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https://www.toutiao.com/a6706026468985537032/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說到西方的歷史,必須有說到的是——希臘和羅馬

這兩者是西方的源頭。

最早出現的時間差不多,希臘是公元前800年,羅馬還比希臘早一點,公元前900年左右。

最先繁榮的,是希臘文明。但武力更加強盛,疆域更加遼闊,影響更加深遠的,卻是後起的羅馬文明。可以說,羅馬帝國對整個人類文明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和意義。

“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即使是在今天,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也依然受到羅馬的影響。

現在歐洲的民族國家,基本都是在羅馬曾經的土地上誕生的;

美國的參議院、國會最初的模型

就是羅馬的元老院和卡皮託山;

美國的共和制也是脫胎於的羅馬;

五大洲四大洋中,超過半數的國家的法律是以羅馬法為藍本的……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瞭解羅馬歷史最好的入門書——《羅馬帝國衰亡史》

作者愛德華·吉本是英國的史學家,這本書他足足寫了20年,絕對是畢生心血了。這本書有一個最特別的地方,它是一部“衰亡史”。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歐洲的《史記》。

書中說的羅馬帝國發展過程中的三個時期,分別為鼎盛時期,中期過渡時期,以及最後的分裂衰亡階段。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五賢帝時代

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是公元1世紀末到公元2世紀的五賢帝時代。五賢帝的意思,就是指五位賢明的皇帝。

羅馬本來實行的是共和制度,只有執政官、元老院,並沒有皇帝。自從凱撒被刺殺,他的養子屋大維統治羅馬之後,羅馬就進入了帝國時代。

100多年後,羅馬帝國相繼出現了五位寬厚仁慈的皇帝,分別是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和安東尼和馬克·奧勒留。

五位賢帝施行仁政,使得這一時期的羅馬帝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也是“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五賢帝裡的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就是那個非常有名的哲學家皇帝,據說他出門在馬背上都在思考,還寫過一本很經典的書叫《沉思錄》。

但就是這個哲學家皇帝,卻幹了一件影響非常深遠的事情。直接開啟了羅馬衰亡的歷史。

什麼事情呢?

當時羅馬帝國的皇帝,並不會傳位給皇帝的兒子或者兄弟,而是有點像中國上古時代的禪讓制,堯舜禹互相禪讓的故事。皇帝會在身前就選定繼承人作為養子,加以培養,然後傳位給這個繼承人。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然而,馬可·奧勒留沒有堅持之前四位皇帝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而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康茂德。

康茂德這個皇帝是一個典型的昏君,我們能想到的昏君乾的事,他基本上都幹了,不僅窮兵黷武,荒淫享樂,不理政事,還草菅人命,亂殺將領,搞得國內一片怨聲載道。

之後,康茂德被刺殺了。

康茂德的死,讓羅馬陷入了無休止的內亂,正式拉開了羅馬3世紀危機的序幕。

羅馬帝國的過渡時期:昏君之死

從3世紀康茂德被刺殺開始,羅馬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其實羅馬帝國當時面對的危機,主要包含兩部分,分別來自羅馬帝國的內部和外部。

在羅馬帝國內部,康茂德被殺以後,整個羅馬帝國陷入了混亂,

僅僅一年間,就相繼出現了五個人爭奪皇位,史稱“五帝之年”。他們趁著皇位空虛, 不擇手段地奪取權力,把國家帶入災難。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不久後,新皇帝塞維魯終結了亂局。但塞維魯吸取了前車之鑑,他決定要控制軍隊的力量,所以上任以後立刻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

  • 第一,將蠻族引入軍團。

這裡說的蠻族其實是相對於羅馬本身的公民來說的,主要是當時歐洲北方的日耳曼人,凱爾特人等等,這些蠻族也就是今天德國、法國、英國這些國家的祖先。

而羅馬原本的公民,一來是人數太少,二來是羅馬的生活條件太好了,比如我們知道羅馬人愛去公共浴池泡澡,這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享受了。所以他們也不再熱衷於戰鬥了。從此蠻族漸漸成為了羅馬軍團中的主力。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 其次,給予禁衛軍統領司法權、行政權,使他們凌駕於百官之上。

但他沒想到這些措施,讓軍人的勢力更大了,甚至有了廢立皇帝的能力。

這其實有點像唐朝的節度使政策,唐朝當時也有很多異族的將領,安祿山、史思明、高仙芝、哥舒翰等等,有一大批。

而安祿山、史思明這樣鎮守一方的節度使,除了軍權之外,還包攬行政、財政大全,這就給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擁有一大批的異族將領,一度是羅馬與大唐,這兩個王朝榮耀與包容的象徵,但同時也是這兩個王朝衰落的導火索。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而在羅馬外部,羅馬帝國遭遇了宿命中的對手:波斯和日耳曼人

