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不要忽略人生每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時刻,那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在向你告密。—克萊兒·麥克福爾
《擺渡人》是蘇格蘭女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代表作品,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有疑惑,有期盼,有失落,有頓悟,也有最後的希望。書中講述了一位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在去看望久未見面的父親的火車途中突發交通事故,她的靈魂跟隨一個與她年齡相仿的男孩崔斯坦(她的擺渡人)離開了事故現場,他們的相遇使他們的命運發生了無法預料的轉變,並且在愛的強化下蛻變成長、渡己渡人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一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南部地區生活,小說中所描寫的複雜多變的地貌景觀和主人公迪倫的荒原種種經歷,都和作者的成長經歷相關。
在現實中,作者不太喜歡戶外運動,如果是陽光明媚也無妨,但是蘇格蘭的“多水”氣候環境容易潮溼,爬山的話,爬到半山腰也許看不到景色,因為霧氣太重。這些是她在生活中必須要克服的障礙。
對於小說中提到的邊界,也是作者個人體驗原型,大不列顛分為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個國家。國與國之間有一條分界線,一旦逾越就會在那個人臉色刺青作為懲罰,如果再犯就當場擊斃。這種不容反抗的界限感在小說中以一種無形的控制體現出來。
那下面我將從情節設定、主題思考、小說啟迪三個層面進行解讀《擺渡人》裡的愛:愛的力量超越天地萬物讓人生死相隨,化不可能為可能。
【聚焦情節】無條件的信任與付出是愛產生的前提,愛的力量支撐女孩跨越重重阻礙,促使男孩改變天命,化不可能為可能。
在《擺渡人》小說中,有一些情節上的突轉,讓人讀起來一波三折的感覺,作者用充滿想象力的筆觸將迪倫的荒原經歷變得豐滿,她運用大量筆墨去描述荒原上的種種障礙以及環境作用於心理的表現,突出蛻變成長的過程之艱難,也使讀者感受到向死而生這種人生態度的巨大潛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小說的精彩部分是擺渡人為保護迪倫穿過荒原的種種經歷,荒原之所以是荒原,其實是迪倫成長中愛的缺失的影響下的心像投射。
迪倫在單親家庭長大,在家與母親無話可說,在學校裡受到同學的嘲笑,唯一一個好朋友因為父母離異轉學了,所以她才會在母親反對的情況下堅持去看望遠方的父親。
從我上面的描述不難看出,迪倫在自己的世界幾乎找不到歸屬感或者是心靈的慰藉。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必須要克服荒原的種種障礙。
在荒原上,作者巧妙設置了安全屋的概念,抵達安全屋之前必須要突破路上的障礙,這些障礙是難以行走的路,還有在周圍伺機而動的惡魔,而且必須要在天黑以前到達安全屋,這些安全屋一般都是荒原上的廢棄屋子,奇幻的是這些屋子被施了魔法一樣,只要跨過這些屋子的門檻,外面的惡魔就無法對他們造成傷害。
迪倫與崔斯坦就是在安全屋獨處中與荒原路上同行漸漸產生愛情,迪倫從一開始的抱怨到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倖存者,而是唯一沒有逃出來的真相,她的冷靜讓崔斯坦超乎意料,在我看來這一點有些違背常理,迪倫知道真相前多次回憶家人怕他們擔心,幾番試圖說服崔斯坦回到事發地點等待救援。但是當她知道自己已經死了的真相後,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真相。
小說中對這種反常的解釋是迪倫終於解開了心中對崔斯坦的疑惑,換句話說,迪倫在這個時候已經找到了真正的心靈慰藉—崔斯坦,她的擺渡人,這個判斷也是基於作者對兩人在相處中曖昧氣氛的描述,迪倫對崔斯坦有好感是意料之中,但是作為擺渡過數以萬計的靈魂的崔斯坦來說同樣對迪倫產生感情讓我頗為驚訝。
很明顯,迪倫對他而言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在他所擺渡過的靈魂中,他沒有見過這樣天真無邪、會為他擔心的靈魂,在這樣的靈魂面前,崔斯坦做不到欺騙,慢慢在她面前卸下偽裝。從冷漠的態度轉變為溫暖的關心,他在發現這份愛的存在時,一直在與自己鬥爭,他不敢承認愛,是迪倫一直鼓勵他,迪倫鼓舞他擺脫天地萬物對他無形的控制,他終於用愛回應了她
迪倫穿越後,為了追隨愛,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與嘗試:她要往回走,回到荒原找到崔斯坦並且把他帶回她的世界。這股愛的力量化成她獨自克服艱難險阻的勇氣與信心,引領她起死回生與所愛之人崔斯坦重逢,最後崔斯坦變成了一個人,這也意味著只有交付真心,才會受傷,否則只剩行屍走肉的麻木。
小說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們的愛情定格在最初相遇的地方。“原來你在這裡”,“我在這裡”。這是小說的最後一段溫暖人心的對白。
【聚焦主題】愛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來自家庭最原始的愛一旦缺失,尋求愛情的彌補與救贖
