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素材積累:8組人物素材!

一、李谷一

關鍵詞:

用歌聲見證改革開放進程

她的事蹟:

從一名地方戲曲演員成長為深受觀眾喜愛的歌唱家,李谷一用歌聲見證了改革開放的進程。1979年,她演唱的《鄉戀》被稱為“改革開放後第一首流行歌曲”,引發了文藝界關於思想解放的大討論。

《鄉戀》之後,《祝酒歌》《大海啊故鄉》《故鄉的雲》這些歌曲陸續湧現,李谷一也先後為觀眾奉獻了《我和我的祖國》《難忘今宵》等歌曲,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思想解放和人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嚮往。

進入新世紀,她與新生代歌手合作將民歌與流行音樂融合,創作出很多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

觀點:

五十餘年從藝生涯,李谷一的歌聲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豪邁壯舉,謳歌了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輝煌成就。

從《鄉戀》的備受爭議,到《難忘今宵》成為觀眾熟知的“春晚符號”;從《劉海砍樵》《故鄉是北京》等表演形式的創新,到《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等新曲目帶來的驚喜。既體現了李谷一對藝術的熱愛,從未停止探索和追求,也表達了李谷一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濃濃的愛國情。

正如李谷一說:“藝術的高峰永遠在我們前面,我們一生都要滿懷熱情,不斷地追求、探索、創新,永遠攀登藝術的高峰,更好地服務於時代和人民。”

二、葉聰

關鍵詞:

將載人深潛事業探索到底

他的事蹟: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對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深海裝備事業一步一步攀爬臺階。葉聰的身份也陪伴著中國三代載人潛水器一起成長,從“蛟龍”號主任設計師,到“深海勇士”號副總設計師,再到萬米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他見證了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光輝歷程。

預計2020年,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將前往馬裡亞納海溝,探索深海奧秘。

觀點:

沒有先例,就跟著一點點鑽、一點點摸索;沒有經驗,就從一張白紙開始學。這就是葉聰的初生牛犢的精神。

而葉聰說“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這是在蛟龍號的研製和應用過程中總結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

三、閆保全

關鍵詞:

插上科技翅膀讓扶貧更精準

他的事蹟: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堅中之堅”。郝家莊村位於山西呂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閆保全被派駐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六年多來,他紮根郝家莊,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用科學技術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的致富路。

駐村幫扶六年,老閆先後引進了脫毒馬鈴薯新品種、西門達爾種牛、架起了豆角示範基地、建起了垂釣養魚塘,發展農家樂。鄉親們從山上的窯洞搬到了現在的新居,原來溝溝坎坎的羊腸小道也變成了今天的柏油路。

觀點:

以黨建促脫貧,以產業助增收,多方位、多舉措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壯大了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奏響了致富“新曲”。

吃透村情民意,把脈群眾期盼,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閆保全六年如一日的堅持充分詮釋了“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四、其美多吉

關鍵詞:

雪線郵路的幸福使者

她的事蹟: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長途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30年來,冒著生命危險,穿行在這條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上,承擔著內地進藏郵件的轉運任務,他被譽為川藏線上的英雄信使。

30年來,其美多吉很少在家過年,每一次的遠行都讓家人百般牽掛。而在其美多吉看來,他送達的每封信、每個包裹滿足的卻是更多人的幸福。

30年間,其美多吉在這條路上行駛總里程達14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35圈,他駕駛的郵車從未發生一次責任事故,圓滿完成了每一次郵運任務。

觀點:

其美多吉說,無論道路多麼艱險,只要有人在,郵件就會抵達,只要雪線郵路在,這抹流動的綠就將永不消失。

正是其美多吉這為民奉獻、不畏艱險、堅守崗位的精神,在雪線郵路上架起了一座橋。它連著黨中央和藏區的百姓,連著青藏高原和祖國的各族人民。

五、袁桂雄

關鍵詞:

一雙鞋走出來的信任

他的事蹟:

7年時間,轉戰全市4個幫扶點。因為痛風病腳部腫大,他常年腳穿一大一小兩隻皮大靴從村頭走到村尾的形象,深深印刻在百姓心中。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為了給村裡找到最合適的產業,減少試錯的機會,每個項目老袁都要親力親為,仔細考察後心裡才有底,老鄉都喜歡叫他“泥腿子”,在十里八鄉出名的不僅僅是這個綽號,還有他腳上的一雙鞋。

拖著一隻病腳,老袁帶領鄉親們依託獨特的高山氣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當地發展起黃牛、黑米等特色產業,所有村民都能從種植、養殖和務工中收益。如今,再看到這雙鞋,老鄉們更多的是感動。

2018年8月,整個茶陵縣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本該回到市裡的他卻主動要求留下來鞏固脫貧成果,開始考慮如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開市場,經常忙碌到深夜。

觀點:

真真正正地做到“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袁桂雄以最樸素、直接的方式——走訪+親自實踐,一一帶領幫扶的村落完成脫貧。

轉戰多村,攻堅不輟;扶貧路上,無怨無悔。年近花甲的袁桂雄堅定地說:“我只是全市2000多名駐村幹部中的一員,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是一個黨員的本分。”

對於老袁來說,脫貧摘帽不是工作的結束,而是新的起點。

六、路遙

關鍵詞:

鼓舞億萬青年投身改革開放

他的事蹟:

從延川的《山花》起步,一步步走近自己的文學夢想。1981年,他用21個晝夜,創作完成了十三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廣受好評,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此後,路遙用三年時間開始構思創作反映中國城鄉社會1975年到1985年之間歷史變遷的作品,為此,他深入陝西銅川煤礦體驗生活,採風創作並閱讀研究了大量中外名著和地方誌,完成了幾十萬字的筆記。1986年,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1988年,《平凡的世界》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在全國聽眾中引發強烈反響。

1991年,《平凡的世界》以榜首位置獲得了年度茅盾文學獎。

觀點:

用生命寫作,為人民而歌。說的就是路遙。

他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刻畫了中國改革開放前後10年間的巨大變化和普通奮鬥者的形象,激勵人們擺脫苦難,奮勇前進,追求美好生活。

正如路遙所堅持,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於當代,而更重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

七、蔣子龍

關鍵詞:

反映現實 塑造改革者形象

他的事蹟:

1979年蔣子龍創作並發表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開“改革文學”先河。他始終把創作的著眼點放在人們關心的經濟改革領域,以雄放剛健的風格,把改革者的個性心理、精神風貌以及為現代化建設進行可歌可泣的奮鬥表現得極具感染力。

1981年後,蔣子龍陸續發表了《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鍋碗瓢盆交響曲》等一系列表現工廠、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說,對引領思想觀念轉變、推進改革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激發了全國上下的改革熱情。

觀點:

作為一位現實題材的文學創作者,蔣子龍始終認為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壇,現實題材的創作都不可缺席。年逾七十,仍筆耕不輟。

社會評論認為,特殊的經歷使蔣子龍作品總有高度精練的特點,特別是其作品中多層次的藝術結構,迄今仍能讓讀者在欣賞中體會其主題併產生共鳴,而這能催動讀者精神上的覺醒,進而對引領思想觀念轉變、推進改革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

八、樊錦詩

關鍵詞:

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

她的事蹟:

改革開放40餘年來,敦煌文物保護創新性地發展了保護和利用雙贏的新模式,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成功範例。

樊錦詩,1963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來到敦煌莫高窟,從事科研工作,一呆就是56年。伴隨著改革開放,1979年敦煌景區開始接待中外遊客,樊錦詩等學者始終堅持“要把保護放在首位,先保護再利用”。

2003年,樊錦詩聯名其他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開始啟動每日遊客最大承載量的實際研究,並於2005年首創了“旅遊預約制”。2014年,“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成立,實現了“總量控制、網絡預約、數字展示、實地看窟”的開放管理新模式。

觀點:

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7年,樊錦詩說,不是做官,而是擔當、責任和使命,要有“問題意識”。

正因為這一份“問題意識”,她工作中堅持保護為先、持續思考、辯證分析,《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高科技大數據監測中心、旅遊開放新模式、“數字敦煌”等一一落地實現。

紮根敦煌的50餘年,樊錦詩始終發揚“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是名副其實的“敦煌的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