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達爾文

在生活中,我們是否有遇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很自信,往往對自己有很高的評價,一味覺得自己是對的,無法聽進去別人的意見;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優秀,熱愛指點江山,好為人師,並且相信陰謀論,凡是做成的事,都是因為自己能力強;凡是失敗的事情都是因為運氣差,或者是別人使壞。

相信我們都遇到過上述類型的人群,他們或許是你的上司、同事、朋友甚至是家人。尤其當這類人群有一定成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他們這種“過度自信”的特點,甚至我們會覺得那些“謙虛”的成功人士都是故作姿.

換句話說,非理性的人越發以為自己的觀點正確,迷之自信將變得更加強烈。

  相反,越理性的人越清楚地知道:我們並不完全瞭解那些我們自認為了解的事物。相信只有持續的追求,才能把你推得更遠,不斷接近你自己想要的東西。


達克效應: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當“達克效應”使這些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時,會出現以下情況:

1. 能力差的人會高估自己的水平及能力;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的認識到其他真正具有此能力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無法正視自身的不足,更不能瞭解不足的程度。

達克效應實際上是自滿心理的一種,往往能力欠缺的人在錯誤的認知基礎上得出對自己錯誤的評價,認識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時也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這種情況會主要發生在兩大類人群中:

第一種:倚老賣老型

比如,工作中總會有一個門外漢會對他人的工作指指點點,這種門外漢通常會是上司或者年齡較長者,也就會成為我們常說的倚老賣老。

第二種:半瓶子型

研究表明:一知半解的新手最會有過度自信的情況,也就造成了“新手泡沫”(The beginner bubble)。一項關於醫生診斷失誤率的調查中得出:在最開始,新手醫生是謙虛的,對自己診斷正確率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但是在診斷了一些病人之後,這些有一定診斷經驗的新醫生高估了自己的診斷準確率,他們認為診斷準確率為73%,可實際上正確率還沒有到達60%。

諷刺的是,“達克效應”在實際中很難避免。因為出色完成一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及能力往往與意識到一個人並不擅長這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及能力是相同的。簡單地說,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會自信的認為自己具有本沒有的能力,而正是由於缺乏這種能力,所以也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缺乏能力。 正因為如此,“達克效應”讓人很難意識到自身能力的缺陷,而唯一能改善“達克效應”的方法就是保持謙虛的態度,不斷學習,但是那些高估自己的人往往又拒絕學習,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陷入了“越無知的人越以為自己有知,越來越狂妄不接受任何的糾正”的怪圈。


達克效應: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相反,越有知的人越覺得自己無知,就越發地去學習彌補自己的無知。所以想要打破“達克效應”怪圈,就需要先去學習,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即使還是過度自信,學習過的自信總比無知不學習的自信強。

是否經常在學習和工作中對自己的能力預測不準,其實某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根本就不如那些低調、謙遜的人,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寬廣,並不像那些人的眼光一樣狹隘,那麼問問大家,你對自己的能力認知度有多準確?

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The Foole doth thinke he is wise, but the wiseman knowes himselfe to be a Foole.

——Shakespea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