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元送18歲孩子去訓練營戒網癮,48小時再見竟已是陰陽兩隔

安徽阜陽18歲男孩因愛上網,家長把他送到了廬江縣的一家戒網癮的封閉式特訓學校。不到48小時,離奇接到校方通知說孩子不行了已送往醫院;當家長趕到時,男孩竟然已經死亡。據家長反映,男孩的遺體上遍佈傷痕,鼻子、嘴裡還有血。暫且不說誰是該事件的始作俑者,我看到一個可憐的孩子背後,和他那可恨的家長。

這些年隨著電子產品在孩子這個人群中的泛濫,戒毒訓練營也應運而生,前段時間央視大型記錄片《鏡子》更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我們腦補了此類型訓練營的戒網癮方式,軍事化管理,心理疏導,感恩教育等。看上去比較文明的承諾背後,可以想象當高強度的或是虐心的煽情不被孩子認同,受訓者不服氣或者想出逃,校方人高馬大的保安也好工作人員也好,一定會考慮但責任問題將孩子武力控制。此類訓練營儘管素來飽受質疑,暫且不說它高額的學費和不夠人性化的課程設計,問題是它真的能幫助到孩子,幫助到家長嗎?接下來我們從三個角度來看一下孩子迷上網絡的原因:

1.父母關係不和

很多網癮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和諧的家庭,父母長時間關係不和,家庭矛盾衝突不斷。幼小的孩子從小看盡了父母的衝突,面對時太痛苦,而虛擬的網絡世界讓他可以暫時逃離家庭壓力,感受到放鬆。玩的好的時候,還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可和讚賞。冰冷的現實和火熱的網遊間巨大的情感差距,讓孩子深陷在網絡裡無法自拔。

2.父母的陪伴缺失

在我的家長課上,很多家長他那遊戲色變,一看到孩子有玩遊戲的苗頭就緊張的問,老師,我的孩子愛玩遊戲怎麼辦?怎麼辦?

每次我都會問對方,除了玩遊戲,你家還有沒有更好玩的事情?

是的,有時候真相就是那麼赤裸裸,真話總是那麼刺耳。一個愛玩遊戲沉迷於遊戲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顆孤獨的心,同時也一定有著無趣麻木冷漠的父母。

3.同伴壓力

每個人都是社會性的人,每個人都希望在一個群體裡有存在感和價值感。

現在的孩子一方面是面對同伴討論遊戲自己如同外星人無法融入,迫切的想玩遊戲,另一方面是家長時刻瞪著的眼睛監視不可以玩遊戲。這兩個矛盾可以說從孩子進入小學就開始了,小一點的時候孩子懼怕父母,選擇了隱忍和偷偷摸摸的玩,大一點以後,尤其進入青春期,長期壓抑的心和對父母常年嘮叨的厭煩,讓孩子一頭扎進遊戲裡,愛誰誰,我長大了,我的事情我做主。

事實上,當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到戒網癮機構,也暴露了這一點。家長此刻已經是無能無力,完全沒有能力去控制局面。

綜上三點,一個沉迷於遊戲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鈴還需繫鈴人。避開家庭問題不談,硬生生的將孩子放入一個第三方機構,企圖通過幾天幾個月的軍事化管理打造一個全新的孩子出來,本身就是無稽之談卻還有那麼多家長趨之若鶩。

我們都明白養花先養土,養魚先養水的道理,但在養孩子身上我們卻那麼糊塗。孩子出了問題不去尋找根源,只想著怎麼改變孩子。試想孩子成長的環境不變,即便訓練營暫時改變了,回到家豈不是還是要回到原來的樣子?!

無知者不畏,一個人無知不是錯,可當這個人是一位父親或者是一位母親,在教育孩子上的無知簡直就是犯罪。因為,是孩子,在為這個人的無知付代價,無疑今天這個豆蔻年華風華正茂人生剛剛開始的18歲男孩無疑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犧牲品!父母的錯,卻有孩子來買單!多麼可憐又無辜的孩子!多麼可恨又可憐的父母!

多少家長不知道做父母需要學習?!

多少家長知道做父母需要學習卻推脫沒時間?!

是的,你可以等,但孩子等不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不要當情況無法掌控時再去找方法,因為孩子的成長沒有回頭路!!!

成長自己跟上孩子的步伐,緊緊抓住陪伴孩子的這次返程票,防患於未然才是大智慧。

“我是陪娃一起成長的二孩媽,在育兒和培訓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案例!

瞭解更多育兒知識,可以點擊關注我的賬號,有任何關於寶寶成長髮育的問題可以隨時聯繫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