當時的羅馬帝國疆域涵蓋整個地中海周邊。

  • 往南,是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往西是浩瀚的大西洋。而在東邊和西邊,羅馬人都遇到了自己的對手。
  • 往東,一開始是中東地區的波斯帝國。在數百年裡,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戰爭不斷,時有勝負。後來,波斯的薩珊王朝被阿拉伯的鐵騎滅亡,阿拉伯帝國又成為了羅馬的最大威脅。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 北邊,就是之前提到的“蠻族”,主要就是歐洲的日耳曼民族

相對於波斯人或者羅馬人,日耳曼民族要野蠻的多,他們住在今天的挪威、瑞典、丹麥,這些氣候嚴寒的地區,惡劣的環境造就了日耳曼人強健的體魄。

他們既沒有文字,也沒有固定的城市,就像中古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四處掠奪。

羅馬帝國因此承受著更大的戰爭壓力。

這就是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所處的內憂外患的困局。

在生死存亡之際,一位皇帝做了一個決定,因為羅馬實在是太大了,內部傳遞信息,組織軍隊都實在太不方便,於是他乾脆把整個羅馬帝國的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統治。

然後,東西兩部分各有一位皇帝,每位皇帝各自收養一位養子,授予其“凱撒”的頭銜,如此帝國就被分為了2塊,共有四位皇帝。這就是“四帝共治”的制度。

這個決定,在當時可能是為了應對羅馬帝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但歷史證明,這個決定,助推了一把羅馬走下坡路的速度。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羅馬的分裂與衰亡時期:四帝共治

按照四帝共治的制度設計,東西部皇帝都是有任期的,期滿之後,之前的奧古斯都退休,凱撒接替,然後再選任新的凱撒,這樣保證四帝共治不斷延續下去。

但脆弱的制度,往往是抵抗不住貪婪的人性的。很快,內戰又開始了。羅馬再次陷入了內亂之中,直到君士坦丁大帝擊敗另外三位對手,羅馬才再度統一。

但四帝共治所帶來的問題,成為了羅馬分裂的一個誘因。羅馬龐大的疆土使得東部和西部有很明顯的文化隔閡。

西部帝國看不起東部崇尚浮華的風氣,而東部人也看不起西部人的野蠻。

而且隨著文明版圖的不斷擴張,君士坦丁堡就成了新的文明中心,它扼守著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又控制著絲綢之路東西方的商道。

所以之前在西部的大量貴族和精英階層都開始向東移民,帝國西部的羅馬城成了毫無發展希望的廢城。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十年後,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成為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這次分裂,無疑重創了羅馬帝國的實力。

當西羅馬面臨危機的時候,東羅馬的皇帝想的並不是派兵援助,而是考慮保存自己的實力。

所以原本虎視眈眈的北方各族失去了忌憚,他們很快就蜂擁而入,瓜分了整個西羅馬帝國的疆域。甚至連羅馬城,都遭到了連續兩週的大肆掠奪和破壞。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催生了十幾個小國,這些國家在之後的千年間彼此吞併、分裂,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歐諸國。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羅馬帝國的衰亡已經不可避免。但是,東羅馬帝國竟然又撐了將近1000年!

這1000年裡,東羅馬帝國一直在採取守勢,因為失去西羅馬這一半以後,東羅馬帝國幾乎可以說是四面受敵。

為了和四周虎視眈眈的強敵打交道,東羅馬帝國練就了一套左右逢源的平衡戰略。

比如,9世紀以後,為了應對諾曼人的威脅,東羅馬帝國找到威尼斯人,開出了非常豐厚的條件:允許威尼斯進出帝國境內所有港口,並免去它的海關稅收。威尼斯派出艦隊擊敗了諾曼人,獲得了東羅馬的貿易特權。

但這種平衡戰略不是每次都管用。帝國後來想要把貿易特權收回來的時候,反倒和威尼斯結下了仇怨。以至於在後來的十字軍東征中,威尼斯夥同十字軍人攻擊、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從此徹底地衰落了下去,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歐洲史|看歐洲史:三次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

最終,東羅馬的疆域不斷縮減,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這一座孤城。

最後就是大名鼎鼎的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力量,終於用大炮轟開了這座千年未曾陷落的城市。

歷史上, 一般認為西羅馬的滅亡象徵著歐洲中世紀的開始,而東羅馬的滅亡,象徵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一個帝國,就此覆滅!

歐洲滿打滿算3000年的歷史,其中2500多年和羅馬有關。

瞭解羅馬的歷史,對理解歐洲文明,意義重大。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憑弔羅馬帝國曾經的無上榮光,唏噓他的垂死掙扎,獲得一些大國的啟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