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以前看到過一個女孩在網上留言:曾經很喜歡吃香草雪糕,但是和他分手後,就不喜歡了。

原來這個女孩是因為前男友很喜歡吃香草雪糕才愛屋及烏,當兩人之間的愛情已然消逝,香草雪糕代表的就不再是幸福,而是負面的回憶,在她心中的地位自然也就一落千丈。

香草雪糕還是香草雪糕,味道並沒有變化,給人的感覺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這個隨處可見的小例子充分說明,即使我們對自身的情緒變化非常有把握,依然有許多方面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比如,經常被應用於戀愛教學中的吊橋效應

1 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走在危險的搖搖晃晃的吊橋上時,大腦會很容易誤以為是對同行者產生了怦然心動的感覺。

在實際生活中,“走吊橋”也泛指所有刺激、緊張的體驗,它們的特徵基本一致:使人心跳加速,注意力集中,緊張不安,外加一點點興奮。

——聽起來就像是第一次和心愛的對象約會時的心理活動。

事實上,目前有理論認為這只是大腦的錯誤歸因引起的小小錯覺。

情緒雙因素理論,又稱為吊橋效應,最初由Stanley Schachter和Joreme E.Siner(1962)提出。該理論認為,當感受到某種情緒時,人們總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喚起,然後即刻在當下環境中尋找線索,對這種生理喚起進行解釋(Cotton,1981)。

或許藉由強大的邏輯能力可以對抗大腦不自覺的錯誤歸因,然而,誰又會拒絕那一瞬間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美妙感受呢?

明明一切都沒變,山還是那座山,雲還是那片雲,但是忽然之間,這個之前在你眼中和甲乙丙丁別無二致的人變得自帶背光,一顰一笑都對你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吸引力。

之前大熱的國產劇《和平飯店》中,陳佳影和王大頂這一對各懷心機又被迫聯盟的角色之間就產生了類似的情況。

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廣受好評的國產劇《和平飯店》

倘若是通過其他方式相識或身處安全無虞的日常生活中,頭頂愛國海外歸僑醫學博士、高級偵緝專家、全球僅有的十多位行為痕跡分析專家之一多重耀眼頭銜的陳佳影,與略為低俗、粗中有細的民間愛國志士王大頂之間,怎麼看都不可能擦出浪漫的火花,甚至連有所交集都不可思議。

然而,在危機四伏、敵友難辨的和平飯店中,兩人一起經歷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時刻,互相絆過腿也互相解過圍,互相逐漸瞭解,也逐漸產生了超越一般同志之間的感情。

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和平飯店》截圖

在小說《擺渡人》中,女主人公迪倫和她的擺渡人崔斯坦之間感情的發展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

在火車事故中意外死亡的迪倫僅剩靈魂走出車廂,踏入一片荒原。車廂外等待將她的靈魂擺渡至彼岸的就是崔斯坦。

迪倫在崔斯坦的護送下要去往彼岸,途中他們要時刻面對魔鬼的威脅,而他們只有在僅有的幾座安全屋中才能獲得暫時的安全。

路途遙遠而坎坷,在這個過程中,迪倫逐漸瞭解了崔斯坦,善良的她不知不覺間將崔斯坦當作依靠,也用溫柔鼓舞著他;崔斯坦則逐漸對迪倫敞開心扉,並漸漸對她產生了依戀的感情。

在書中,非人的迪倫和崔斯坦都以人類形態思考、行動、交流,所以儘管全書建立在擺渡靈魂這一奇幻設定之上,所闡述、表達的感情卻不會讓讀者產生距離感,反而能被撥動心絃,與之共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牡丹亭》題記

迪倫在成功被護送至彼岸後,愕然發現崔斯坦並沒有如約繼續陪伴在身邊——這是擺渡人無法踏足的領域。

傷心的迪倫被內心的希冀指引著毅然重返荒原,逆向而行,直到找到正在引導另一個靈魂的崔斯坦,並說服他與她一起繼續前進,回到火車事故的發生地——聽其他靈魂講,靠近自己的屍體,有可能復活。

迪倫希望的不僅僅是挽救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將崔斯坦從不知重複了多久的擺渡人生活中解救出來,並與她安穩幸福地在一起。

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擺渡人》

2 吊橋效應產生的感情,一樣真摯又美好

不管是在電視劇《和平飯店》還是小說《擺渡人》中,觀眾和讀者都會對主人公之間的情感糾葛心有慼慼。即使在瞭解了吊橋效應之後,這份共鳴也不會改變。

在一些戀愛教學的指點中,會提出類似的觀點,比如,建議新情侶結伴旅遊,往往能起到增進感情的效果。

雖然旅遊多半碰不到有性命之虞的危急時刻,但許多突發狀況不可避免。買不到合適的票,訂不到附近的旅店,或是本想一飽眼福的景點因故關閉,甚至餓肚子找不到想吃的東西都能算作一次小小的危機。

