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婆媳關係,就是“不必親如母女”


婆媳間沒有天然的愛,也沒有天然的恨。但似乎所有的家庭,都會產生“婆媳矛盾”。婆媳能夠和諧相處的例子,實在寥寥無幾。


01


一位生完孩子的女同事,常常在微信群裡跟我們吐槽她的婆婆:


  • 坐月子期間,婆婆只顧著打牌,基本上不幫忙帶寶寶。洗澡、換尿不溼、衝奶粉……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做,害得她落下了月子病。


  • 她月子裡奶水少,家裡一來人,婆婆就跟別人叨叨“媳婦沒奶水”。有時候衝著寶寶說:“你媽真沒用,奶水都沒有。”


  • 大姑姐回家來,婆婆就大魚大肉招待,姑姐翹著二郎腿等著吃就好。而她才出月子,婆婆就讓她幫忙洗碗、收拾桌子。


  • 休完產假上班後,每個月發工資,婆婆都會向她要生活費;而轉身就給大姑姐發去微信紅包。


最好的婆媳關係,就是“不必親如母女”


她吐槽:剛結婚的時候,我是打算把她當親媽對待,沒想到她這麼偏心。


很多女生在走進婚姻時,總想著把婆婆當媽。可是親媽就是親媽,婆婆就是婆婆。如果你一開始就想把婆婆當成媽,那你可要失望了。


面對生你養你二十多年的親媽,你都可能與她吵架、鬧情緒,何況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


最好的婆媳關係,就是“不必親如母女”。把婆婆放在婆婆的位置,才是聰明媳婦的明智之舉。


02


婆媳之間,說到底是一場等價交換。兩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和交集、一點感情基礎都沒有的人,是無法立刻將心比心的。所以情感的等價交換,才是讓婆媳慢慢變得和諧的最好方式。


說得再簡單粗暴一點,“先給好處,再談感情”。


結婚五年多、生了兩個孩子的小吳,跟婆婆的相處讓我們很服氣。記得小吳生日那天,她婆婆送了一個三萬多的黃金手鐲。在以前,小吳可是經常吐槽婆婆“摳門小氣”。


由於婆婆年輕的時候丈夫就去世了,一個人帶大一雙兒女。剛結婚那會兒,婆婆也時常跟小吳針鋒相對。後來小吳實在心力交瘁,就靜下心來想出一招“收買人心”。


有道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小吳把婆婆生命中的每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以及日常的逢年過節,都一一記在心上。到了這些日子,都會給婆婆發紅包、送黃金或玉石首飾、衣服鞋子等。


最好的婆媳關係,就是“不必親如母女”


不僅如此,小吳還經常給上大學的小姑子零花錢。放假的時候,還會出錢讓婆婆和小姑子出去旅遊散心。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婆婆慢慢接納了小吳,經常在朋友誇讚媳婦孝順懂事。婆媳二人慢慢磨合,如今“不是母女,卻勝似母女”。


婆媳之間,沒有什麼情分和義務。你能夠在我需要的時候,幫我一把,我會銘記於心。等到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也會排除萬難,傾力相助。婆媳之間交換一種情感支持,比起被迫式的“親如母女”,更加現實。


03


聰明的婆婆,要做到“不嘴壞”,不挑剔媳婦的缺點,不數落媳婦孃家人的不是,會適時地誇讚媳婦,讓媳婦感到舒服。


聰明的媳婦,懂得尊敬婆婆,懂得在婆婆面前給老公面子,不讓婆婆覺得自己的兒子被欺負;會花小心思“討好”婆婆,讓婆婆感受到自己的孝心。


並不是所有的婆媳關係都是對峙的,一切心理上的隔閡與防線,都可以被瓦解。


但是,不得不承認,婆媳畢竟是兩代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


尤其是年輕夫妻之間也需要親密的空間,需要在沒有窺視和評判的目光下,享受自在、舒適的夫妻生活。所以,婆婆和媳婦兒子彼此都要留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間隔,能不住在一起就不住在一起。


最好的婆媳關係,就是“不必親如母女”


且人生短暫,婆媳之間沒有必要為了一些小事經常矛盾重重。許多非原則性的問題,回過頭來想想,完全沒有必要。


婆婆不必“倚老賣老”教育媳婦如何為人處世;媳婦也不必指導婆婆如何學會新潮。婆媳本就不是親母女,不過圍繞著一個男人、幾個孩子為中心,不斷地交換和積累感情。感情好了,一切順遂。


這種交換就像在銀行裡存錢,你存一些,我也存一些。天長日久,銀行裡的錢越來越多,產生的利息也會越來越多,自然,婆媳關係也會朝著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