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太多反而想放棄,你可能陷入了“決策癱瘓”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站在一排飲料冷藏櫃前,面對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飲品,猶豫再三,不知道該選什麼。又或是去餐廳吃飯,看著一長串的菜名,不知道該點哪個。

選擇太多反而想放棄,你可能陷入了“決策癱瘓”

就我個人來說,諸如此類的事情時常發生。前段時間,想買個坐墊,於是我打開某寶一看,各種材質、樣式的坐墊多得看不到底。光是同價位的坐墊就能找到幾十家,看起來好像都差不多,暈乎乎的看了半天,最後決定還是先不買了……

關於這類現象,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果醬實驗。研究人員在一家雜貨店擺了兩個試吃攤位,兩個攤位上都擺放了一系列果醬,顧客試吃後可以拿到優惠卷用以購買一瓶果醬。唯一不同的是第一個攤位上有6種口味的果醬可供選擇,第二個攤位上則再前者的基礎上增加了18種,共有24種口味的果醬。

結果,第一個攤位上有30%的人購買了果醬,而第二個攤位雖然吸引了更多的顧客,可最終卻只有3%的人購買了果醬。

選擇太多反而想放棄,你可能陷入了“決策癱瘓”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選擇多是好事,但事實上過多的選擇卻讓我們在比較的過程中心疲力竭,甚至直接放棄做決策。這在心理學中被叫做:決策癱瘓。

這是處於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可能或正在經歷的。在這樣一個資訊無限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對做出的決定感到後悔,找到“最好”的感覺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就算你客觀上做出了較好的選擇,你往往仍然不會滿意。當資訊源源不斷地湧來時,決策在某種程度上變得越來越困難。

選擇太多反而想放棄,你可能陷入了“決策癱瘓”

因此,我們也能看到為了方便消費者選擇,一些企業所做出的行動,比如麥當勞、肯德基的菜單上不會出現大量的單品,而是以套餐的形式來簡化選擇;又比如一些品牌在一段時間內主推某一款產品,通過打造“單品爆款”的方式來簡化選擇;此外,直播網紅帶貨等形式其實也都是在幫助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對於個人而言,我們需要學著自主地去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決策的過程中,想清楚自己要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