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備考:是真雞湯,還是毒雞湯---《後浪》熱門辯論賽作文

語文高考作文備考:是真雞湯,還毒雞湯---《後來》熱門辯論賽作文

高考作文備考:是真雞湯,還是毒雞湯---《後浪》熱門辯論賽作文


2020最贊營銷片:奔湧吧,後浪

B站,年輕人的聚集地,在54到來之際,拋出一個重磅炸彈,引爆各個圈層

何冰的三分鐘演講,這種最樸素直接的形式,居然成為了熱點。

一,選擇時機,恰到好處

五四之際,是青年人的節日,把青年人作為主角,進行分析和讚頌,絕對已經佔得先機,引發共鳴。

二,選擇形式,力透紙背

演講,是底層的溝通,卻也最能吸引人,用這種方式,顯得尤為真誠和有力,每一個字,都印刻心中

三,選擇文案,滲透人心

演講內容,絕對是高階選手操刀,既融入B站的特徵與優勢,也表達出對年輕人的心聲,一層層深入進去,完美融合。

也許,今晚又要多不少B站粉絲。

下面,請賞析。

附《後浪》完整版

那些口口聲聲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應該看看你們

就像我一樣

我看著你們 滿懷羨慕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

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

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科技繁榮 文化繁茂 城市繁華

現代文明的成果 被層層打開

可以盡情享用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 一門手藝

欣賞一部電影 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很多人在童年 就進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 不喜歡什麼

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

你們只憑相同的愛好 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幹杯的朋友

你們擁有了 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

選擇的權利

你所熱愛的 就是你的生活

你們有幸 遇見這樣的時代

但時代更有幸 遇見這樣的你們

我看著你們 滿懷敬意

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 變成現代的

把經典的 變成流行的

把學術的 變成大眾的

把民族的 變成世界的

你們把自己的熱愛

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 分享快樂的事業

向你們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

而內心強大的人 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

向你們的大氣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與共 和而不同

年輕的身體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 審美 和價值觀

有一天我終於發現

不只是我們在教你們如何生活

你們也在啟發我們 怎樣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應該看看你們

就像我一樣

我看著你們 滿懷感激

因為你們 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

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

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因為你們 這世上的小說 電影 音樂中表現的青春

不再是憂傷 迷茫

而是善良 勇敢 無私 無所畏懼

是心裡有火 眼裡有光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我們這一代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

那麼

奔湧吧 後浪

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熱門辯論賽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範例的力量激勵,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法捷耶夫

②不希望被圈層,不希望被代表,保持熱情和獨立思考,是今天“青年”的畫像,和年齡無關。——“網友觀點”

③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後浪》

④前浪一代的大師們,治學著述、科教研發,在波濤洶湧中摸索前行,才鋪就如今的便利之路,他們才是社會浪潮的中流砥柱。--“網友觀點”

⑤積極正面的重新認知大多數年輕人,通過關注、讚許和鼓勵,激發年輕人里正向積極的心態。--《後浪》初衷

⑥不同代際之間不應該互相踐踏為敵,互相嘲諷,而應該在潮頭之上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網友聲音”

華夏中學論辯社將舉辦一場以“《後浪》是真雞湯還是毒雞湯”為辯題的論辯賽,請結合上述材料,選擇正方或反方寫一篇論辯陳詞,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綜合兩方的觀點寫一篇總結陳詞,不少於800字。

審題

限制性

1. “《後浪》是真雞湯還是毒雞湯”,論辯的主題是限定的,考生構思和行文必須圍繞這一主題。

2. 考生不管是寫論辯陳詞,還是寫總結陳詞,構思和行文必須圍繞材料所給六句話中的幾句,在此基礎上陳述自己的見解,闡述自己的道理。

3. 在文體方面,要求考生寫的是論辯陳詞或總結陳詞。

論辯陳詞在觀點上必須有破有立,批判對方觀點時要抓住要害,陳述自己的觀點則要有理有據;語言既要說理,還要注意氣勢,要便於口頭表達,注意排比手法的運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結合。

