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自由,是多少孩子不曾擁有的自由?

最近,奇葩說裡的一個“高級”詞彙火了,叫做高智商的“情緒自由”。辯手大王說:“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肆無忌憚的做一個討厭鬼。但是,當你擁有了高智商,你看破了他人的喜怒,其實與你無關。你自己的世界可以自由運轉的時候,即使被討厭,也不會打擊到你的自信。這就是高智商的情緒自由。”

情緒自由,是多少孩子不曾擁有的自由?

坦白說,情緒自由這種境界有點過於理想化,現實生活中能實現的人太少。

更為現實一點的情緒自由,應該是一個人擁有對自己情緒的掌控力。

這種掌控,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能自由表達情緒,想哭的時候就哭,想笑的時候就笑。

很多人感嘆說成年人根本沒有情緒自由,要掙錢養家就要看老闆臉色,要伴侶開心就要小心翼翼陪伴,哪裡有情緒自由的空間?

其實,無論成年人如何悲催,至少我們可以給自己尋找一方情緒宣洩的途徑,比如躲在角落哭一場,坐在車裡抽會兒煙,總能把情緒調節到正常狀態。

而不諳世事的孩子們呢?

他們看似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其實他們才是最沒有“情緒自由”的可憐人啊!

一、被嚴重忽視的幼兒情緒教育

曾有機構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當孩子傷心時,您會怎麼做。”

一大半的父母說:

“買點好吃的哄哄就行了。”

另外一些父母說:

“沒事兒,別理他,一會兒自己想通了就好了。”

甚至還有父母用恐嚇,來阻止孩子哭鬧。

知乎心理學專家喵貓女士總結這些方法為:

轉移:用一種高興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忽視那些傷心的事情。

無視:像不關自己的事情一樣,讓孩子自己解決。

懲罰:恐嚇孩子,阻止他哭鬧。

這些途徑都是在表面上讓孩子暫時不哭鬧,並沒有讓孩子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教育或許沒有文化課那麼“務實”,更沒有特長班那麼“有用”。但一個孩子學業不夠優秀,可以努力讀書來改善,文化課不達標,可以去上補習班,可他如果錯失了情緒管理這個成長中至關重要的一課,可能終其一生難以彌補。

二、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產生?

情緒教育的第一步,是先了解孩子負面情緒的源頭。導致孩子負面情緒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1)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想要買什麼玩具,而父母不同意,這個時候他們很容易開始撒潑打滾,這就是他們在表達不滿的情緒。

還有的孩子想自己做主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菜,但是父母的強勢卻不給他們機會,也會導致孩子情緒崩潰而哭鬧。

(2)孩子得不到尊重和肯定

“哎呀!你畫的什麼亂七八糟的!”

“你怎麼把樂高搭成這個樣子?為什麼不照著說明書去搭?”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孩子聽到父母這樣說,當然會失落,要麼直接不畫了、不搭了,要麼朝著父母發脾氣,父母卻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

(3)孩子難接受挫折和失敗。

5歲的妞妞在幼兒園的升旗演講中忘詞了,一整天都悶悶不樂,回到家各種找茬,爸爸的一句批評,讓她徹底崩潰,嚎啕大哭起來。

孩子雖小但是也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失敗。

孩子越長大需要面對的事情越多,越容易因為做得不好感受到挫敗,就更容易導致情緒失控,跟父母大哭大鬧反而被各種訓斥。

三、如何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做好孩子的情緒教育,簡單來說,就是4個詞:接受、認清、疏導、放下,在生活中,家長具體可以參考以下5點。

第一,尊重孩子的壞脾氣

發脾氣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同理心”,就像視頻中那個爸爸說的

“有時候我也會生氣,不開心”。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當情緒可以自然流動了,孩子的情緒才不會鬱結於內無可名狀。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要阻止孩子哭和發火,哭和發脾氣都是他們情緒發洩的方式,在情緒可以自然流動的基礎上,再開始教孩子識別情緒。

比如悲傷、鬱悶等不同的情緒,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給情緒命名,讓她明白那種奇怪的感受叫什麼,是怎麼回事,然後她才可以慢慢的用語言來表達情緒,逐漸減少或替代哭鬧。

永遠不要灌輸給孩子“你哭了我就不喜歡了”、“你發脾氣我就不要你”等等觀點。

第二,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比疏導情緒更重要的,是找到原因。

孩子發脾氣或是哭鬧的時候,大人往往很煩。這個時候不妨雙方都稍微“冷處理”一下,待平復情緒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請記住,沒有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孩子的壞脾氣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你,有責任用耐心去找到那個原因。

第三,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辦法

要允許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去表達情緒,更要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控制情緒。

哪怕是小小的破壞、發洩、不講理,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排解方式,而父母,要做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引導者、用心的參與者。

第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家庭就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

有人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父母,不管是不是理解情緒,是不是想進行情緒教育,自身情緒水平高不高,事實上他們都已經成為了孩子情緒教育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先從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開始吧,不要讓孩子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哦。

我們可以試著建立第一個小目標——減少吼孩子的次數。

四、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教育

在平時心情好的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聊一聊關於處理情緒的小方法。

1."1+3+10=鎮靜"

告訴孩子在生氣憤怒的時候,“1”告訴自己要鎮定;然後深呼吸“3”次;再慢慢從1數到“10”,讓自己鎮靜下來。

2.合理表達

任何情緒都是合理的,但我們要注意表達方式。

比如有些情緒是私密的、不能隨意在大家面前表現。

再比如大聲的怒吼會引起別人反感,也傷害自身,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小些聲說話也能幫助消除憤怒情緒。

3.學會宣洩

告訴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打不倒翁、踢皮球或者去沒人的房間大喊。只要不傷害自己和他人,任何方式都可以嘗試,儘快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4.多跟孩子分享各種情緒感受

父母的人生經驗肯定比孩子更豐富,但是很多父母卻不願意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真實的情緒。

可是試著偶爾在遇到悲傷的事情或者氣憤的事情的時候,不一定迴避孩子,適當把自己的情緒展露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

然後還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此刻的感受,準確地描述心情,給孩子一個正確面對情緒的示範,讓孩子下一次自己面對這樣的情緒的時候,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和控制。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總是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情緒,更不能容忍孩子的情緒,其實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父母要把“情緒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在想哭就能哭,想笑就能笑的輕鬆氛圍中,快樂而又自由地長大。

只有擁有“情緒自由”的孩子,未來才能成為一個能夠管理情緒,並且不為情緒所累的成年人,才能獲得更多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