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木匠”率部造船建大功,後成軍事家,任國務院副總理26年


“小李木匠”率部造船建大功,後成軍事家,任國務院副總理26年


李先念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和其他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李先念的一生歷經革命烽煙的考驗,九死一生,轟轟烈烈,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感人事蹟。

李先念的母親王氏是河南人,因為逃荒流落到了湖北省黃安縣永佳河,嫁給一位姓陳的農民,育有三女三男,即大女兒陳福芝、二女兒陳貴芝、三女兒陳青芝、大兒子陳有舟、二兒子陳有元、三兒子陳有全。

這位姓陳的農民是九龍衝大地主吳立久家的佃戶。同在大地主吳立久家當佃戶還有一對姓李的兄弟李承盛、李承元。

陳、李兩家相處很好,彼此間有什麼困難就相互關照。

1904年,陳家當家的病故,撇下妻子王氏和一群孩子半大不小的孩子,生活陷入了絕境。

李家兄弟看著寡婦孤兒可憐,就鼎力相幫。一來二去,李承元和王氏產生了感情,經人撮合,結合在一起。

李先念就是李承元和王氏的么兒子。

王氏最疼愛這個么兒子。

李先念七八歲的時候,曾到後山砍了幾棵竹子,準備做成竹刀、竹箭來做陷阱捕獵野豬、野兔。

當地韓姓大戶和李姓歷來不和,韓姓地主就以這件事為藉口,氣勢洶洶找上門來吵鬧,聲稱後山是韓家所有,要李家賠賞銀元若干。

李承元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被地主欺壓慣了,乖乖如數賠款。

賠是賠了,但那個地主死老財惡語傷人,辱罵李先念的話很難聽,王氏氣不過,到了晚上,為了給么兒子出這口怨氣,她一個人拿了砍刀,瘋了似的,把後山的竹子砍倒了一大片。

這,就是流傳極廣的李母“護犢砍竹”的故事。

李先念在十二歲起,先後在家鄉和漢口球場街陳福記壽器店當學徒,被稱為“小李木匠”。

不用說,壽器店主要經營棺材。

所以,有人戲稱“小李木匠”是“做棺材出身的”。

“小李木匠”親眼看到了北伐軍攻佔武漢,長了不少見識,懂得窮人要翻身就必須革命的道理,他以“為舊社會造棺材”自任。

1926年,李先念回家把自己在武漢的所見所聞告訴二哥陳有元,和二哥商量著要參加革命。

1927年,九龍衝成立了農民自衛隊,哥倆踴躍報名,其中,二哥陳有元擔任中隊長。

“小李木匠”率部造船建大功,後成軍事家,任國務院副總理26年

同年11月13日晚,哥倆也一起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並於該年年底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黃麻起義失利後,鄂東革命軍轉移到黃陂木蘭山,高橋區委讓李先念等人留在當地堅持鬥爭。

國民黨軍天天都到九龍衝展開大搜捕,形勢非常危急。

李先念在1979年5月回紅安時講過:“那時只有二哥知道我藏在紅馬寨的一個山洞裡,連母親都沒告訴。我在山洞裡躲了很長一段時間,二嫂和三姐有時化裝成上山打柴的樣子,用土罐子帶點吃的給我。但她們不是每天都送,情況緊張時,幾天都送不上一次。”

就是在哥哥姐姐的悉心關愛和呵護下,李先念渡過了難關。

而蘇區鄂豫皖紅軍在徐向前、許繼慎和曾中生等人的帶領下,得到了空前發展,革命事業蒸蒸日上。

1935年3月,紅軍第四方面軍為打破國民黨軍的“川陝會剿”計劃,向四川、甘肅邊界發展,同時,也是要配合中央紅軍在川黔邊的活動,決定在蒼溪、閬中之間西渡嘉陵江。

“小李木匠”率部造船建大功,後成軍事家,任國務院副總理26年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江河之一,沿途多山嶺、到處是懸崖峭壁,江寬水急,渡江難度很大。

當然,最難的還是敵人的阻擾。

敵人為了阻止紅軍西渡,沿岸佈置了川軍鄧錫侯、田頌堯部共53個團,防線長達600餘里,掠走了江上所有船隻,憑險固守。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通過詳細觀察,選擇在敵人防守薄弱的塔子山、石家壩一帶渡江。

為解決渡江的船隻問題,紅四方面軍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木匠出身的李先念。

李先念時任紅30軍政委。他從紅30軍中選拔了220餘人,又動員了當地150多名木工,組建起了工兵連。

考慮到造船地點不能離搶渡場太遠,又要隱蔽不被敵軍發現,李先念把施工點選在了離塔子山30餘里的王渡場。

王渡場與主渡口塔子山之間隔了一座山,在山後茂林深處,妙的是,林中又有大片空地,是隱蔽造船的理想地點。

但是,說隱蔽也不能很隱蔽,畢竟,這是一個大工程。

要知道,造船用的大木材要從上百里外純靠人力搬運而來,而造船用的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銷釘、抓釘要架起鍊鐵爐來煅造,動作很大。

而這些,要在敵人眼皮子地下完成,簡直不可思議。

但是,在李先念的動員下,當地農戶都投身到這個工程中,家家戶戶踴躍交廢鋼爛鐵,很多人家還捐出自家用的桐油為工地夜間照亮。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工兵連勝利地打造出了100多條船和3座竹扎便橋。

李先念又組織紅軍戰士和眾鄉親,在夜裡用手推,用肩扛,把這些舟橋從高山上運到了渡江地點,為渡江提供了先決條件。

嘉陵江戰役後,紅軍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至川北、南起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300 區,吸引了幾十萬敵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小李木匠”率部造船建大功,後成軍事家,任國務院副總理26年

不用說,李先念在這場戰役中建立了大功。

三大紅軍會師後,李先念又奉命率30軍為先頭部隊參加西征。

特別要說的是,1941年,李先念任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委,他見到了一個九龍衝的鄉親,在詢問母親的近況時,才知道母親就在自己參加嘉陵江戰役那個時間點患哽病逝世了。

鄉親描述說,你母親在臨死之前,還張開拇指和食指做成“八”字形狀,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見上一眼排行第八的么兒子你啊!

李先念聽了,立即摧肝裂肺,珠淚滾滾而下。

第二天,李先念便帶著羅厚福旅長及程坦等人回到母親的墳前長跪不起,並大聲哭喊:“娘啊,您怎麼不能再活八年十年。這麼快就走了,兒子對不起你啊!”

聽到這哭聲,在場的人沒有哪一個不流淚的。

1945年10月以後,李先念任中原軍區司令員等職務,統帥和指揮作為全國六大作戰區域之一的中原軍區6萬部隊,充分展現了一個軍事家的指揮才能。

建國後,中央軍委確定了36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李先念赫然位列其中。

從1954年到1980年,李先念一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是我黨最高領導機構的成員之一。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