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導讀:

由於歷代宋帝都奉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這使得宋朝的文人有著較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比上,不像魏晉文人須依附強權且命在旦夕,也不似亂離的唐末五代,須仰武人鼻息;比下,更不像明清文人那般動輒文字獄、血光之災。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宋代文人在實現人生理想與政治抱負的同時,還能滿足個人的現實慾望,滿足身體與靈魂的多層次需要。宋朝的統治者是仁愛的,也是崇尚和平的,宋朝的詩人是“江山如畫,時多少豪傑”,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宋朝文官很幸福

有宋一朝,皇帝看不上的文臣,幾乎很少會有殺身之禍,通常都是貶謫流放。中國古代的流放法律,起於秦漢,終於大清。中國人奉行宗族主義,聚族而居,安土重遷,將一個人流放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就等於斬斷這個人的一切社會關係,如果遇到政治鬥爭,被貶的官人還有可能會失去性命。

在那個時代,貶謫不僅僅是降職,而是屬於比死刑輕一點的嚴律。但宋朝文人的被貶謫流放,也並非一貶再貶,而是時貶時歸,統治者的仁愛與時局的變幻,也使得文臣們遭貶謫後的生命觀異常達觀。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貶謫文士:蘇軾

蘇軾就是典型的“貶謫文士”,一生主要有三次“遭貶”經歷,第一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二次被貶廣東惠州,第三次被貶海南儋州。他曾有詩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將自己的一生貶謫生涯視為“功業”,雖然有明顯的自嘲意味,卻道出了貶謫生涯在自己一生中的重要位置。世俗眼光中名副其實的滑鐵盧,卻是他回憶時最大的驕傲。

他在黃州期間所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在惠州期間所作《惠州一絕》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直抒胸臆,因遭貶作客嶺南的悲慼感完全被發現幸福源泉的喜悅掩蓋。

在離開儋州時所作《雨夜宿淨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淒涼。”這正是他對這一時期的思想總結,瀟瀟雨夜,簡陋之處,這些對蘇軾的心境其實已無太大影響。詩人就直接點出自己腳踏芒鞋行天地,不再躋身名利場。在渺茫的人世間,擺脫了名利羈絆的詩人,一直以來都如所乘坐的一葉輕舟一般,有著輕快閒適的心境。不見淒涼,唯有雨聲而已,唯有寧靜而已......

三次貶謫的范仲淹

無獨有偶,范仲淹一生也經歷了三次貶謫。第一次被貶時僚友稱讚:“此行極光。”第二次被貶謫,僚友又說:“此行愈光。”等到第三次被貶,送行的朋友說的是:“此行尤光。”范仲淹聽後哈哈大笑:“仲淹前後三光矣。”這就是范仲淹的風範。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54歲的范仲淹幾經貶黜放逐,仍是壯心不已,推行“慶曆新政"。改革告吹,宋仁宗下詔解除範職。范仲淹於悲憤與無奈之下,激流勇退去了鄧州。其間,56歲的他寫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陽樓記》。“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名句,是他宦海沉浮數十年人生境界的真實寫照。他憂國憂民的一生 ,千百年來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所幸,宋仁宗有兩個難能可貴的優點,一是對文人相當尊重和寬容,二是真心誠意接受批評、建議,有過則改。正是由於宋朝前期幾代皇帝謹記祖宗的訓誡,使得宋代讀書人的生命和人格尊嚴得到了基本保障,士大夫敢怒敢言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范仲淹們知道和皇帝較勁風險不大,行事自然就敢於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了。

歐陽修也不例外

同時期的名臣歐陽修 被貶到安徽滁州之後,一度寄情于山水,經常悠遊於水光山色之間與民同樂。所以,39歲竟然已有醉翁之號,在寫下《醉翁亭記》的那段時間,公務之餘,他讓下屬在官邸四周種了無數的鮮花,並在公文上批示道:“淺紅深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嚴肅的官衙,被他弄得花團錦簇,蜂來蝶往,滿頭花白的他坐在裡面,樂顛顛地端著酒杯子。“我要這花開到永遠。”這是以有涯向無涯挑戰,是一種疲憊生活中不死的英雄夢想。

舒亶亦不能倖免

上文提到的“烏臺詩案",在文禍稀少的北宋政壇上躍然搶鏡。我們要提的就是這起文字獄的製造者之一,舒亶。 他是堅定的新法擁戴者,為了維護變法,他收集蘇軾的詩文,夙夜埋首其中,然後一頂頂帽子扣過來,瞬間扳倒蘇軾。舒亶一直做到御史中丞,主管御史臺,敢作敢為的舒曾被連續委以重任,一些朝官對以舒亶為首的御史臺因此多有不滿。由於得罪的人太多,他的仕途不久便黯然中止。舒亶隨後回鄉,遷居鄞縣,那一年他僅42歲。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舒亶後世紀念

舒亶在謫居中寫下了《虞美人●寄公度》:“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什麼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就是。回望長安,他的來路,只看見寒冷潔白的積雪,但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說,雪義是孤高而堅貞的,一如他對自己的期許。他希望,他相信,這首詞的讀者,那位親切的故人,早晚會去那高臺之上,折下最早開放的一-枝梅花,把那江南的春色寄來。那枝傲雪開放的梅花,是故人的友情,是寒意裡不滅的溫暖,是終將到來的春天的訊息。

黃庭堅被貶

身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一生坎坷,命運多舛,曾兩次遭貶謫。宋哲宗主政以後,黃庭,堅的政敵彈劾他在纂修《神宗實錄》時“修先帝《實錄》類多附會奸言,抵斥熙寧以來政事”,黃庭堅因這個罪名被貶為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l>

在此期間,他作了《贈嗣直弟頌十首(並序)》,詩前有《序》雲:“涪陵與嗣直弟夜語,頗能明古人意,因戲詠雲:‘人皆有兄弟,誰共得神仙。’”在他的詩文中也能看到他用佛典、公案來寫自己的悟道心得體會,表現的正是詩人在獲得生死解脫之後所體會到的人生哲理,所有詩句無不指向不受世俗汙染的淡泊志向,是“平常心便是道”的審美愉悅。“薄酒可與忘憂,醜婦可與白頭。徐行不必駟馬,稱身不必狐裘。無禍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黃庭堅的安貧樂道,閒適自在是不受名利、物慾所侵擾的。

宋朝文官痛並快樂著。蘇軾、范仲淹、黃庭堅都逃不開被貶官的怪圈

宋朝文官常態,張耒也中槍

“蘇門四學士”,裡年紀最小的張耒,遭遇更坎坷。替蘇軾舉哀,被貶黃州,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荒樹枯木,蓬蒿滿眼,自然令人惆悵,但“江上魚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雲鬟”,倒也給他.不少安慰。到了晚年,衣食無著,仍以聞道蘇軾自負,終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擊也不後悔,且引為人生最大的志趣。困守山中時,他也只是淡然地說:“人生隨分足,風雲際會,漫付伸舒。”

結語

其實,大多數人的人生難免會遭遇"貶謫"的境遇,但是,拋開眼下的苟且,“貶謫”未嘗不是一次富有詩意的遠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