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潮有多猛?看看這“水上長城”就知道了!

錢塘夜聽第六十二期 | 錢塘江潮有多猛?看看這“水上長城”就知道了!

陪你出發,伴你回家。

這裡是錢塘夜聽第六十二期,

每週五晚上八點,

鮮活的思想、好聽的故事如約而至!

錢江大潮,天下奇觀,然而洶湧的潮水也時常給沿江民眾帶來巨大的災難。自古以來,沿江居住的百姓為了抵禦海潮侵害,築起海塘做為堅實的屏障。

都說杭州“因湖而名”、“因河而興”,也“因塘而存”。“湖”和“河”我們都知道是西湖和大運河,“塘”呢,說的就是錢塘江海塘。千百年來,杭州人與錢塘江相爭共生,築起“水上長城”,護衛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免受洪潮襲擾。

錢塘夜聽第六十二期 | 錢塘江潮有多猛?看看這“水上長城”就知道了!

任何一項偉大的工程,都凝聚著前人的卓絕努力。杭州的海塘,按照歷史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當時錢塘縣地方官華信,組織老百姓造了捍海泥塘,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條海塘。不過,唐代以前的海塘都是用泥土修築的,錢江大潮一來,不太扛得住。海塘時常坍塌,到唐代中期仍有潮水湧入城內。攔不住洪水,城市發展比較慢,那時的杭州,只有現在的上城區大小,是個“繁雄不及姑蘇、會稽三郡”的“腰鼓城”。

錢塘夜聽第六十二期 | 錢塘江潮有多猛?看看這“水上長城”就知道了!

到五代吳越國,海塘有了突破性發展,還留下了“錢王射潮”的傳說。相傳,吳越王錢鏐治理杭州時,潮水侵襲杭郡,百姓苦不堪言。錢鏐就讓人造箭三千支,募強弩五百人以射濤頭,使“潮回錢塘,東趨西陵”。這個故事非常深入人心,成為了老杭州的記憶。

錢塘夜聽第六十二期 | 錢塘江潮有多猛?看看這“水上長城”就知道了!

不過,歷史上的錢鏐可不是用射箭抵擋錢江大潮,而是築起了“捍海塘”。用竹片編成竹籠,中間放入巨石,層層疊置成堤,稱為“竹籠石塘”,又在石塘前打上數十萬木樁,湧潮時,潮水撞擊在大木上,先分解了一波衝擊,保護海塘。

錢塘夜聽第六十二期 | 錢塘江潮有多猛?看看這“水上長城”就知道了!

2014年,考古專家在上城區江城路以東,發現了五代吳越國捍海塘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的最早海塘實物。捍海塘的建築將海水擋在杭州城外,確保了五代杭州城牆的擴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臨安城時期的城市格局,成就了“錢塘自古繁華”。

2013年5月,杭州江乾區打算在九沙大道和睦港口東南角建九堡文體中心,考慮到老杭海路附近可能留存古海塘遺址,開工前特地請來文物考古專家先期勘探。

錢塘夜聽第六十二期 | 錢塘江潮有多猛?看看這“水上長城”就知道了!

果然,考古隊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築,那是明清時代的古海塘遺址。這處海塘上窄下寬,呈“梯形”,共10層,每一層都由長條形石塊堆砌而成,逐層上疊,像魚鱗一樣,學名叫“魚鱗石塘”。據史料記載,這種技術最早出現在明嘉靖年間,為杭州人創造。

2020年1月7日,位於九堡文體中心的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這是一座全面展示杭州錢塘江海塘文化,集收藏、研究、體驗、教育為一體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國內首個以海塘遺址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設有遺址展示廳、海塘文化廳、臨展廳等多個展廳,它將以一段現存的明清海塘遺址為核心,全面展示古海塘的歷史變遷、文化內涵和價值。

本節目與浙江省社科聯、江乾區委宣傳部合作,並在浙江省社科聯和江乾區社科聯官方微信公眾號同步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