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提及新中國成立初期,老一輩同志艱苦奮鬥的故事依然歷歷在目,許多紅色革命區承載了他們寶貴的奮鬥精神,例如陝北革命老區,這裡誕生了偉大的毛主席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區人民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片土地也曾產生了許多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其中李有源所作的《東方紅》更是唱紅了陝北的天,直至如今依然廣為流傳。

如飢似渴求知識

李有源出生在陝北地區東北部的佳縣,自幼家境貧寒,家中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靠租田種地為生,日夜在田間辛勤勞作,即便如此全家人也是食不果腹,一旦遭逢收成不好的季節連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障。

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稍長大一些後,李有源家中經濟條件越來越糟,他的母親不堪生活負重,迫不得已把他送到劉家溝外婆家生活,劉家溝裡有一所東書房,一些條件較好的孩子得以來到這裡讀書學習,李有源見了後羨慕不已,對於讀書一事更加渴望,回家後便告訴母親自己想要去讀書,母親只好四處奔走湊齊了學費,就這樣李有源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

面對好不容易得來的讀書機會,李有源格外珍惜,他沒有讓母親失望,對待學習十分刻苦,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認識了不少字,還可以熟讀《三字經》等啟蒙書籍,然而冬季過去之後,家中實在不能承擔他的學習費用,李有源短暫的讀書生涯就此結束。

東書房去不成了,李有源便利用閒暇之際找一些書籍來看,他珍惜每一個瑣碎時段,經常隨身攜帶書本,吃飯、走路時都會忍不住看兩眼,別人丟棄的書籍、路上撿到的紙片,只要有文字的東西都會成為他的課本,每當外出放羊時,他總是把羊趕到有水有草的地方,趁羊散步尋食的時候抓緊時間讀書寫字。

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李有源聰穎好學,在讀書寫字的同時還自學彈三絃、編民歌,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村裡唯一的文化人,20歲時長大成人的他開始養家餬口,這時的他和哥哥已經可以娶妻生子,不能繼續過一家人蝸居在一個窯洞裡的日子,李有源的父母像大多數父母一樣,開始為自己的兒子建造新的住所,加倍日夜勞作,他的父親身體不堪負重累出病來,年僅40歲就因為咳嗽吐血不幸去世。

紅歌誕生響四方

家中失去了主心骨,李有源和哥哥一起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在那個年代,生活並不會因為辛勤勞作就會得到改善,李有源家一直清貧如洗,1929年時又逢天災,陝北地區一帶因為乾旱顆粒無收,李有源為了熬過災難,只能趕著毛驢去山西臨縣販賣食鹽,後來遇到鹽警刁難,他沒忍住辯解了幾句,一下子惹禍上身,被沒收了鹽不說,毛驢也被拉走。

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忽然間一無所有的李有源開始怨懟這片土地的統治者,他渴望能有屬於窮人的一席之地,最起碼給窮人一條活路,可是心中再有不甘,生活也要繼續,幾經輾轉後他來到山西臨縣給一家姓趙的地主打工,每日早出晚歸地主還不滿意,在這種欺壓之下,敢怒不敢言的他經常和同伴一起唱《攬工調》來排解內心的苦悶,這首歌讓他身同感受,常常唱著唱著就像是在唱自己,這對他日後民歌的創作有很大的啟發

1935年時期毛主席來到陝北地區,李有源十分高興,他感到生活終於有了盼頭,目睹了武威強大的紅軍隊伍之後,他難掩心中激動之情,隨即編了一首民歌來歌頌偉大的革命事業:“毛主席領導咱紅軍,爬山涉水走長征,救國救民打東洋,天下百姓齊稱頌……”

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有了第一次的隨口編頌,李有源此後靈感不斷,相繼編出了不少民歌,但是他總覺得對毛主席的真情實感表現的不夠細膩,後來春秧歌隊進城演出,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在他們的歌裡其中兩句把毛主席比作明燈,李有源聽著聽著便有了靈感。

毛主席是革命道路上的引導者,說是明燈毫不為過,李有源甚至覺得明燈的力量微弱,不足以裝飾毛主席,在一天初冬的早晨,他看到太陽從東方慢慢升起,紅光鋪灑一方天地,他一下子聯想到毛主席,毛主席不就像這漸漸升起的紅日一樣照亮四方黑暗?他覺得把毛主席比作太陽最好不過。

後來李有源又看到了一條醒目的標題:主席是全中國人民的救星。他把這句標題和太陽結合起來寫出了:“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主席,他為人民謀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幾句朗朗上口的民歌,並起名為《東方紅》,就這樣響遍一片天的紅色歌曲誕生了。

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去世前的心願

1955年久勞成疾的李有源身患重病,到佳縣治療二十多天依舊沒有好轉,整日飽受肝硬化腹水的折磨,最終不幸逝世,在去世前際,家人問他想吃什麼,過慣了苦日子的李有源想好好吃頓肉來慰藉自己的一生可惜的是等家人買來肉時,他已經支撐不住沒了生息

,連這麼一個小小的心願都未能滿足。

李有源雖去世了,但是他的歌卻替他活了下來,《東方紅》不僅是革命的真實寫照,還具有陝北地區鮮明的地域特色,無數中國人民用它來抒發自己的革命情懷,它也將承載著一代革命精神和民族大義繼續流傳下去,讓後世永遠銘記先輩開拓不易的革命之路。

他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創作出《東方紅》,去世前的心願:吃頓肉

一生貧苦艱辛的李有源雖然在逝世前際也沒能完成自己小小的心願吃上一頓肉,但是他曾努力與命運抗爭,從沒有機會學習的孩子到村裡唯一的文化人,用傳唱至今的經典革命歌曲來展現了他內心最大的心願:希望有人引領窮人,讓窮人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領域,在革命歷史上刻下了濃重的一筆,和這樣的大願比起來,去世前的小願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