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孩子剛生下來時,父母又是抱又是親。但孩子長大後,父母更多的是要求孩子聽話、好好學習、參加各種興趣班,不但不再抱、不再親,反而因為孩子的淘氣、分數不理想,而經常指責、怪罪孩子,親子關係逐漸疏遠,有些孩子與父母之間甚至已經沒有多少感情了。


有關研究表明,身體接觸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經常性的親密接觸能夠有效地預防一些心理疾病,比如焦慮、抑鬱、孤獨等。


而且身體的親密接觸能夠有效地滿足人體的“肌膚飢渴”,尤其是家長與孩子的親密接觸能夠滿足孩子的“肌膚飢渴”,從而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與孩子沒有親密接觸主要原因有:


1、有的父母認為不需要和孩子親密接觸。


“又不是小孩子,這麼大了還要抱、還要親?再說,多難為情啊?”很多父母認為親密接觸僅限於上學前的孩子,孩子上學後,就不必再親密接觸了。


2、父母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不是將孩子託付給老人,就是完全依賴學校的教育,因此沒時間、沒精力、甚至沒有心思與孩子親密接觸。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3、有的父母對親密接觸存在片面的認識,認為只有抱孩子、親孩子才是“親密接觸”,卻不知道撫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握握孩子的手等這些身體接觸也屬於親密接觸的範疇。


4、有的父母雖然也想進行親密接觸,但是不懂得把握恰當的時機,或者存在一些顧慮,擔心孩子不接受,自己會沒有面子。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諾亞·波特說:“就感覺能力的性質而言,觸覺是所有感覺中最可信任的。從很多方面來說,都值得被推崇為最重要的感覺。”


狄摩西尼有句名言:“所有的感覺都是觸覺的延伸。”觸覺是皮膚對刺激的真實感受,是人們最熟悉的感覺之一。


有實驗表明,皮膚上的某些點對於冰冷物體的刺激特別敏感,而另一些點則對熱的物體特別敏感。


人們平常對於冷暖的感覺就取決於這樣兩類點受到複雜刺激後的綜合感受。皮膚上還有別的一些點分散在其他點之間,如果它們單獨地受到刺激,就會使人們產生接觸感或壓力感。


但由於皮膚受到刺激的時候,還會明顯地伴隨著其他器官的刺激,於是就產生了複雜的感覺,使人對堅硬或柔軟、粗糙或光滑、乾燥或溼潤的種種物體能有所體驗。


父母要經常接觸、觸摸、按摩孩子,以解決其生理上的渴求,這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神經發育作用很大。


科學研究證明,肌膚相接、心靈感應,體內通過生物電釋放出內啡肽、乙酰膽鹼,由此能夠提高抵抗力、免疫力,並減少癌症的發生。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但是,父母與孩子親密接觸也要有“度”,曾看到一位母親,比較注重與孩子親密接觸,但兒子都已經12歲了,還經常又是抱又是親。


晚上,兒子還得摟著媽媽睡覺,像這種亂無章法的“親密接觸”對孩子同樣是有害的。


由於全球化影響,很多國民的思想由原來保守封建的傳統思想轉化為較開放的思想,但是在有些原則性的問題上,還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很多家庭中的父女與母子的關係,等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切記不可像小孩子一樣對待,該避嫌的必須避嫌,如果不避嫌的話,對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比如說最近比較“紅”的羅志祥,同時與多名女性有染,而羅志祥的這些舉動也能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


據瞭解,羅志祥的母親與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親密,對於成年男性來說,這樣的舉動確實不妥。


母親過分與兒子親密,無形中給孩子傳導這樣的信息:我能與任何女性朋友保持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最後導致孩子變成了中央空調,而不是集中供暖!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事情同樣發生在另外一個家庭,女兒由爸爸帶大,女兒今年15歲。因為從小就是被父親寵到大,所有事情都是父親來處理,什麼都給孩子準備好。一直以來,無論是換衣服還是洗澡,都是爸爸幫忙的。


對於這個女孩來說,爸爸幫忙搓背,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也沒覺得奇怪。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這件事被爆出來後,網友表示,真的很難理解這種事情,畢竟孩子的年齡已經大了,就算是孩子的親生父母,在這種事情上,都是應該有所注意的。


這種事情,真的是讓人覺得三觀都崩塌了。而且這個孩子對這件事表示自己是習慣了,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不對的。


爸爸應該要注意跟自己女兒的距離,要跟自己的孩子說明其中的利弊關係,否則後果不可收拾。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的親密接觸,會導致孩子的性別保護意識模糊。孩子在3歲時,性別意識開始萌芽,開始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意識到男女有別。


如果父母中的異性對孩子太過親密,隨意親吻、撫摸孩子,會讓孩子造成誤解,破壞孩子的身體界限,會模糊孩子的性別保護意識。


父母的越界行為會給孩子帶來“隱性性傷害”,會破壞孩子的身體界限,還會破壞孩子的正常的心理發育軌跡。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那麼,對於孩子,父母的親密接觸該如何保持不會“過度”呢?


1、多與孩子握手,通過手與手的接觸家長能夠獲知真實的親子關係。


當父母和孩子握手的時候,要注意從孩子的握手方式中看出他的某些個性特徵,用心感受孩子的手,是否在顫抖、是否比較用力,還是漫不經心地將手很快抽出。


顫抖表示孩子一直渴望得到你的親密接觸,你的握手好像是及時雨,滋潤了孩子乾枯的心靈;比較用力,代表了孩子一直與你是平等的關係,說明你平時做得很好。


如果孩子不經意地將手很快抽出,父母就要注意了,說明孩子到現在為止與你有比較強烈的對抗心理,父母應該想辦法挽回。


此外,父母與孩子握手時要注意溫和而沉穩。


2、愛孩子,就要告訴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孩子


愛是最好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父母要用身體語言將愛的感情、愛的行為,藝術地與孩子溝通。經常給孩子一次擁抱,讓孩子在家長的親密接觸中快樂成長。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3、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長之間經常性的親密接觸會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人與人之間身體的接觸是很正常地,也是必須的。


這樣他們今後就會很自然地通過身體接觸回報自己的家人。比如,父母出差回來給老人一個輕輕的擁抱,孩子看在眼裡,就知道不但他們有肌膚飢渴,爺爺奶奶也有,也需要身體的接觸。


4、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父母應採用不同的接觸方式。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可用雙手給孩子按摩,來傳達自己的感情。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上學的孩子,要經常撫摸他們的頭、拍拍肩膀。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每天多與孩子親密接觸一分鐘,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如給孩子整理衣服、整整發型,說幾句悄悄話等。


5、經常出差的家長不論孩子多大,出差回來後要擁抱自己的孩子。


年齡小一點可以比較親密的擁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親密程度應有所降低,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要輕輕相擁,或單手將孩子擁入懷中。


有人說十幾歲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用抱,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其實孩子從生下來一直到長大成人的整個過程都需要父母的擁抱,尤其是十幾歲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擁抱能夠滿足他們的“肌膚飢渴”。


親密接觸,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對兒童來說,除了需要被細心地照料之外,還需要和父母有溫柔的身體接觸。”


美國紐約大學曾做了一個觸摸的心理實驗,結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體接觸的兒童,長大後普遍缺乏溫情和體貼,而且往往自信心不夠,自我評價度低,這樣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快樂情緒,對周圍的人也顯得冷漠而缺乏親和力。


有句歌詞寫得好:“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抱抱我”,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了孩子的情感滿足,讓我們更多地與孩子進行身體的接觸吧!


​作者簡介:池沐,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教育,用溫暖的筆觸,寫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關注我,一起攜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