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絕招”

首先不要迷信“祖傳”。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類早已由冷兵器時代進入信息化時代。科學在飛速發展,技術日異更新。繼承先賢而又不能泥古,才能與時俱進。


祖傳“絕招”


當今社會有種風氣,說起武術來就認為“祖傳”更為榮耀,宣示自己。“傳統”者,指歷代先祖所傳也。以“祖傳”為榮,招搖過市;以“祖傳”、“秘譜”、“秘笈”、“秘招”、“絕技”等等,抬高自己,以增價碼。不好吧!還是本分一點好,事實求是好。


且不說“祖傳”真與假,單就“真”而言,一有優劣,二有傳誤之實。優劣通過實踐一搏便知。如果傳誤,當不好辨之。諺語日:“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傅鑽地獄,徒弟跟著拱。”因為經過上百年、上千年的傳延,幾代人或十幾代、幾十代人的傳授,到底在哪個不孝子孫手中傳誤的,往往弄不明白,講不清楚。不過,按唯物辯證法的原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衡量一下,不管在哪一代傳誤,鑑別一下就知道了。當今社會是遍講“實績”的,是搏擊實績還是表演實績;是遊藝講演實績,還是玩文字遊戲實績。


切不可對“祖傳”過於執著和迷信,當心誤人誤己。曾有人講,“飛虎拳”是東周列國時期的黃飛虎說傳。當我問他有何歷史根據時,他無言以對。如此看來.把拳術或“大招”“絕技”說的越古越好,越玄妙越神秘越好,只有秦始皇的奶奶時期的拳術“大招”“絕技”才好呢,皆不知他忽視了一個根本的哲學原理,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向前,任何事物都是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不斷髮展變化的,是與時俱進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前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再創輝煌,否則只有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呢?更不要“迷信”和過於執著。


“絕招”或“絕技”僅能是個例,屬個性,而沒有普遍性。


固定的死板的教條式的“絕招”或“絕技”是沒有的。凡是以這一招那一技,這一拳那一腿,這一趟拳那一路拳,或把某種器械稱為“絕技絕招”“傳統”者,多是沒有弄明白“絕”字的真實涵義而誤解了。


有甚者,大言不慚,把某技某招某路拳械稱謂“祖傳”,神乎其神的說,絕不能輕易外顯,更不外傳。其實,這是唬人的把戲。說穿了,與無知者相比,也就半斤八兩。


絕招、絕技,主旨“絕”在功上。這個“功”應當是綜合之力或勁。勁力,神也。“技”為巧,巧在靈妙變化無窮盡也。功與技的結合,在人體運動中,或者說在對陣搏擊時,當得機得勢,能隨遇而發,制敵於完全被動挨打的地位,能置人於死地,當為“絕”。


這種隨遇而發的“招”和“技”,方可稱為神功絕技,或叫絕招。


大凡練武之人,不管哪一門派,個人均有自己的“功”與“技”。可以肯定地說,它們的“功”與“技”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功深力篤,而技招嫻熟,功超常,技招已能隨遇而變,隨意而演;有的可能稍遜;有的可能很差,甚至在功與技上剛剛起步。


再者,雖然都學習了同樣的東西,同樣的拳械,同是一師之徒,但對師傳的招法技巧在掌握理解和運用上絕對不會相同的。更何況對陣搏擊時,所面對的對象也不盡相同,在激烈而殘酷的廝殺中,可以說詭詐而又奇狡,瞬息萬變,均要根據實際的動靜之態勢門戶,而隨遇變轉,才能制敵於死地,當為“神功絕技”。而後者,運用起來,可能是處處被動挨打。即使得機得勢,也是枉然。所以,固定的教條式的“祖傳絕招絕技”,對後來人講是沒有的。只能因人而言,因功與技而語。


歷史上有那麼多名人俠士,用了那麼多“絕招”“絕技”。有幾多重複使用的呢?如八極拳先賢丁發祥曾用“仙人摘瓜”一招,把外國大力士的頭給擰下來了;李書文用掌拍兩俠士,將一人頭拍進脖腔中,將另一中央國術館佼佼者打出,跌倒在廢棄的鍋灶之內;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半步崩拳令一武士斃命。在上述幾位先賢來說,用的就是“神功絕技”。可後來人又有哪一位重複使用過他們的絕招呢?


因場合不同,對陣的對象不同,就是同一俠士,同一名人,所用招與技,也不一定相同,否則易被人識破。 “絕招”“絕技”,如果說有的話,只能從小說家那裡得到重複和演繹,可以幾次十幾次的重複。但多了,誤人子弟就更深了。所以,聰明的小說大家的著作也儘量避免重複,儘量多開發一些新的“絕功絕技”,才能吸引廣大讀者。


如果說“絕招”“絕技”有的話,前面已經提到了。從性質上講,也是代表個性,即特殊性,並非帶有普遍性。因為“一招”“一技”的絕,在他師爺那裡是,但在老師那裡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到他這一代是否“絕”呢?那就不一定了。所以說,並非人人拿過來使用都會成為神功絕技的。


神功絕技是有條件的。一是人體本身的素質;二是武功的修為和參悟的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功德深厚與否;四是技巧靈變如何;五是實踐經驗如何。上述五個條件,對每一個習武者來講,絕對是不一樣的。說“祖傳”“師承”的絕功神技,是不現實的。有“絕技”不一定有真功,有真功者才能有絕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