總結陳詞要注意在論辯的基礎上辨明是非,內容既要立場明確,又要一分為二、辯證看待,對論辯雙方都要照顧到,不可顧此失彼。

開放性

1. 辯論雙方本來就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論辯陳詞這種文體本來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2. 考生可以選擇正方,強調利大於弊;也可以選擇反方,強調弊大於利;還可以選擇當主持人,寫兼顧兩方面的總結陳詞。寫作角度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反方聲音:

不管你們怎麼樣,反正昨天我的朋友圈是被這視頻給刷屏了。

這是B站請在B站很受歡迎的何冰老師做的一次演講,錄製的一條短片。因為何冰老師出色的臺詞功底,以及視頻中許多戳中人的文案,讓許多人產生了共鳴。

比如

“你們年輕人,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你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笑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

“心裡有火,眼裡有光。”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得未來”

實話實說,都很戳人。

我個人同樣喜歡這部片子,不得不說他做得讓人心潮澎湃,而且面對的問題確實是存在的——確實有相當多一部分“前浪”,看不慣後浪的一切,從根本上否定後來的一代。

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裡,有了“垮掉的一代”80後,“完蛋的一代”90後,“腦殘的一代”00後等汙名化言論。

B站這支宣傳片,就是在針對這些沒事愛鄙視後輩的“老人”做的,確實很棒。

但依然有讓人無法同意的地方。

比如把“弱小的人,才習慣嘲笑與否定”和“君子和而不同”放在一起講顯得很奇怪,因為你無法定義怎樣的否定,才是“習慣嘲笑與否定”。

誰來定義呢?誰能夠定義?

而“生而不惑”和“多樣生活”又顯得矛盾。

因為所謂年輕人,在面臨自己道路選擇時迷惑是正常的,每一次迷惑都會帶來新的選擇,都會完善他們的三觀。

這世界這麼大,沒有誰是真的能做到不迷茫,不焦慮的。

如果一個人真的生而不惑,說難聽點,可能只因為他們的選擇太少了,遇到無可奈何的事情太多,最後就不得不“不惑”了。

這怎麼都不是什麼好事。

這是文案部分,而視頻裡舉的這些例子來說,其實從頭到尾說的都是一句話:

“這是你們後浪的時代,但僅限於精英。”

視頻裡提到的。

環球旅遊、在上海CBD穿著漢服翩翩起舞、乘風破浪出海探險...

我不算老,大學畢業也沒太久,就我在大學學習的經歷來說,這沒有一個是普通年輕人能做到的。

也無怪乎有評論說:

引起這麼多人共鳴。

作為一部B站的廣告片,我們不能對它要求太多,做到這一步就夠了,是一個相當成功而且遠比“恆源祥羊羊羊”來得高雅的案例。

但是當這部廣告片由官媒宣傳,而且將在央視一套發佈時,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事實上,當今的年輕人,面臨的是怎樣一個時代,我們都不是瞎子,都能看到。

最難畢業季、最苦應屆生、加班996、買房靠吸乾兩個長輩一輩子的積蓄...

不止是中國,全世界都是這樣。

資源越發集中,越發被“前浪”把持。寒門出貴子的故事越來越少。祖國高速發展的紅利期逐漸消退,帶來的是後浪越來越艱難的發展路徑。

不要裝外賓,這是現實。

你覺得那些生活艱難的“後浪”們,看到前浪用教育的口吻,說這樣一些話:

“你們過得太好了,我羨慕你們啊。”

“你們生活得太牛逼了,我敬佩你們啊。”

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更別說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其設立初衷,是為了紀念1919年五月四日的學生運動,講究的是青年人參與到社會運轉,在公共領域發生的事情。然而視頻裡,我們看到的卻是那些更高端更酷炫的私人生活,卻和公共領域毫無關係。

所以我說,這視頻作為B站的廣告片,完全沒毛病,這些有趣的私人生活,本來就是B站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他們需要吸引的群體。

但如果它作為官方在五四青年節的宣傳,那就有點避重就輕了。

什麼“前浪”“後浪”,還是真正思考一下“何為青年”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演員何冰在被貼上了“二次元”“Z世代”標籤的B站上,發表了一段名為“後浪”的演講,向年輕人致敬。

