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重在“清”:清心氣、清肺氣、清肝氣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這一天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我們傳統節日之一,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清明是一個很好的養生節氣,遵循天時地宜,能使我們的身心達到“清明”的狀態。

清明節氣重在“清”:清心氣、清肺氣、清肝氣

01

清明是個承前啟後的節氣

《曆書》有載,“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清明是一個承前啟後的節氣。此時天清地明,氣候非常適宜草木的生長,萬物吐故納新,度過了青澀稚嫩的初春,又為盛夏的開花結果做充足的準備。

清明也是氣溫變化的轉折點。民間說的“暖尾冷頭”,也就是清明前後,天氣還是比較冷的,時有冷空氣的侵入。清明初期常是淅淅瀝瀝的雨天,氣溫較低,溼氣較大。而清明後期,則多見晴朗天氣,氣溫漸漸回升,天地也變得清澈乾淨。

清明節氣重在“清”:清心氣、清肺氣、清肝氣

02

清明養生重在“清”

清明節氣萬物呈現出較大的活力,氣溫回升,陽氣漸長,帶動體內清氣上行,逐漸開始肅清一冬積累的濁氣。在排濁氣的過程中,人們會出現各種類似於“熱氣”的症狀,比如咽痛、口乾舌燥、頭暈頭痛等等。

因此,清明養生,就重在清淨濁氣,改善這些不良症狀。

(1)清心氣

清淨心氣,防哀思過度

中醫認為,心主藏神,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氣蒙濁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六神無主”的狀態。

清明時節祭奠先祖,睹物思人,容易讓人因思念懷舊產生悲傷的情緒,如果過度沉溺於哀思,就會導致氣機阻滯,出現心胸憋悶、氣短頭暈等症。此時宜清淨心氣,以防哀思過度。

穩定心氣,防心腦血管疾病

心主血脈,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心氣的穩定直接影響到血液的運行。

由於春季人們容易情緒低落,加上清明前後氣候變化較快,忽冷忽熱,血液運行過程中會有較大的波動。因此,穩定心氣,防心腦血管疾病變得至關重要。

清明節氣重在“清”:清心氣、清肺氣、清肝氣

(2)清肺氣

清宣肺氣,以防外感

此時天氣多變,肺衛強大的防禦功能可幫助我們適應氣候變化,防止外邪入侵,同時體內濁氣也同樣需要清氣來輔助排遣,肺氣就顯得相對不足。

春季是流感、疫癧的高發季節,平素體質較弱的人,非常容易一吹風著涼就反覆外感,遷延不愈。因此清宣肺氣,提高肺衛功能非常必要。

清理肺氣,防過敏性疾病

清明時期草木繁盛,也容易導致人們出現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蕁麻疹等。

這些過敏現象也跟肺衛功能紊亂相關,及時清淨、疏理肺氣,才能有效預防和緩解這些病症。

清明節氣重在“清”:清心氣、清肺氣、清肝氣

(3)清肝氣

降肝火,防情緒波動

中醫認為“春季與肝相應”,是肝氣最足、肝火最旺的時候,而清明節氣,陽氣更有升發之勢,因此人們在春季更容易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想發火,伴隨有口乾口苦、頭部脹痛等表現,這是因為肝臟的火勢需要向外發散。

清肝氣,防內停氣滯

肝氣不能順利地疏散出去,人就會鬱鬱寡歡,肝氣在體內停滯,又容易伴隨乳房脹痛、胸脅脹悶等表現。因此,清明時節也非常講究清肝柔肝的養生方式。

清明養生TIPS:

✔ 宜衣著溫暖、寬鬆

清明前後,乍暖還寒,適當增減衣服,能夠更好地預防外感疾病,所謂“春捂”是有道理的,不可過早地減少衣服,露肩、露膝、露臍等都容易導致外邪入侵;但此時又不可穿著過於緊密,寬鬆舒展是最適宜的,有利於氣機的舒暢調達。

✔ 宜夜臥早起

春季陽氣升發,此時順應自然規律,讓身體多處於舒展運動的狀態,有利於濁氣的發散,清氣上行。春季多動少靜,對情志的舒緩也大有裨益。

✔ 宜被髮緩行

清明是踏青最好的季節,此時宜披散頭髮,讓自己處於一個最舒適的狀態,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散步,接受春日的洗禮,既符合“春夏養陽”的規律,也能舒暢生氣。但要注意的是,不宜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而耗傷正氣。

清明節氣重在“清”:清心氣、清肺氣、清肝氣

03

清明養生,與自然同氣相求

清明時節,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需扶助陽氣以清淨濁氣,因此在飲食上要注意適當使用具有辛溫升散的藥材食材;

此外,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對於春氣旺盛的清明來說,少酸增甘是非常重要的飲食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