在這本小說封面“人性救贖”、“心靈治癒”八個字眼赫然在目,作者在受訪時提到這本《擺渡人》面向的讀者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這些人要逐漸承擔起新的社會責任,其大腦還在發育成型的過程中,他們會對未來、社會進行思考並且逐漸和周圍的人發展出新的和成人世界的人際關係。同時作者希望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在他們發展成人的過程中能夠在她的小說裡找到一個伴侶從而對自己未來的判斷有信心。
此外蘇格蘭小說家路易斯·韋爾什這樣評價蘇格蘭文學:它更多地關注世界上或者人性當中黑暗的一面從而挖掘人性的矛盾點,同時著重以一種幽默的形式體現。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襬渡人崔斯坦的人物形象設定,小說中提到擺渡人的外貌人設是為了取得靈魂的信任而設定的,擺渡人崔斯坦在遇到迪倫以前,遇到過成千上萬的靈魂,並且在每一個靈魂面前呈現的是不一樣的自己。
在迪倫面前,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帥氣男孩,迪倫在不自覺地情況下,願意跟隨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有著共同經歷的兩個人容易產生共情,消解孤獨的恐懼。二是這個十幾歲的男孩形象符合她的信任範圍,小說開頭提到迪倫夢見帥哥被母親瓊打攪而掃興,迪倫作為一個15歲的少女懷春符合常理。而擺渡人崔斯坦也是靠著這兩點取得迪倫的信任。
其實當女孩處於危險中,對唯一可以依靠的男孩產生感情是人之常情,而男孩對於一個純真、無條件關心自己的女孩產生感情也合乎情理。
小說讓這兩個本不可能在一起的人相愛,這種關於愛情淋漓盡致的描寫,更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他們為了化不可能為可能,愛情的力量強大到為對方粉身碎骨、魂飛魄散也在所不惜,這一點讓天地萬物為之動容。這也是《擺渡人》引人注目的地方。
我們再看小說的主人公迪倫,成長在一個愛的完整性缺失的單親家庭,她與母親之間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導致她們無話可說。這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許多青春女孩都有的切身感受。迪倫主動聯繫遠方的父親,小說在刻畫迪倫打電話的過程真實地反應了人在對不確定卻又期待的事情的表現—緊張與激動。
當她知道已經在自己原來的世界因為交通事故死去後,跟隨崔斯坦來到了另一個世界—荒原,她能夠如此平靜地接受也是因為原來的世界對她來說沒有太多值得留戀的。而她在荒原找到了嚮往的愛情,彌補了心靈的缺失,她無法忍受自己要與崔斯坦分離,即便崔斯坦費盡心思把她送到屬於她的安全的世界,也就是那些靈魂稱之為“家”的地方,在這裡等待著自己的家人。
但這個世界無法容納崔斯坦,對於迪倫來說,此時愛情超越了親情在她心中的地位,她不顧一切地帶他回到自己世界。事實證明她成功了,在自己的世界有愛的人陪伴。
【聚焦啟迪】好的愛情渡己渡人,我們自身其實就是擺渡人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身處孤獨險惡的環境,內心極度恐懼,渴望尋求幫助的時候,如果是我們自己克服了所有困難闖關成功,會堅定自己的信心以及不再感到恐懼,如果有他人相助,我們會因此感恩 。通過這本書,我們瞭解到愛的力量有多強大,並從中吸收一些感悟。
- 一段好的愛情渡己渡人
一段好的愛情促使人的成長、改變,就像因為你,我努力變成你喜歡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我自己喜歡的樣子。一段好的愛情知道對方要的是什麼,並且同心協力創造好的未來。
正如迪倫與崔斯坦,兩人在荒原中相知相愛,迪倫為了回到崔斯坦身邊,不顧艱難險阻,克服獨自跨越荒原的心理障礙。而崔斯坦作為擺渡人,內心雖然不安,但是他為了迪倫,願意和她一起試一試,最終他打破了無形的控制。相愛的兩個人成功地走到了一起。
- 心態決定一切,做自己的擺渡人
迪倫抱怨荒原步履維艱,崔斯坦告訴她這個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
迪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內心就是這片荒蕪的荒原,不過她也不得不相信,在兩個人划船到湖的彼岸的過程中,迪倫的壞心情導致了狂風大作的環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可見心態是掌控一切的根源。你若有一個好心態,你的世界就是晴空萬里、陽光燦爛。你若持一種壞心態,你便處在陽光無法照射的那個黑暗角落。
- 愛是一種無形的向上的力量,幫助你鼓起克服困難的勇氣
愛是一種向上的力量,就像一粒種子,哪怕是放在石頭縫隙裡,只要有一點點的土壤,有水,有陽光,它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當迪倫在荒原遇到艱難險阻時,只要想起崔斯坦,想起所愛之人,就有一種無形的武器,幫助她戰勝困難。迪倫不顧一切跨越距離為了與崔斯坦見面,這讓我想起那一段艱難的異地戀。都說距離產生美,但是距離讓愛變得蒼白無力,讓想念變得無助。為了見面,必須要克服長達九個小時的長途大巴,這期間的顛簸、疲憊、飢餓等等都是要自己克服,但是每當想到目的地有一個人在等待,便充滿希望與信心。這就是愛的力量吧。
閱讀更多 詩娛遠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