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

今天写的文章是讨论读书的目的,这个主题选的有些不自量力,大家读书各有各的目的,不是我能总结的出来的,在这里只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读书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想知道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然后通过读书知道一下。可能x有点拗口,其实就是想填补自己知识的空白。有一些事情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有一些事情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既是前者,更多的是后者。如果一个人认为全世界的事情只有两种状态,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我敢肯定的说,每个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占这天底下事情的大多数,也许其中一些事对他人来说是常识,是维持生活所必须,而自己这边却完全没有概念,这就形成了差距,也制造了生活中的磕绊。比如有些人善于交际,善于与人沟通,难听的话也能说的让人舒服,这项技能在他们眼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视沟通为天底下最困难之事的人的眼里,这沟通的本事恐怕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自己生来就是不擅长,也学不会。其实关于这个方面的书何止百本,算得上流行或者必能流传下去的也有十数本,愿意看的总能学得会,变成专家。当然,也许对于那些善于沟通的人来说,算法和大数据可能就是天书。

读书的目的


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不代表一定要掌握它们,我们大可根据自己生活的需要在知识中作出选择,有些事情我们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但是也知道自己不需要知道,那就够了,比如量子力学或者穿衣搭配经。

如果硬要让我总结读书的目的,我会说“读书是为了辅导人生”。最近我买了很多书,有《今日简史》、《思考,快与慢》、《自私的基因》、《影响力》、《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等等。我过去读的也基本都是这一类的书。很长时间我都很困扰这一类的书该叫做什么“类”,比如小说叫小说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书叫经管类,那么我喜欢看的这一些书是什么呢。在网上和实体的书店,都没有关于这一类书的分类,有时候它们出现在励志类,有时候出现在科普类,还有时候出现在外国文学类(我们这里的新华书店把《人类简史》归为此类)。最近我总算想明白了这些书是什么类型,现在我管它们叫“人生辅导类”。就像是上学时候的辅导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在辅导书里都有解析,还有课后题目的答案,甚至连老师会问什么问题都写在里面,因为很多老师也是看着辅导书来授课。有了辅导书,不管日后学习成绩如何,在学习的当时,效果是很直接的。而在人生这个大课堂上,也是有辅导书的。生活是我们的老师,他向我们授课,提问,考试,这些对应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我们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化解的容易,有时候化解的很吃力,甚至陷入困境。这个过程不轻松,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辅导书”来帮助我们。

读书的目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觉得和周围的人沟通困难,可以看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或者张超的《高情商聊天术》;如果觉得学数学困难,可以看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如果觉得赚钱少,可以看博多舍费尔的《财务自由之后1-3》或一系列巴菲特、彼得林奇的书;如果觉得工作压力大,有干不完的工作还不出成绩,可以看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及其系列、罗杰费希尔和艾伦夏普的《横向领导力》以及德鲁克的各类管理学的书;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可以看《正面管教》、《游戏力1-2》。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就算看一两本书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能得到一两句触动内心、醍醐灌顶的句子也是好的,最起码,还可以如前文所言,知道一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多说一本,如果不会读书,可以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的目的


由于我的这个目的,我不爱看小说,尤其是不爱看距离我们年代比较久远的小说,《红与黑》读下来我除了于连记不住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我不觉得这本书对于我的人生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三个火枪手》,《欧也妮葛朗台》也是如此。《活着》也是如此,单独写在这里是因为这本书过于追去凄惨,没看多久就知道后面出场的亲人肯定都会死掉,对自己的人生也是毫无价值,不看这本书我也知道珍惜生活。不过小说也有好的,《解忧杂货铺》、《追风筝的人》这些小说读完让我心灵受到净化,时不时的还会翻阅。我读书很功利,不过乐在其中。

这就是我读书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我靠他们辅导我的人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交往的人,处理的事,承受的压力,遇到的困难,没有任何一件事在书上找不到解决办法。如果你不承认这句话,说明这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赶紧去翻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