隨著演講刷屏,“後浪”一時間成為熱詞。有趣的是,雖然演講面向的是年輕人,但轉發者更多的是中年一代。

演講者的本意,是駁斥那種“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見,認為這代年輕人生逢盛世,且擁有了選擇自由,他們“心裡有火,眼裡有光”,這令人羨慕也讓人滿懷感激。

但簡單的“討好”,並不見得會打動年輕人。一位年輕朋友的看法能夠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見:“爹味十足”,何冰表現得過於向年輕人獻媚,反而和年輕人有了隔閡。

生老病死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任何一個“油膩中年”也都擁有過年輕的身體和夢想,因此,當我們談論年輕的時候,就必須破除掉這種“生理迷思”,從精神層面來理解,到底什麼是“年輕”。

社會和技術的進步,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的外觀。如今你隨便喊一個40多歲的女性“大姐”,會招來敵意,這不是她們對年齡敏感,而是她們在外觀上也和年輕女孩沒有太大不同。人們對“年輕”這個詞所涵蓋的年齡界限,越來越感到模糊。40歲的藝術家,是不折不扣的青年藝術家,而很多人到了生理意義上的“老年”,仍然勇猛精進,去追求“詩和遠方”,他們給人的感覺,仍然是“年輕”的。

何冰的演講也注意到這一點,“奔湧吧,後浪”,其實我們可以把“奔湧”理解為一種“年輕精神”。不管前浪、後浪,只要還在奔湧、還在奮鬥,還在不停息地追求夢想,就都是“年輕人”。

一味禮讚“後浪”,其實也是在呈現“標準”答案,這種“標準”,恰恰是“年輕”的對立面。無論是“年輕人一無是處”,還是“你們都是對的,聽你們的”,其實骨子裡都有一種傲慢,而不是平等意義上的理解和對話。

前兩天,武漢大學一位大四學生給高曉松“寫信”,表達了很大的困惑: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工作還沒著落,還有資格談詩和遠方嗎?面對這樣的年輕人,你說他一切都是完美的,他擁有的就是最好的,那就是一種偽善了。

“你們都是對的”,並不是一個“前浪”面對“後浪”理想的態度。魯迅有一個“黑暗的閘門”的比喻,他認為老一輩應該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閘門”,放年輕人一條生路。這個比喻,更觸動人心的是對自身的看法。老一代有侷限,但是也要努力,才能為年輕人創造更好條件。

面對年輕人,人們都會禮貌地說一句“世界是你們的”,他們隱藏了後半句,“等你們老的時候”。這個世界,大體上制定規則的是中老年人,而年輕人則要有不滿,奮力打破一些規則,這樣社會才能進步。中老年人不但在社會上佔據更重要的位置,甚至通過美容、健身,也在悄悄偷走屬於年輕人的“外觀靚麗”的專利。年輕人面臨的壓力,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了。

中年人不需要裝作向年輕人學習,也不需要教他們做人,只需要各自努力,去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這才是對“後浪”最好的態度。大家一起奔湧吧,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都思考一下“何為青年”。

□張豐(媒體人)

為何未見後浪轉《後浪》?《後浪》無關後浪是中年人的雞

幾乎在一夜之際,一篇叫《後浪》的短視頻就刷了屏,很多人配著“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的臺詞去轉發,表示自己的感動和讚揚。

《後浪》在青年節的當口,以B站的名義,向1.3億B站年輕人發出了這樣一份“情書”,配以煽情的臺詞,在這個早晨賺起了許多人的眼淚與激情澎湃。

但在萬千的“感動”中,有一個現象顯得有點尷尬,也露出了這篇視頻的本質和真正的指向:朋友圈裡積極轉發的大多是70後、80後,也有不少90後,但幾乎見不到95後在轉發。95後已經25歲了啊,如果固執地以年輕來定義“後浪”,他們才是真正的“後浪”。

《後浪》充滿了對年輕人的讚美之詞,甚至有點無原則地討好,這樣的“討好”甚至拒絕批評者,因為《後浪》的臺詞裡說,“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而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

儘管如此,“弱小的”我,還是要說出真話,吐槽“內心強大”的《後浪》。弱弱地問一句,誰在寫《後浪》?誰在讀《後浪》?《後浪》為誰而創作?《後浪》的目標觀眾群是誰?

