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人類首次區塊鏈大規模社會實驗

比特幣誕生

2008年10月31日

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發表《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比特幣:人類首次區塊鏈大規模社會實驗

比特幣白皮書

比特幣的白皮書講解全面清晰,概括比特幣的價值為:

a solution to the double-spending problem using a peer-to-peer distributed timestamp server to generate computational proof of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of transactions.
一種通過點對點分佈式的時間戳服務器來生成依照時間前後排列並加以記錄的電子交易證明,從而解決雙重支付問題。

2009年1月3日

比特幣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系統開始運行

比特幣前傳

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上悄然興起了一個神秘的組織,叫做“密碼朋克” 。這個組織是一個由全球密碼天才和黑客組成的鬆散聯盟,Tim-Berners Lee(萬維網發明者)、Julian Assange(維基解密創始人)、Nick Szabo(智能合約的發明者)和 Sean Parker(Facebook 的創始人之一)都是密碼朋克的核心成員之一。

比特幣:人類首次區塊鏈大規模社會實驗

他們不信任政府、公司或者其他組織在電子信息時代對於隱私的保護機制 ,希望通過密碼學自行做出一個軟件,來保護個人隱私。正是這個組織在十幾年後,在全球掀起一場數字貨幣的大風暴。

2008年9月,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世界各國為了應對危機,開始量化寬鬆政策,超發的貨幣開始大量稀釋民眾手中的財富,這使得美國引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比特幣正是在這個時候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全球數字貨幣,交易波動性大、流動性高,受高頻交易及對沖基金的喜愛。

比特幣:人類首次區塊鏈大規模社會實驗

比特幣的作用機制

比特幣不依靠指定的貨幣發行機構,而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挖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損耗大量的算力,付出大量電費、人工費、管理費用,這使得比特幣在誕生的過程中附加了太多的價值。


比特幣:人類首次區塊鏈大規模社會實驗

比特幣礦場

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和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 ,是它總數量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比特幣的總數量在最初設定時就被系統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