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成友是忽悠,那方方就是睿智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汪主席兴高采烈的转发了一个被沈亚川赞誉为“百看不厌”的视频,大概是想表达“告密可耻”的意思。

如果刘成友是忽悠,那方方就是睿智


这段视频出自于二十八年前的美国好莱坞情景大片《闻香识女人》

五年前,@人民日报 发表过的一篇社评《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作者刘成友,就引用过这个著名的桥段。

人日的这篇社评,具有敏感的背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

如果刘成友是忽悠,那方方就是睿智


我的这篇博文,不打算讨论“告密”的问题,而是打算嘲笑一下人民日报,以及沈亚川和汪主席,居然看不懂电影。

如果智商水平和理解能力达标,任何人都能理解,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这个桥段,其实不是告密不告密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告密的问题。

事实上,这位义正辞严的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最后还是公开告密了。但他赢得了一篇掌声。

这就是一个老牌政治家的手腕。

这个桥段的前因,很简单:

中学生查理偶然目睹了三个同学恶作剧,被捉弄的校长得知查理是目击者,为了追究处罚那三位恶作剧的学生,先是利诱,然后威胁,要求查理说出那三个同学的名字,被查理拒绝。

校长于是召开全校大会,学校董事会成员参与,要求查理公开揭发那三个同学,声言否则开除查理。

史法兰中校代替查理的家长,参会给查理辩解。

我们都知道,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剧情设置,通常都夹带了极为隐含的价值观输出,剧情的矛盾冲突,也都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选择倾向。

在《闻香识女人》的这个桥段中,校长的理由,显然是充分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维护学校秩序和纪律的责任,既然查理目睹了违规学生,就负有向校方揭发的义务。

但问题在于:查理如果拒绝揭发,校方是否有权利以“未经义务”的理由,开除查理?

对于目击者查理而言,这显然是难以抉择的:

如果揭发了恶作剧的同学,意味着将丧失同学们的信任,今后再也难以在同学群体中立足。

矛盾冲突,就此产生。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选择:究竟是集体利益为主?还是个人利益为主?

揭发违规的同学,就损害了个人利益,但维护了学校的秩序;

拒绝揭发同学,损害了学校的秩序,但维护了个人的利益;

对于美国文化和价值观,显然是个人利益优先。

如果刘成友是忽悠,那方方就是睿智


因此,即使是气势如虹的史法兰中校,在为查理辩解的时候,也犹犹豫豫的表达了:

“我不知道,查理今天的缄默是对还是错……”

紧接着,史法兰中校理直气壮的说:

“但我可以告诉你们,查理绝不会出卖别人,以求前程,而这,朋友们,就叫正直,也叫勇气。”

注意,史法兰中校对此的用词是“integrity”(诚实正直)。

但史法兰中校显然也意识到了,作为在校的学生查理,有义务维护学校的秩序和纪律,于是史法兰中校在表达上述观点前,极为愤怒的大声斥责了那三个恶作剧的学生:

如果刘成友是忽悠,那方方就是睿智


事实上,史法兰中校等于公开的代替查理,向学校告了密:“哈瑞、吉米、博德”就是违规的学生。

最后,学校董事会做出决定,对这三个恶作剧的学生做出“留校察看”的处罚。

如果刘成友是忽悠,那方方就是睿智


这段剧情,其实并不是“告密可耻”,而是如何权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如何理直气壮并且充满技巧的“告密”。

电影结尾,查理透露,史法兰中校曾经担任过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的幕僚。

瞧见了没有?这才是一个老牌政客的价值观和处事技巧。

人民日报的刘成友,汪主席,你们看懂了这个剧情么?你们能看懂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剧情中传播的价值观么?

没看懂就别胡编乱造,让大伙儿看了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