《後浪》是誰寫的,目前不清楚,但讀《後浪》的是何冰,一位出生於1968年的資深藝術家。他不是後浪。

《後浪》為誰而創作?從朋友圈大批中年人興奮地轉發不難看出,如果說《後浪》引發了某部分受眾的共鳴,那這部分受眾是中年人,鮮見年輕人。《後浪》雖然對年輕人大加讚美,但它的受眾群卻不是年輕的“後浪”。

這就尷尬了,《後浪》不是年輕的後浪演繹的,也不是讓後浪們共鳴的,名為《後浪》,《後浪》無關“後浪”,《後浪》是中年人給中年人的一碗雞湯。與其說《後浪》是在對年輕人進行讚美,倒不如說《後浪》在表達前浪的憂傷,也許是這些憂傷讓部分轉發視頻的中年人感到了共鳴。

比如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 文化繁茂 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 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享用自由學習一門語言 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 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比如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 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 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 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 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 分享快樂的事業向你們的自信致敬

比如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令人遺憾的是,《後浪》在無意中偷換了“年輕人”這個概念,按視頻文案中所言,“自由學習一門語言,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做這些事情必須是多少年齡以下的人才能做的嗎?在現實中,可能更多的年輕人去看電影,但去旅行,年輕人難道比較更年長的人更有時間和精力嗎?

在現實的生活中,是否年輕不僅僅在年齡,而是在心態,在現代社會更有學習興趣的人,就是具有年輕心態的人。《後浪》中,“你們正在把傳統的 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這樣的話語,更是讓人不知所云,作者難道真的認為這些事情都是年輕的後浪在做的嗎?

在對後浪的吹捧中,《後浪》口不擇言地暴露了其不專業的一面。

比如

因為你們 這世上的小說 電影 音樂中表現的青春不再是憂傷 迷茫而是善良 勇敢 無私 無所畏懼。

電影表現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當然沒錯,可顯然,寫作者本身對小說、電影、音樂充滿無知和偏見,青春題材小說、青春電影以及以搖滾形式出現的音樂,從其誕生那一天起,其屬性和定義就是憂傷和迷茫,否則就不能稱為青春片、不能稱為搖滾樂。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當然是年輕的後浪理想的模樣,但掩蓋青春裡的憂傷和迷茫,《後浪》真的不覺得自己是在空唱?

也有聲音認為,B站發佈的《後浪》出圈,順利擊中中年人的內心,是B站要開闢更廣泛年齡觀眾群的一次營銷。

B站的營銷之意非常明顯,但《後浪》的出圈,並不是要爭取中年人成為B站的忠實擁躉,因為B站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年輕態”,年輕的B站如果是想爭取中年人與年輕人共存,等於放棄核心競爭力做全年齡段的社交平臺,從戰略的角度是死路一條。從《後浪》站在前浪的角度對後浪大加讚賞的文風看,《後浪》是在假借中年人的口吻,對B站的年輕人進行讚賞,其是在鞏固B站的核心群體。

要謝謝更年輕的“後浪”沒轉《後浪》,更年輕的後浪,更個性的後浪,更理性的後浪,也許讀到這些對“後浪”無原則地追捧感到疑惑,也許早就看透了這滿篇囈語背後酸酸的雞湯味道。從這一點說,後浪比前浪更清醒,後浪更應該把前浪拍在沙灘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娛樂評論員 倪自放

正方聲音:

嗶哩嗶哩發佈一段演講視頻,認可、讚美、寄語年輕一代:“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表達自我,擁抱世界,青年節將至,一起追夢青春!

奔湧吧!時代大潮中的青年“後浪”

  青春何謂?青年何為?這是每個時代的發問,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著答案。

  五四青年節之際,Bilibili網站發佈了一個“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猶如給青年們的一封信,激盪起青春之聲。“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年輕的身體,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好的青春。時代的饋贈、個人的探索,匯聚成青春的蓬勃、生命的豐盛。一次與青年的對話,讓人沉思青春的價值、成長的意義。

