之初學會有會員121名,其中客籍會員87人,本地會員34人。當時聘請樓適夷為名譽會長,黃源、鬱風為顧問。學會以郁達夫的故鄉浙江富陽為基地,與國內各省、港臺地區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郁達夫研究工作者保持經常的聯繫,溝通信息,開展學術交流;學會為會員的研究工作提供服務,制訂規劃,收集資料,組織和領導郁達夫研究的學術活動;學會積極支持郁達夫研究著作的整理、出版,已資助出版的有《郁達夫及其家族女性》、《郁達夫海外文集》、《郁達夫風雨說》、《郁達夫年譜》、《郁達夫舊體組詩箋註》、《世紀回眸——郁達夫縱論》《走近郁達夫》等。此外,學會還幫助會員查閱資料,代理研究著作的發行,代購、郵寄研究書籍等等,以促進郁達夫研究工作的廣泛開展。

學會的會刊《郁達夫研究通訊》,以蒐集研究資料、報道研究動態,發表研究論文、溝通研究信息為主要內容,至今已出刊十八期,在國內外郁達夫研究者中具有一定影響。

自1985年紀念郁達夫烈士殉難40週年以來,郁達夫研究學會組織了一系列的有影響的活動,如1995年和郁達夫中學、富陽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紀念郁達夫烈士殉難50週年的知識競賽活動,1996年的紀念郁達夫先生誕辰100週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經貿洽談會。2000年是郁達夫烈士殉難55週年,郁達夫中學學生又自發的發起了尋找郁達夫遺骨的活動,我們學會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這是一次對新一代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教育的最生動的教材。之後,2005年的紀念大會、2006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與抗戰勝利70週年相呼應紀念座談會、2016年的學術座談會等,都為富陽創建文化強區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郁達夫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郁達夫愛好者與研究隊伍的不斷擴大,郁達夫研究學會的影響也日益增強。學會每年要接待大量來自國內外的研究者,並已成為不少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的教學點。1992年2月,郁達夫研究學會應新加坡文藝協會邀請組團訪問新加坡;1998年6月應日本名古屋大學邀請,組團訪問日本。2012年8月出訪新加坡,並舉行“郁達夫與南洋”的學術研討會,2017年應邀參加服部擔風誕辰紀念活動……學會希望通過繼續努力,能夠進一步加強與各國、各地、各友好單位的聯繫和交流,為郁達夫研究事業,也為家鄉的文化建設事業再作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