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說明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說明


從“全豹”看“一斑”,由“一斑”引向“全豹”——淺談古代長篇小說片段教學


中學語文課本里選入古代長篇小說片段,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這類課文體制一般不大,而寫人物往往限於表現其性格特徵的某一側面,故事幾乎全是圍繞著一件具體的事而逐步展開,有完整而生動的情節,從整體看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正因為有這些特點,再加上受課時的限制,教讀這類課文除了要簡略介紹原小說的梗概及交代故事來由而外,跟教讀短篇小說並無顯著的區別,簡言之,即“就文論文”,課堂教學內容不超出文本的範圍。這種情況相當普遍。這樣的教學方式,毋庸置疑,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也能使學生受益。


但是,用長遠的觀點看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卻又並非盡善盡美。因為這類課文正是所謂“全豹之一斑”,有明顯的示例作用,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閱讀小說原著的興趣,以便此後通過自讀去感知這些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養成對我國曆史文化的熱愛;如果僅僅停留在“就文論文”上,學生的收穫就很有限了。


自然,讀原著是一個長期目標,很難一蹴而就,但我們決不應放棄這個方面的努力;更何況這個“一斑”跟“全豹”之間本來就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內在聯繫,只要善於發現這種聯繫,即便不能使學生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境地,總也可以稍稍擴大他們的眼界,多少懂得一點閱讀全書的門徑。


由此看來,教讀這類課文,大致可分兩步走:第一步,學好課文,即“就文論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礎上向前延伸,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探討幾個跟小說全局有關的問題,即從“一斑”引向“全豹”。


下面我們將著重討論怎樣實現從“一斑”到“全豹”這一步,因為只有實現了這一步,才能使學生受到古代長篇小說閱讀的起步訓練。


俗語云:“條條道路通羅馬。”實現從“一斑”到“全豹”,也有多種方式、多種辦法,不受任何限制,關鍵在於教師必須先從“全豹”來審視“一斑”,具體地說,就是在備課過程中要善於從小說的全局(思想內容、情節結構、藝術特點等)來審視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義。下面試以本單元的課文為例,說說審視中應當注意的幾件事:


注意人物活動的大背景。這指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人物在此時此地的活動,而要把這樣的活動跟此人在他時他地的活動聯繫起來進行分析。例如楊修在曹劉漢中之戰的末期從夜間口號“雞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因而自作歸計,這顯然是一種干犯軍紀的行為,是他恃才放曠的性格所使然,由此而招致殺身之禍毫不足怪。


這樣看來,他的被殺實在是個性格悲劇。可是,如再聯繫他曾參與魏王繼承人鬥爭的事實來看,情形就不同了,因為這樣的鬥爭已將他置身於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中,特別是在曹植已經失勢的條件下,他早晚難逃一死(曹植的另外兩個謀士丁儀、丁廣兄弟在楊修之後被殺可為旁證)。


由此看來,楊修顯然是魏王室內部鬥爭中的政治犧牲品。這正是楊修活動的大背景,認識這個大背景,才能看出楊修被殺這件事的實質。在三國時期,這樣的鬥爭不僅在曹魏政權中存在,在蜀漢和東吳也同樣存在,認識這一點,對學生此後閱讀《三國演義》自有裨益。


注意人物性格的歷史。這是說,不能只看到人物的現在,也要看到他(她)的過去和今後。只看現在,這是用靜止的眼光觀察人物,不會看得深遠;把過去、現在、今後全看到了,才會有發展的眼光,能有所發現。


例如香菱這個人,如果只看她現在如痴如醉吟詩的樣子,說不定也會像寶釵那樣笑她“呆頭呆腦的”,更難理解為什麼她成了作者筆下警仙子薄命司裡《金陵十二釵副冊》中惟一被披露了讖語的女性。但是,如果再看看她過去十多年在柺子家中以淚洗臉的生活和後來薛蟠及其正室對她的凌辱狀況,就一定會感到當前這些日子是她短促一生中難得的美好時光,彷彿一天陰霾消淨,眼前一片晴明,正由於她的境遇有這樣的變化,她的美好資質──對前人詩作的捷悟、對詩境的執著追求,終於顯露了出來。


可以斷言,在賈府侍妾輩(即《金陵十二釵副冊》所收人物如平兒、尤二姐、寶蟾等)中的確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紅樓夢》裡的許多人物都應當如上所述用發展的眼光來進行觀察(對其他長篇小說中的人物亦當如是)。


用小說中同類事物作比較。以同類事物作比較,是鑑別事物好壞、高低的一種方法,可以凸現事物的特質。


例如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是一種掠奪財物的行為,但跟少華山朱武團伙、桃花山李忠團伙等相比,卻有很大的不同:晁、吳等人奪取的是大貪官的“不義之財”,而朱、李等人是殺人放火,打家劫舍,這表明晁、吳等人有反抗官府的勇氣——這是難能可貴的,到後來他們果真率先走上了起義的道路,迎戰官軍。