  青年,總是與時代同行。中國青年始終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戰鬥、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鬥,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面對近代以來的民族危亡,青年們前赴後繼投入到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鬥爭,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有志青年衝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懷抱,投身建設、興學助教;面對改革開放的大江大河,青年們選擇了遠方,風雨兼程,砥礪奮進。有人說,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毫無疑問,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新時代的青年,遇到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青年的新時代,也收穫了建功立業的人生機遇。時代託舉起青年,青年也定不會辜負時代。

  今天的青年,擁有了更大的舞臺,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一張網,地上縱橫的道路是一張網,愛情和家庭是一張網……文明世界就是一張網。”聯結萬物的互聯網,描繪出這樣一幅青春的圖景:B站UP主“努力生活的菜老師”在山區小學支教,用鏡頭記錄教與學的點滴;一群古琴愛好者身穿中國古代服飾演奏樂器,古今融合,傳統文化有了現代表達;一位在荷蘭的留學生用視頻傳遞學習方法,屏幕內外都是分享的樂趣……自信的、開放的、包容的、專業的青年人,正在用自己的生活態度、世界眼光打造一個活力四溢、創造無限的新天地。

  今天的青年,也以更積極、更主動的姿態,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尋求自身的存在。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神州大地,青年一代成為閃耀的群體。4.2萬多名援鄂醫務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95後”“00後”;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暫停”後,一位小夥子拿起相機,記錄疫情下的城市,對外展現一個真實的戰疫側面;一位“90後”程序員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演示,告訴人們“為什麼還不能出門”,直觀有趣地科普防疫知識……那些父母眼中的孩子,成了國家的中堅力量,更是未來的發展希望。磨鍊是青年最好的“成長禮”,實踐是青年最好的“墩苗田”。唯有從實踐活動中錘鍊、從生活養分中汲取、從探索求知中發現,才能在拼搏奮鬥的“自我燃燒”中實現向上向善的“自我構築”,站在奇蹟的肩膀上締造新的奇蹟。

  夥伴們,我們讚美青春,也常常會聽到鞭策之聲。從“莫讓青春染暮氣”到“精緻的利己主義”,從“娛樂的自我消費”到“空心病”“焦慮症”……每一代年輕人的成長都或多或少地伴隨著質疑、批評。對於青年,這也是自省、反思的機會。換個角度去理解、去審視,這也可以成為成長的滋養。欣慰的是,每代人都不會讓人失望,那些質疑聲成了“矯正器”、那些批評聲成了“清醒劑”,可愛的年輕人用自己選擇的方式為熱愛的生活添彩,把人們的期待變成了前進的動力。

  相信吧,青年人!你的氣質代表著時代氣質,你的風貌塑造著未來面貌。魯迅曾言,“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無論在日常生活、工作崗位還是網絡空間,青年們若不能像山一樣靜止,就該像風一般飛揚,用智慧的、創造的、實幹的、革新的、擔當的姿態,播下一顆顆執著奮進、創新包容、開放多元的種子。作為“人生之王”的你我,迎著絢麗的“人生之春”,一定能在時代年輪上刻下“人生之華”。

  時代的大潮奔湧,後浪推前浪,青年就是立於潮頭的“後浪”。在這個屬於青年的節日裡,我們用欣賞和讚許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創新創造;也相信,走在時代前列的青年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生氣勃發、高歌猛進,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闢天地,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凝聚起蓬勃力量!

澎湃評論:《後浪》火爆 把兩代人的交心"打上公屏"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5月4日是屬於年輕人的節日,我的朋友圈被B站的《後浪》宣傳片刷屏了。

在《後浪》中,60後何冰所代表的“前浪”,主動走向了“後浪”,開始表現出對年輕一代的理解和祝福。《後浪》刷屏了,但也有人出來潑了涼水,被《宣言》激昂起來的,其實是“前浪們”。而一些“後浪”對這番人藝腔的青春禮讚卻波瀾不驚:何冰是誰?“大宋提刑官”是誰?2005年播的啊,那年我5歲……

每一代年輕人,都是在上一代的懷疑目光中成長起來的,而互聯網、社交媒體所形成的數字鴻溝,可能形成了超越過去所有世代的“數字代溝”。60後、70後可能越發難以理解90後、00後的文化,他們一度粗暴地給新一代打上了各色負面標籤,然後憂心忡忡著年輕人的未來。

