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電影《無痛斷舍離》丨其實講的是一個自私女主的感情生活。

喬布斯堅持的極簡主義,幾乎改變了一個時代。隨之而來的斷舍離,也走進當下的生活,贏得人們的推崇。日本山下英子這樣定義斷舍離:“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氾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無痛斷舍離》講的就是女主阿靜斷舍離的過程。阿靜從瑞典留學歸來,成為一名極簡主義的設計師。因為工作的需要,她需要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而最為經濟快捷的方式,就是改造她和媽媽哥哥居住的堆滿了東西的房子。由此,她開始了斷舍離的過程。

泰國電影《無痛斷舍離》丨其實講的是一個自私女主的感情生活。

《無痛斷舍離》劇照

她本來打算直接把不能讓她怦然心動的東西扔掉,可是當她扔掉朋友送的CD,朋友說這樣隨意丟棄他人送的禮物很傷人心。阿靜雖然堅持說: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人的禮物都留下但是,當她看到哥哥丟掉了她親手織的圍巾,她還是很傷心,於是,她選擇將禮物送還給原來贈送的朋友。在還禮物的過程中,她重新恢復了和老朋友的聯繫。

就在她覺得在和過去釋懷時,故事發生了反轉。她在家裡收拾出了前男友阿安送的相機,本來打算直接寄給他,卻被拒收了。一心想和過去道別的阿靜決定上門送還。她當年留學,沒有任何消息就直接和阿安斷了聯繫,就連男友的相機都隨意找了一個地方藏起來沒有帶走。阿靜到阿安家,發現阿安已經和新的女友小米同居,阿靜主動歸還相機,看似讓這段感情有了結尾。但她的到來卻讓阿安大受啟發,如果不能怦然心動那就捨棄。阿安和小米分手,一人去了國外。

泰國電影《無痛斷舍離》丨其實講的是一個自私女主的感情生活。

《無痛斷舍離》劇照,女主坐在鋼琴前給爸爸打電話

最糾結的物品,是離家出走的父親留下的鋼琴。阿靜眼中的累贅,卻被母親視為珍寶。在母親看來,鋼琴是她感情的寄託;但是在阿靜看來,連父親都不要的東西,何必留著呢?人總是應該向前看的。不同的觀點,讓母女二人爆發激烈爭吵。後來阿靜與哥哥合謀,騙母親外出,賣掉了鋼琴。

最後,阿靜終於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簡單主義風格,沒有多餘的東西。

我對泰劇的印象停留在很早之前看安徽衛視,裡面的正面角色和反派角色都寫在演員頭上,看一點基本就可以猜到最後的結局。但是從《天才槍手》到《無痛斷舍離》,泰國電影似乎在逐漸崛起,去反思現實生活,直擊人心。

泰國電影《無痛斷舍離》丨其實講的是一個自私女主的感情生活。

《無痛斷舍離》這部電影以斷舍離的六個步驟為順序,講述阿靜斷舍離的過程。

第一步,設定目標,尋找靈感;

第二步,不要懷戀過去;

第三步,不要有太多感覺;

第四步,別動搖,要無情;

第五步,不要增加東西;

第六步,不要留念。

而導演藉助阿靜的斷舍離,講述的其實是友情、愛情和親情的故事。

髮夾、大提琴、唱片等,講述的是女主的友情。當時光流逝,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但是每一件物品,都關乎過去生活的印記,人其實是很健忘的,當經歷的人和事越多,過去遇見的那些人,名字和模樣都在我們腦海中漸漸淡忘,但是偶爾的一件小物,卻能勾起塵封已久的記憶。而阿靜歸還那些東西,又一次增加了和過去那些朋友們的聯繫,於是關係似乎逐漸緩和。

泰國電影《無痛斷舍離》丨其實講的是一個自私女主的感情生活。

相機,講述的是女主的愛情。無疾而終的感情,能否在一件物品的作用下有新的變化?導演做了一些伏筆,最後來了一個反轉。在講述這段感情時,導演插入了一個阿靜幫老朋友找照片的片段。當阿靜看著一張張過去的照片,各種回憶湧上心頭。就當我們以為男女主會追憶過去的時光,然後複合。但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回憶更加讓男主確定不喜歡現在的女友,決定獨自離開,也沒有和女主在一起。

泰國電影《無痛斷舍離》丨其實講的是一個自私女主的感情生活。

鋼琴和家庭合照,講述的是女主的親情。或許是從小被父親拋棄,才讓女主成長為現在不在意一切的樣子。她想斬斷和過去的聯繫,就脅迫著哥哥和媽媽也要一起和過去告別,也不顧媽媽是否真的想要忘記過去。當阿靜跟媽媽講述要忘記過去的樣子,是不是和我們跟父母溝通強加我們的想法於他們一摸一樣?那個時候,我們還天真的以為,我是為你好。

泰國電影《無痛斷舍離》丨其實講的是一個自私女主的感情生活。

阿靜最終斷舍離成功了,卻也暴露了她自私和無情的本性。當初因為喜歡她留下朋友的髮夾,現在為了讓自己沒有負擔,她直接聯繫朋友歸還,也沒有考慮那個髮夾對朋友而言還有沒有意義。為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直接將哥哥和媽媽趕到樓上去住,強行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而對待男友,因為覺得對方不是理想伴侶,她就一言不發地單方面離開;而後又突然闖進阿安的生活,打擾他的寧靜。

電影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事只因為你自己遺忘了,不代表會就此消失,雙方都要釋懷才算真正結束。"這種期望是美好的,但是我們不能強行他人去釋懷,有的時候總會有些遺憾會伴隨我們很長時間。

斷舍離也好,收藏愛好者也罷,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