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貧窮”真的會讓大腦變笨

悟空問答有一個高熱度問題:貧窮有多可怕?

大多數高票回答是從貧窮會喪失尊嚴、失去選擇權、挽救不了親人的角度來論述的。


在我看來,貧窮另一可怕之處在於,僅僅是“窮”這個心理狀態,就足以讓人的推理能力、計算能力、自控能力全面大幅下降。

這個下降有多嚴重呢?這麼說吧,比一夜不睡覺對人的影響還嚴重。想想你去網吧玩通宵,第二天考試能發揮成什麼樣……

這是有科學根據的。一項關於“貧窮”的心理學研究,發表在頂級期刊Science上,作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爾德 莎菲爾。


原來“貧窮”真的會讓大腦變笨


實驗大概是這樣。他們到當地一家大商場隨機找尋參與研究的被試,然後按照他們真實的收入情況,分成兩組,窮人組和富人組。接下來問了兩組人一個相同的問題。

“如果你的汽車壞了,需要300美元維修費,保險能承擔一半費用,你打算是現在修還是湊合開一陣之後再修?”

他們回答什麼都不重要。之後,對窮人組和富人組進行瑞文推理測驗(簡單理解成測智商的)和快速轉換注意力任務(測量認知控制能力)。兩組人的表現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這一點在兩位心理學大師的意料之中,因為150美元的維修費,在美國,即便是窮人也是可以支付得起的。同時這個結果,也說明正常狀態下,窮人和富人在智商和認知控制能力上差距並不大。


原來“貧窮”真的會讓大腦變笨


接下來,他們重複了這一實驗,只是將問題改成:

“如果你的汽車壞了,需要3000美元維修費,保險能承擔一半費用,你打算是現在修還是湊合開一陣之後再修?”

沒錯,300變成3000,多了一個0。這個0在美國就足以引起人們對財務情況的擔憂了,2011年一項普查表示,美國有近50%的人一個月之內湊不上2000美元,有急用也沒辦法。

1500美元的維修費,對富人來說不算什麼,不會影響生活,但是足以引起窮人對自身財務情況的焦慮。

緊接著這個問題後,對這兩組人進行了上述兩項智商、認知控制能力的測試。

結果扎心,富人組無論是智力還是認知控制能力,都比窮人組表現好得多。


原來“貧窮”真的會讓大腦變笨


這個差距換算成IQ分數,在13-14分左右。人們的IQ是正態分佈,平均為100,標準差為15。13分的差距什麼概念呢?基本是從智商“出眾”到“平庸”的差距。

這並不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而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狀態下表現出來的差距。

從小天才到泯然眾人,僅僅是因為“窮”這個心理狀態——平時很有天賦的人,一旦開始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各項認知能力都大大減退了。或許很多研究生導師,不想招經濟太差的學生,一部分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原來“貧窮”真的會讓大腦變笨


對金錢問題的擔憂,讓人們把大量注意力集中到錢上。

工作時想的是房租怎麼解決,和客戶聊需求時想的是這單能賺多少錢。因為人的認知能力資源極為有限,金錢上過分佔用心理資源,當前正在進行的事情就會力不從心。

塞德希爾和埃爾德兩位心理學教授把這種現象稱為“管窺”——我們用大量的腦力,專注在自己一直稀缺的事情上,卻忽略了生活中其他同樣重要的事項,造成了應對其他事情上各種認知能力的下降,最後反而窮的人越窮,忙的人越忙。


原來“貧窮”真的會讓大腦變笨


一臺電腦,同時運行多個程序,必然會降低運轉速度。一邊下小電影一邊打遊戲,BT種子佔用了大量寬帶,遊戲畫面一定會延遲。

窮人無論做什麼,對於財務的擔憂都在大腦裡揮之不去,像個超負荷運載的CPU,本來能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了。走向越窮越擔憂越窮的惡性循環。

太多人對窮人花式嘲諷:窮人愚蠢,沒有自制力。

其實是人在“窮”的心理狀態下,就會變得愚蠢、沒有自制力。這些人只看到了結果。


人一旦窮,就會承受很多汙名。

有時候窮人只是運氣不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