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山哪些地方稱剪紙藝人為“花匠”

清嘉慶十六年(1811)《安化縣誌》記載:“梅山地區土俗淳古,其俗多慷慨……”梅山剪紙的古老足跡,不只是存在於一個簡單的剪紙圖案中,只要我們來到民間,走進民俗活動,它久遠的歷史身影就會躍然而出。

大梅山哪些地方稱剪紙藝人為“花匠”

大梅山哪些地方稱剪紙藝人為“花匠”

文化背景

史記中的梅山,在滾滾歷史長河中。西漢初,劉邦封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吳芮命大將梅鋗,領益陽縣以西以南地域”。(西漢長沙王吳芮,是當時一個較大的諸候國王,他的丞相即現代發現的長沙馬王堆墓主軑候利蒼。)梅鋗率其部將及家眷沿資水西進,進入古梅山,溯洢水而上(洢水流經安化梅城、仙溪、山口、經滔溪、敷溪出口,匯入資江馬跡塘段)。“選開闊地築牆為城,是為梅城。”(梅城一直是安化縣城所在地,直到1952年縣城搬遷至東坪鎮後,行政區劃上改為梅城鎮。)

西漢歷史中中的梅鋗大將以及部將家眷“進山”,是古代規模最大、有計劃、有組織的一次大規模移民。據史料記載,梅鋗大將是越王勾踐後裔,他們主動融入梅山土著居民,共同開發了古梅山。

關於“梅山”地名,有學者認為梅鋗大將姓梅,凡是他生活、工作過的地方都帶“梅”字,如他老家寧波的梅龍鎮、廣東的梅州、長沙的梅溪湖、安化的梅城等,梅山因梅姓得來。

梅鋗大將鼓勵居民開山種地,遠離戰事,把刀槍入庫,使百姓安居樂業,生活一派祥和,如果把那個時代的梅山看作一個小王國,梅鋗大將應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梅王”。

梅鋗大將把越國的越巫文化與居住地的楚巫文化相結合,親自設壇創立了原始的梅山巫教,建行寺廟,使山民有了宗教信仰。梅山巫咒語來自於《山海經》,故有許多現在看來荒誕離奇的情節。
梅鋗部將的後裔構成了梅山居民的“莫徭族”主體。

到西晉時,莫徭族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民族。“名曰莫徭,自言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自晚唐至北宋中期,莫徭族不服朝廷統治,梅山被朝廷稱為“梅山蠻地”。這個時期的梅山是一個遭受統治者征討、圍剿的地方。“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朝廷對梅山徭人有“莫徭”“峒獠”“梅山峒蠻”“徭人”“梅山徭”“蠻徭”等稱謂。

為了征服這塊“南蠻”之地,朝廷對梅山地區發動過數次圍剿和征伐,在漫長的,不服朝廷管教的歷史期間,徭民在“食無鹽、衣無帛”的絕境中,為了生存,既要依據天險奮起反抗,也去周邊州縣搶掠騷擾。《宋史.蠻夷二》載:“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左甲首領苞漢陽、右甲首領頓漢凌寇掠邊界,朝廷累遣使招諭,不聽,命客省使翟守素調潭州兵討平之。自是,禁不得與漢民交通,其地不得耕牧。”


公元1072年,即宋神宗熙寧五年,北宋朝廷派兵圍剿梅山。

朝廷在圍剿梅山久攻不下、雙方死傷慘重的前提下,決定對梅山地區實行招安政策。章惇領旨“開梅山”。開梅山,是指統治者征服梅山、朝廷進入統治管理的意思。《宋史.蠻夷二》載:“熙寧五年於是遂檄開梅山,蠻徭爭闢道路……”“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今湖南長沙一帶),南接邵(今湖南邵陽、婁底一帶),西則辰(今湘西沅陵一帶),其北則鼎、澧(今湖南常德一帶),而梅山(今安化、新化)居其中。”朝廷在梅山設置安化縣和新化縣,有“安於德化”“王化之一新”的含意,“曰新化,隸邵州(今邵陽);曰安化,隸潭州(今長沙)”。

章惇在《梅山歌》中這樣寫道:
  開梅山,開梅山,梅山萬仞摩星躔。
  捫蘿鳥道十步九曲折,時有僵木橫崖巔。
  肩摩直下視南嶽,回首蜀道猶平川。
  人家迤邐見板屋,火耕蹺確多畲田。
  穿堂之鼓堂壁懸,兩頭擊鼓歌聲傳。
  長藤酌酒跪而飲,何物爽口鹽為先。
  白巾裹髻衣錯結,野花山果青垂肩。