又如范進和張靜齋,同是科舉中的得意人,但一個老實,一個刁鑽,經比較後也可以看得分明。


從以上諸例可以看出,所謂從“全豹”審視“一斑”,就是把課文跟小說中其他有關部分聯繫起來進行觀察、分析,二者不可分離,如同看一粒棋子的作用離不開棋局一樣。靜止地孤立地看待課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審視中的大忌。


再談由“一斑”引向“全豹”。這屬於教學實踐範疇,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併合理地安排教學步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此,教師必須綜合考慮以下三點。


(1)從課文實際出發,恰當地確定探究的目標,不貪多而務求有得;

(2)補充介紹有關的資料,必要時可指定學生課前閱讀小說中有關的章節;

(3)選定突破口,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例一:《智取生辰綱》


本文記述的是一場零星的小規模搶劫行動,晁蓋、吳用等七人是臨時集合在一起行事的,搶劫成功後又各自回家,看起來似乎並無深意,但仔細推敲起來卻大不然:首先,這次搶劫跟山野強人打家劫舍的行動截然不同,晁、吳等人都有明確的認識,他們反對酷吏貪官,只是奪取這些人手中的“不義之財”,並不為害一方,他們的行動具有明顯的反貪性質。


其次,搶劫的直接對象一個是權勢煊赫的統治者當朝宰相蔡太師(受禮人),一個是一府之長的梁中書(送禮人),搶劫的後果不言而喻,沒有超人的膽略,決不會貿然行事。


最後,動手的時間和地點都選擇得極佳,麻痺對方的手段又極高明,這些都顯示了帶頭人晁蓋、吳用有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由此看來,這次行動雖談不上起義,但至少表明晁、吳等人已具備了起義的條件,可算得起義的前奏──待到後來,在石碣村擊敗前來“捕盜”的官兵,隨後又奪取了梁山泊的領導權,組織隊伍迎戰大批官軍,這就順理成章地揭開了起義的序幕。


准此,我們可以擬定實踐方案如下:探究的目標是:“智取生辰綱”的深層意義。突破口是:“智取”的行動算得起義否?


補充資料:①在介紹《水滸》梗概時略說梁山起義軍發展的幾個階段:晁蓋、吳用等初建根據地;擴編隊伍,大戰官軍並消滅地主武裝;臨時性出擊,攻城略地。②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水滸》第十九回《林沖水寨大併火,晁蓋梁山小奪泊》及第二十回上半回《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例二:《香菱學詩》


本文記薛蟠侍妾香菱學習寫詩的經過,看似閒筆,其實也是有深意的。香菱是賈府侍妾輩中惟一喜愛詩歌的人,她文化底子很薄,卻不僅學會了寫詩,而且寫出了好詩,這就證明了她有美好的資質。作者在給她的讖語中曾寫道:“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這是以她的美好資質跟平生的不幸遭遇相比照,用以引發讀者對她的深刻同情,憐其才而哀其生。


更有甚者,人們還會因此而反思:如果不是她住到大觀園裡來,有眾多姐妹關心她,指導並鼓勵她,她的才能豈不永遠埋沒下去,不為人知?這又表明大觀園是一個與外面黑暗世界形成強烈反差的光明天地。所有這些,都足以發人深思。


准此,也可以擬定實踐方案如下:探究的目標是:①香菱的美好資質及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意圖;②從香菱學詩有成看大觀園中的人際關係。突破口是:①“……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麼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試結合香菱的歷史說說寶玉此話所蘊含的意思。②說說香菱《詠月》第三稿好在哪裡。如果香菱不來大觀園居住,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嗎?


補充資料:①學生自讀應天府門子談香菱身世一節內容(見《紅樓夢》第四回);②教師轉述“美香菱屈受貪夫棒”一節內容(見《紅樓夢》第八十回)。


必須指出,所謂從“一斑”引向“全豹”是個比喻的說法,意即從一個故事稍稍向外擴展,延及跟它關係最為密切的部分;超出這個範圍,講得過多,也可能走向自身願望的反面。


從“一斑”到“全豹”,這是對學生進行長篇小說閱讀起步訓練的一種有效方式。在這樣的訓練中,要堅決防止獨重一頭的傾向,更不可顧此失彼;“一斑”和“全豹”是辯證的統一體,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因此,我們教讀課文,要善於抓住重點、難點,不搞煩瑣的分析;探究有關全局的問題,務求少而精,力避旁逸斜出,節外生枝,一定要使二者如同泉水流進江河一樣,自然地融為一體。過去我們在這個方面做得不多,依然缺乏經驗,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敢於嘗試,就一定能創造出有益的經驗來。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

圖片/87版紅樓夢

收集/謝冉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