這次《後浪》刷屏恰恰是兩代交心、對話的機會,不用“爹味”,不用“賣萌”,來一場不同代際間的平等對話。

年輕一代未必全像何冰口中揄揚的那樣——“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變成世界的”,也揹負著學業競爭、職場門檻的陡峭、房價的高啟,也有處於婚戀十字路口的掙扎,誰的青春不迷茫?但是,年輕一代正在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擔得起社會重擔,不能再戴有色眼鏡看著他們。年輕人在質疑的目光中成長,用實力證明了自身的能力和擔當:在這次抗擊疫情中,4.2萬多名援鄂醫護人員中,80後佔了一半,90後佔了三成,這是一支青春熱血的白衣隊伍。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打滿武漢全場”的新聞記者、守衛家園的小區志願者,到處都有著青春面龐。更不要說,那些活躍在科研、生產、支教、環保公益一線的年輕人。

在這場對話中,一方會說:誰沒有年輕過?另一方會反駁:你的年輕不代表未來,我的才是未來!無限世代並列的青春都是美麗的,但時代的天平卻悄悄調整了不同世代的權重。

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提出了“後喻時代”的概念:過去憑著在文化系統中日積月累的經驗,年長者能比青年們知道的更多,那在互聯網時代裡就未必是如此了,年輕人通過網絡,可能比家長、前輩更早、更多地獲得信息、技能,社會進入了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時期,是謂“後喻時代”。

一個《戰艦世界》的資深玩家,能對於日本聯合艦隊軍艦的噸位、塗裝、火炮口徑等數據如數家珍,秒殺很多歷史專家,因為這些是上一代人的知識短板。在B站上,你能輕易找到姜夔的《跋王獻之保母帖》這樣冷門的書法流派的資料,而在上一輩書法家那裡,這些可能是笥中秘辛。

這些就是何冰嘴裡的“滿懷羨慕”:因為時代的開放、經濟的繁榮,以及教育、文化的發達,人類的優秀文化傳統幾乎是一股腦交給了這一代年輕人,任這一代人去選擇、咀嚼、提煉。這一代年輕人能夠嫻熟掌握外語,打開瞭望世界的窗口,他們中的很多人早早有了海外閱歷,這讓這一代中國年輕人有了平視世界的底氣、海納百川的自覺。

互聯網技術的賦權,讓他們的視野更為開闊,審美標準更加多元。他們是看著《哈利波特》《火影》長大的,但也追捧方錦龍用琵琶彈奏出貝斯電聲。

“看不懂”年輕人,其實很正常,因為這一代的文化接受路徑本來就是海量、多元的,動畫、漫畫與遊戲(ACG)、宅文化、二次元、吐槽、彈幕只是這一代年輕人的一部分側寫,不足以完成全面的特質畫像。

社會對待年輕人的態度,有時會走兩個極端:一種是“心虛”的上一代,不願被時代拋棄,通過“媚青”“寵粉”假裝自己還年輕。另一種極端就是,完全沒有意願瞭解年輕人的文化,高高在上,利用代際的話語優勢,給年輕人打上各種主觀標籤。

其實,承認時代、科技賦予這一代年輕人的特殊權重,並不是“無腦媚青 ”,也不為了挑動代際矛盾。

青春的勝利,不是對其他人的冒犯和顛覆,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在“後喻時代”裡要學會承認,這一代年輕人掌握了遠超上一輩人的才能和知識,有著更開闊的視野,在很多領域足以反哺前輩。那道深深的“數字代溝”應該被跨越,世代之間不斷重複的誤解和不信任,也應用對話消弭。我也是一個父親,有時也會感覺到源自“小神獸”的本領恐慌,自己到了初中才知道的科學知識,他現在就要問你了,但想想這就是社會的進步,就是何冰講的“滿懷羨慕”。

把感動打上公屏,把個性寫上簽名,把淚花掛在眼眸裡,不完美,有缺點,卻相信向上的力量,這便是年輕的態度。每一代人都不需要活成別人想象中的樣子,認同這種“年輕”的價值觀,是很多1.3億之外的人轉發《後浪》宣言的原因,把兩代人的交心也“打上公屏”吧。


高考作文備考:是真雞湯,還是毒雞湯---《後浪》熱門辯論賽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