  如今丁口漸繁息,世界雖異如桃源。
  熙寧天子聖慮遠,命將傳檄令開邊。
  結牛貸種使開墾,植桑種稻輸緝錢。
  不持寸刃得地一千里,王道蕩蕩堯為天。
  大開癢序明禮教,撫柔新俗威無專。
  小臣作詩備雅樂,梅山之崖詩可鐫。
  此詩可勒不可泯,頌聲千古長潺潺。

經過歷史戰爭的征伐,“開梅山”後,梅山地區的原始徭民已經所剩無同幾。為了生存,大量徭民出逃遷徒,近的至湘西邊緣地帶,遠的至廣西、貴州等地。(貴州安順地區,至今有祖傳的敘事唱本,唱本述說著祖先是蚩尤後人,從湖南遷徒貴州的過程。)為了補充梅山地區人口數量,朝廷只得從中原(以江西為主)遷來大量移民。在穿上去舊加新緩慢的交替過程中,原始徭民的民俗習慣、生活方式大部分都得以保存下來,新來住民也給梅山地區帶來了外來文化。所以,梅山文化具備了以漢族為主體,也兼容少數民族元素的民俗文化特徵。

梅山剪紙

梅山地區因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成湖湘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梅山剪紙是因梅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生生不息,經久不衰。

梅山地區傳統的剪花藝人一般在喜慶活動中出手相幫,其作品沒有商品買賣的過程,但會獲得主家的封賞,反映了梅山地區山民淳樸的情感世界。在梅山地區喜慶的活動中,剪花是必不可少的裝飾用品。

梅山地區有的職業剪紙藝人被尊稱為“花匠”,花匠主要製作祭祀製品,用剪紙、畫彩等手段裝飾出想象中的理想空間。花匠遍佈較廣,其手藝主要是師徒相傳。他們每天的勞動價值較高,至少是一個普通勞動者日工資的三到五倍,其作品明碼標價。祭祀剪紙至今在梅山地區的民俗活動中仍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時每次數量多達幾十、上百件不等,場景富麗堂皇,十分壯觀。在儺戲、祭祀等原始宗教活動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遠古的剪紙相信、儺戲剪紙面具、花屋等。梅山祭祀剪紙象徵神的符號,經過宗教儀式、法師(師公)作法,被賦予了神的意志,服務於百姓大眾的精神世界。

我國的剪紙藝術,分剪紙、刻紙兩大類,梅山剪紙具有自己強烈的藝術特徵,當地人把剪刀剪出的稱剪花,用銼刀銼出的稱銼花。梅山銼花是我國刻紙工藝中的一種古老技法,其工具、工藝都有著自己獨到的特徵。

梅山剪紙的剪花和我國其他地區流行的技法大同小異。梅山剪紙的銼花則別具一格,它由香樟木墩作墊板,鐵匠打製的銼刀為工具,是我國早期的、原始的刻紙形式。

梅山剪紙是梅山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梅山地區民俗活動的多樣性,所以梅山剪紙具有種類多樣、工藝多樣、藝術層面多元的藝術特徵。
  它的技法既有剪花,又有銼花。
  它的色彩即有單色,又有彩色。
  它的造型既有平面,又有立體。
  它的內容既有節慶,又有祭祀。
梅山銼花,“銼”只代表第一個步驟,其實在完整的作品中還融入了木板畫的真彩、工筆畫的線描、剪紙的套色等其他繁複工藝。簡單地說,它的工藝流程是:銼(剪)、襯(套色)、畫三道工序。
在我們目前採集到的傳統梅山剪紙花樣中,有經過幾代人保管留傳至今的清同治年間的圖樣實物。它們代表了近代梅山剪紙的歷史。探究這些梅山剪紙實物的來源,會發現它們烙上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痕跡、生活習慣、民俗特徵。

古老的梅山剪紙發展到科技信息發達的今天,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各級政府、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剪紙藝人的作品從傳統窗花走向了市場,在國際國內重大賽事中屢獲大獎,成為收藏品和裝飾品,作為文化禮品從本土走向了世界各地;藝人的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的傳授也從單一的家傳式走向了校園,走向了國際。近幾年來,在益陽市範圍內,先後成立了安化縣梅山剪紙研究會、桃江縣剪紙協會、沅江市剪紙協會、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紅磨坊”剪紙手工室、益陽市工藝美術協會的“益陽市剪紙創新研發中心”等。這說明梅山剪紙就像一棵古樹迎來了陽光燦爛的春天,即將山花爛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