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約,破土而出 ——記抗震救災十週年文化建設“玉樹經驗”

  

  沙文婷

  10年前的那場災難刻骨銘心——羊羔花破土的嫩葉上,陽光停下了腳步;黎明的炊煙,與許多人的心一起,碎成了滿目的塵埃……10年後的今天,羊羔花的蓓蕾正在醞釀盛夏的綻放,扎曲河、巴塘河在陽光照耀下蜿蜒而過。格薩爾文化廣場上揮舞藏袍長袖跳著鍋莊的人們用豪放的舞步和悠遠的藏歌訴說玉樹人民揹負著淚水和汗水,墾植出一個嶄新的綠色生命之鄉的奇蹟,眉目間藏不住涅槃的喜悅。

  玉樹“4.14”抗震救災十週年之際,回望新玉樹文化建設十年來的蝶變之路,盤點為玉樹災後重建輸入文化力量的“文化復興”系列舉措,我們看到,玉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益完備,文化設施不斷完善,藝術創作可圈可點,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實效……玉樹獨特的文化軟實力正在釋放出無限魅力。


希望如約,破土而出  ——記抗震救災十週年文化建設“玉樹經驗”

  文化惠民工程:栽種文化綠苗綻開幸福之花

  十年來,投入1583萬積極開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102個村全覆蓋。今日玉樹,一座座獨具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設施拔地而起,全州建成藝術事業機構5個,圖書館6個,群眾文化機構7個,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圖書館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56小時,文化館、博物館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42小時。州博物館館藏數達1500件,共接待遊客12餘萬人次;州圖書館建築面積擴充至4333平方米,館內藏書47萬餘冊,其中電子圖書37萬冊,紙質圖書約10萬冊。讀者到館人數累計達6萬人次,借閱書籍近8萬多冊。同時,州博物館也經常舉行特色活動、講座百餘場,作為州文化設施和服務教育的知識殿堂,州“兩館”已成為地區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的標誌性象徵。開展“文化進萬家”“全民閱讀書香青海”等群眾性文化品牌活動1000餘項,開展各類廣場演出、展出展覽、文藝表演等大中型活動300餘場次,組建健身隊伍30支、業餘文藝團隊40支,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在下移文化重心、擴大文化覆蓋、倡導文化普惠的大力導向下,玉樹州電影管理站、治多縣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團等還獲得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文藝創作弘揚正能量 綻放希望之花

  十年間,玉樹文藝期刊漢文版《唐蕃古道》和藏文版《多德》創辦發行,正式成立了作家協會、書畫攝影家協會和音樂舞蹈家協會,文化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向心力、凝聚力進一步加強。行吟雪山腳下的文藝工作者筆耕不輟,創作並推出了大型歌舞劇《玉樹不會忘記》、歌舞雜技劇《雪豹王子》、非遺民俗音樂劇《音畫玉樹》、長篇紀實文學《玉樹大地震》、歌曲《玉樹組歌》、原創歌舞劇《嘉洛婚俗》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這些作品或大力弘揚玉樹抗震救災精神,或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或還原藏族民俗文化,或表現玉樹人民進入新時代感恩奮發的新面貌,民族特色濃郁,風格迥異多彩,很多作品成為打造玉樹形象的金名片,把省內外的目光吸引到“祖國最美的這棵樹”,聚焦新玉樹每一步可喜的成長。其中《音畫玉樹》《嘉洛婚俗》走出三江源,分別在北京、雲南、成都等地巡演;“藏族童聲合唱團”,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進行巡迴演出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今年,為紀念玉樹“4•14”抗震救災10週年,由省內著名詞作家昂旺文章創作歌詞、知名藏族歌手昂薩演唱的原創歌曲《我的國》,“唐古拉山沒有忘,巴顏喀拉沒有忘,玉樹不會忘……”以玉樹地震十週年“新時代•新玉樹•新生活”為主題內容,展現了玉樹十年發展振興,十年浴火重生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在10餘家中央和省內重點新聞網站及所屬新媒體一經推出,引起強烈反響。


希望如約,破土而出  ——記抗震救災十週年文化建設“玉樹經驗”

  文化遺產搶救保護 催生魅力之花

  自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2017年1月頒牌設立後,玉樹州發佈《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十年來,非遺檔案數據庫建設頗見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一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逐步形成了以《玉樹卓舞》《玉樹伊舞》《玉樹賽馬會》《玉樹安衝藏腰刀製作技藝》等玉樹州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為代表的四級非遺名錄庫。非遺資源電子數據庫工程、《格薩爾》史詩搶救保護5年規劃(2017年至2021年)工作等已啟動實施。玉樹州玉樹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增至11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增至11人、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增至44項;國家級傳承人增至11名、省級傳承人增至38人、州級非遺項目增至29項、縣級傳承人增至101人。改建非遺主題綜合展示平臺,並通過租用傳承人的院落設立了玉樹卓舞傳習所+演藝基地,因地制宜建設綜合傳習所。積極推進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實驗區起步建設以來,全州13所中小學均成立了玉樹卓舞、伊舞、武士舞等舞蹈隊,中小學課間操全部由民族舞蹈改編,實現校內傳承和校外宣傳的有機結合。社區和鄉村紛紛組建了民間文藝隊,結合非遺項目編排歌舞表演,使非遺走進群眾文化生活。

  文化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澆開致富之花

  十年來,玉樹堅持“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理念,以生態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活綠色化”,以旅遊業作為文化產業支柱項目,以區域民族文化為發展立足點,打造以玉樹賽馬節、稱多噶覺悟文化旅遊節、囊謙卓舞節、雜多雪域犛牛節、治多康巴拉伊對歌節、曲麻萊黃河源格薩爾文化節等節慶文化為內容的旅遊項目,吸引省內外遊客。同時,牧民群眾從“以帳篷為家”轉變為“靠帳篷賺錢”,每年6月中旬到8月底牧民在草原上搭建起黑犛牛帳篷和藏式花帳篷開設“牧家樂”,讓遊客們不僅能夠品嚐到藏香風乾肉、藏式羊腸、蕨麻酸奶等原生態藏族美食,還能欣賞到藏族歌舞,更有非遺傳承人現場說唱《格薩爾》。鼓勵當地文化企業、個體戶通過挖掘、整合文化資源的方式,研發特色文化產品,吸納當地群眾,增加農牧民收入。新寨嘉那嘛呢石刻產業、囊謙黑陶製作產業、安衝藏刀鍛造產業、民間土風歌舞團、曲麻萊縣黃河源藝術團、稱多縣通天河藝術團等民間傳統手工藝和演出產業等,在文化保護與重建中,更顯勃勃生機。康巴藏文化產業園,扶持貧困群眾千餘戶,輻射帶動貧困戶1482戶4944人增收。

  大美青海,最美玉樹。十年如火如荼的接續奮鬥,讓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犛牛之地、歌舞之鄉的玉樹煥發新顏,而文化力量的源源注入,使新玉樹軟實力蒸蒸日上,從一個地理座標成為一片精神高地,也讓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站在祖國堅實的大地上眺望英姿勃發的玉樹,祈願未來的玉樹容顏愈美,歌聲愈甜,舞步愈歡,扎曲河、巴塘河畔唱響的綠色感恩、生態報國進行曲綿延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