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讓感情升溫的好方法:旅遊

能成功一起度過這些小危急時刻的情侶,自然而然會加深對彼此的信賴。

從吊橋效應的理論來看,很難說這其中沒有客觀問題造成的緊張感讓雙方產生了越發心動的“錯覺”。

從更加現實的意義而言,應對危急時刻的表現無疑對加深彼此的瞭解大有助益,畢竟不能光看一個人順風順水時的樣子,也要考察對方面對惡劣情境時的情商。

在《和平飯店》中,王大頂不僅見識過陳佳影驚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看到過她病後邏輯混亂、無法理順思緒的懊惱;陳佳影亦然,初見面的王大頂嬉皮笑臉,沒個正形兒,卻又在後期展現出可靠的一面。

正是這些有好有壞的時刻讓陳佳影和王大頂兩個角色血肉豐滿,也讓他們之間的情感變化真實動人。

《擺渡人》書中主要以迪倫的視角對故事進行描述,間或從崔斯坦的角度袒露心聲,所以讀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二人情感上的變化。

迪倫初始時對態度不佳的崔斯坦倍感惱怒,在知道自己已死並要穿過風險重重的荒原時滿心擔憂,在行進過程中逐漸將崔斯坦視作可靠的夥伴,併發自內心關心他、體諒他直至真的愛上他,併為他再次踏入危機四伏的荒原。

崔斯坦從對迪倫半遮半掩、冷嘲熱諷,到被她的溫柔和善意打動,逐漸打開封閉的內心,最終承認迪倫對他而言並不是一個普通的靈魂,以至於他在完成任務後依然對她無法忘懷。

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迪倫和崔斯坦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這點滴的變化符合吊橋效應的理論,不過也符合人們對愛情或好感的第一感覺。換句話說,即使吊橋效應的成因是大腦的歸因錯誤,卻一點也不妨礙人們體會到同樣真摯美好的感情,實在是一件“弄拙成巧”的事情。

3 吊橋效應不是產生感情的萬能藥

吊橋效應固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並非百發百中。它的反面是理智、邏輯和思考。說到底,大腦的錯誤歸因畢竟有“錯誤”之名,這是之後多麼美好的發展也無法掩蓋的事實。

當大腦擺脫了心跳加速的緊張感,進入更加冷靜的狀態,也會對之前的情況進行復盤——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捫心自問時深感難以理解:當初我怎麼就愛上這個人了?

在中文語境裡這似乎是一種出爾反爾的奇怪狀態,在英文中倒是早就有個詞對此進行描述——crush。

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對應的中文詞用“怦然心動”最合適不過。心動並不罕見,難得的是“怦然”。

何時何地能滿足“怦然”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條件?大概就是吊橋效應起作用的時候。

心動只是心海起了微瀾,能否掀起驚天巨浪,依然取決於兩個人是否能長久地互相欣賞、互相吸引。

在《擺渡人》中,倘若迪倫到達彼岸後和其他靈魂一樣,安心生活在沒有危險的世界,等待其他親朋好友去世後到來也未嘗不可。特別是在經歷了接近萬劫不復的危險後,來之不易的安全更顯寶貴。

然而迪倫卻甘心放棄這一切,沒有一分一秒的猶豫,立刻全力爭取要回到崔斯坦身邊,哪怕那裡是令她恐懼的荒原。

此時迪倫對崔斯坦的感情,顯然不止於crush、不止於怦然心動。這是她迴歸理智後遵從內心呼喚做出的決定,而非緊張狀態下的衝動。

與此同時,繼續踏上護送靈魂之旅的崔斯坦也默默思念著迪倫,這份牽掛甚至影響到了他作為擺渡人的特殊能力。

至此,迪倫和崔斯坦之間的感情已經不再能歸結於吊橋效應,而是化為了真正能給予彼此勇氣的愛情。


在生活中,許多對吊橋效應略知一二的人誤以為掌握了什麼法寶,卻忘記了吊橋效應最多隻能給他們一個不錯的開始,而非製造愛情的靈丹妙藥。最終感情的歸宿在何方,依然取決於諸多因素,而吊橋效應,即使再廣為人知,再有科學上的道理,也絕沒有如此神通。

與其一味誇大吊橋效應的魔力,不如學一學迪倫和崔斯坦為愛努力的樣子。

從《擺渡人》看吊橋效應

最終相依的兩人

附:KnowYouself提到吊橋效應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98542/answer/1565895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