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屬企業發力環保產業守護綠水青山,兗礦、華魯、水發等有新動作

過去的幾年,隨著我省對環境治理的力度持續加強,目前我省水土固廢氣的監管格局已經形成,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記者注意到,在我省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山東國資國企系統的身影頻頻出現,如兗礦集團、華魯集團、水發集團等,他們通過各自的方式,在空氣質量、生態修復、處置固廢、危廢等方面大顯身手,圍繞“藍天、碧水、淨土”展開攻堅。 


山東省屬企業發力環保產業守護綠水青山,兗礦、華魯、水發等有新動作

(兗礦集團綠色礦山“出煤不見媒”)


綠色礦山抑制揚塵

調控空氣質量保衛藍天


在兗礦集團東灘煤礦,有一處文化廣場。每日清晨,總會有礦區職工在這裡呼吸著清新空氣,沐浴著陽光雨露,他們或是揮舞著太極劍,又或是悠閒地晨跑。但就在幾年之前,這裡與露天煤場僅一牆之隔,雜草叢生、煤塵飛揚。


“2015年,我們開展了兩輪環保三年行動,下定決心打造綠色礦山以及生態化工業園區。”東灘煤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兗礦集團投資了1.9億元實施煤場封閉項目,建成6個大型儲煤倉,煤炭儲存能力達到10萬噸,真正實現了煤炭不落地、出煤不見煤,徹底解決露天煤場揚塵汙染問題。


要想建成綠色礦山,除了解決揚塵問題,對礦區汙水的治理也尤為重要。


以東灘煤礦為例,該煤礦投資3000萬元,先後建成全國首家井下水處理水複用系統、生活汙水三級處理系統、醫療汙水處理系統,生活汙水日處理能力已達6000立方米,全部達標排放。“目前,礦井下使用後的汙水以及生活汙水,其複用率已分別達到95%和70%以上。”上述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山東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一方面,山東在生態環保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山東還將生態環保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全過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為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山東國資國企系統下的多家省屬國企加大對生態環保的探索和投入,而兗礦集團正是其中的一個縮影。除了兗礦集團之外,還有華魯集團、水發集團等省屬國企同樣在生態環保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


以華魯集團為例,2015年,該公司將山東省環境科技院(簡稱“省環科院”)納入集團版圖。隨後的幾年間,省環科院先後為臨沂、日照等多個城市提供了空氣質量調控,以及重汙染天氣預案工作,成功幫助我省打響“藍天保衛戰”。


“在空氣質量調控上,我們針對臨沂市大氣汙染瓶頸期問題,在省內開創了集專家團隊、智慧監控、多源分析等綜合運用於環境空氣質量調控的先例。”省環科院科技公司負責人表示,這些舉措為大氣汙染防治精準施策提供了決策支撐。


從重汙染天氣預案方面看,省環科院還承擔了日照市、泰安市、濰坊市、棗莊市等多個城市的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工作,併為當地汙染較重的廠家提供“一廠一策”的服務,精準為當地解決重汙染天氣難題。


塌陷地蛻變“綠洲”

人工溼地拯救馬踏湖


一方面是對空氣和揚塵的治理,而另方一面,山東國資國企系統也對現有已被破壞的環境進行了修復。


對於礦企來說,產能增加的同時,自然也伴隨著礦區地面塌陷的問題。如何治理塌陷地,一直是礦企開展環保工作的重點。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兗礦集團一直在探索產業生態化和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的新路徑。今年2月28日,濟寧都市區綠心項目“漁樵耕讀”啟動區正式開工,這意味著兗礦集團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新模式找到了一條新路徑。


“我們以鄒城、兗州成片84.16平方公里塌陷地為核心,分為‘泗河之洲’‘漁樵耕讀’‘不亦樂湖’三塊規劃區,將著力打造十萬畝綠水林田,十萬人的生態家園。”兗礦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往日的採煤塌陷地“包袱”將不僅成為生態“綠洲”,在不久的未來還將成為全新的利潤增長點。


治理塌陷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倘若項目不盈利,也將為企業帶來負擔。為此,兗礦集團聯手浙江清湖控股集團,通過自動化、管網式等方式,在塌陷地養殖河蚌,既解決了傳統養殖水體富養汙染困局,又達到了改善水質的目的。未來,該項目還將有珍珠產出。


塌陷地可以蛻變成綠洲,備受汙染的河流也能實現從劣五類水向三類水的跨越。


山東省恆臺縣有個馬踏湖,就在該湖分支豬龍河的入湖口,花田交錯,菰、水蔥等水生植物長勢正盛。但在2014年,這裡都是魚塘、小飯店,水體汙染嚴重。


六年前,省環科院環境工程公司接下了馬踏湖治理項目,共投資5000萬元,撤掉了小飯店、魚塘,建起了佔地714畝,每天可淨化2萬噸劣五類水的人工溼地。“馬踏湖的生態修復,我們借鑑了山東南四湖的治理經驗。”省環科院項目負責人表示,從南四湖治理提出‘治、用、保’模式後,山東就開始在全省推廣這種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南四湖的環境治理,同樣出自省環科院的手筆。近五年來,省環科院已累計完成人工溼地與生態修復類諮詢設計項目320餘項、工程總承包80餘項,合同產值約15億元。


投資近10億處置固廢

成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


多年來,省屬國有企業主動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圍繞“藍天、碧水、淨土”展開攻堅。其中,揚塵、空氣質量以及修復生態是為了藍天碧水,那麼在淨土方面,山東國資國企系統也做出了諸多舉措。


想要打造淨土,垃圾等固廢、危廢品的處理,以及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尤為重要。


據瞭解,水發集團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環保產業已經初具規模。而這其中,固廢危廢處置與再生資源利用產業正是水發集團環保板塊中的關鍵一環。


“我們已投資近10億元建設了6個垃圾處理項目,日處理垃圾能力超過2000噸,垃圾發電裝機容量為2.4萬千瓦。”水發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通過“阿里拍賣”成功競拍江蘇潔淨資產及專利18項,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2000噸,位居國內前列,後期還將擬建蠅蛆養殖及PHA 生產等配套運營公司,開發餐廚垃圾全產業鏈。


在處理危廢方面,水發集團還投資了山東鄒城市廢鉛酸蓄電池處置利用項目,年處理能力達20萬噸,可有效改變山東及周邊地區鉛酸蓄電池處理較為混亂的情況,降低大氣、土壤、水體汙染。


從再生資源利用上看,水發集團已擁有10家再生資源公司,實現對菏澤、濟寧、萊蕪、濰坊、青島、煙臺等地區的佈局,並在遼寧、天津、江蘇等省外地區實現突破。其中,山東方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是菏澤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的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


無獨有偶,在處置固廢、危廢方面,省環科院也是“箇中好手”。資料顯示,近五年,省環科院共完成危險廢物處置諮詢、設計200餘項,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諮詢、設計200餘項。


除了守護“藍天、碧水、淨土”,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也是調整我省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要求。同時,《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指導性政策文件,也明確要求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我省的發展重點。


未來,山東將以高效節能產業、先進環保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為重點,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節能環保領域工程技術類研究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從而推動節能環保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 丁一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