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8世紀以後羅馬教皇在與法蘭克王國首席宮相丕平的聯合中逐漸使得原來已經漸趨衰落的教皇重新得到應有的重視,而"
丕平獻土"也充分展現了法蘭克王國的統治集團上層愈發認識到羅馬教皇能夠通過其最高的神權實現對於世俗權力的干涉。此後教會的影響力也隨著羅馬教皇地位的提升在不斷增加,到了公元9世紀,法蘭克的基督教會開始反對國王對於神權勢力的干涉。由此從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開始,教皇與皇權的鬥爭就一直不斷地充斥著西歐社會,尤其是在中世紀的前期,教權與皇權的鬥爭一度達到白熱化階段。當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之後,再加上英國的興起,基督教會逐漸在西歐中世紀初期的幾個主要國家中不斷髮揮作用,羅馬教皇也通過設置在西歐各國的當地主教會成為干預各國宗教管理和世俗事務的重要角色。
進入中世紀以後,西歐的主要封建國家逐漸成型,並且隨著封君封臣制度的發展,紛紛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由此基督教勢力所能夠影響到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各國國王也想利用基督教的思想來加強對於本國和新徵服地區民眾的控制,因此國王也逐漸開始和本國教會的主教們形成了聯合。除了羅馬教廷之外,西歐各國紛紛按照嚴格的教會等級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教堂,一直遍佈在地方鄉鎮地區。
隨著基督教勢力在西歐的不斷壯大,基督教堂的不斷修建,各國所需要設立的基督教神職人員的需求量也在成倍增加,但是能夠真正符合神職人員基本素質的人選卻十分匱乏。在中世紀基督教繁榮發展階段,甚至有一些文盲能夠充任基督教的神職人員,甚至是當地主教,再加上世俗權力代表者國王也經常插手本國教會事務,使得在公元11世紀中期基督教會掀起了一場龐大的宗教改革運動。這場改革運動的發起人就是十分激進的克呂尼修士們。
格里戈裡改革之前基督教會所存在的弊端以及皇權對教權的威脅
基督教在西歐社會不斷髮展之後,原來能夠真正讀懂《聖經》和充分理解基督教教義的人員已經不再滿足於當時西歐各國基督教大量神職人員的需要,為此有許多濫竽充數根本毫無基督教神學基礎的人來擔任基督教會的主要神職。因此可以看出基督教在步入中世紀之後雖然影響範圍和思想地位在不斷提高,但是也出現了嚴重宗教人才危機,基督教會人員素質的普遍偏低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各國基督教會的主教權力的擴張也和當時羅馬教廷制定的教會規定相牴觸。中世紀西歐各國的基督教會在與國王的聯合當中地位不斷上升,甚至除了國王之外,各國主教還會和當地的封建大地主相聯繫。在與國王和封建主之間產生了密切的關係來往之後,主教逐漸率領教會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這些都成為各國基督教會的私有財產,
基督教的主要神職人員幾乎和當地的封建主一樣剝削、壓迫那些農奴。各國基督教會這種不斷脫離羅馬教廷的發展趨勢也逐漸引發了羅馬教皇的不滿,教皇一再聲張基督教會有著嚴明的紀律和規定,任何教會機構以及神職人員都不得擅自違反教規,否則就是對教皇和基督教神靈的最大褻瀆。
在教皇和各國教會主教的強力干預下,地方教會的神職人員才勉強停止自己對於世俗世界權力和利益的干涉,但是這種神權向世俗權力靠攏的現象一直存在。隨著這種現象的難以抑制,再加上西歐各國國王以及封建主為了加強對於教會的控制和神職人員的拉攏,不斷通過分封土地和人口的方式來獲得這些教會神職人員的支持。這些教會和修院在短時間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特權,已經將原來條條框框的基督教規拋之腦後。這種現象也凸顯了各國基督教會逐漸開始處於各國國王的控制之下,對於基督教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神權力量的反擊:格里戈裡的宗教改革
基督教在步入中世紀之後發展存在的種種弊端使得其神權地位得到嚴重削弱,西歐各國國王紛紛開始挑戰神權的權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於本國教會的嚴密控制,甚至向羅馬教皇挑釁,直接促使了基督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公元1059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里戈裡七世舉行拉特蘭宗教大會,具體探討了當前基督教在西歐發展所面臨的危機以及今後的發展道路。
此次宗教大會成為了中世紀西歐基督教世界改革的先聲,會議明確重申了羅馬教皇在基督教組織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西歐各國的基督教會的各級神職人員都要遵從羅馬教皇的指令。同時在羅馬教皇的人選問題上,明令禁止各國國王對於該選舉的干涉,同時教皇要在當時基督教世界的核心羅馬大主教區以及周邊的幾個主教區中的樞機主教中選舉產生,任何世俗人員和無關人員一律不得干預。
另外對於之前西歐各國基督教會逐漸脫離基督教規的現象在該次會議中也得到了重視,會議重新確定了基督教規對於任何等級、任何形式的基督教人員的強制作用,任何違反教規的神職人員,包括主教,一律受到嚴重處罰,甚至開除教籍。格里戈裡七世本人以身作則,號召所有違反教規結婚的神職人員全部離婚,並且既往不咎。
此次會議最為重要的就是加深了皇權與教權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羅馬教皇與德意志皇帝之間,德皇原來一直都對本國的基督教會,甚至是羅馬教皇以各種形式施加世俗權力的影響,強迫教會要服從國王。但是格里戈裡明確規定羅馬教皇以及各國教會的主教的選拔都由基督教會的神職人員進行,將皇權徹底排除在外。格里戈裡七世的宗教改革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擺脫世俗世界對於基督教會的影響,反過來要加強基督教神權對於世俗世界和皇權的干預。
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加強羅馬教廷以及教皇對於各大教會的控制
格里戈裡宗教改革之後,基督教原來頗為明顯的弊端已經得到了巨大改善,並且受到其改革的影響,羅馬教皇和西歐各國主教的權力和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這也同時加劇了中世紀西歐社會教權與皇權之間激烈的鬥爭。與此同時,隨著格里戈裡改革的基本完成,神學世界與世俗世界一直處於此消彼長的激烈競爭當中。
皇權不甘於從宗教的勢力中完全取消干預,而教皇則又想要讓神權力量不斷限制國王的權力,雙方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公元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被羅馬教皇極端羞辱,發生了震驚當時西歐諸國和宗教世界的卡諾莎事件,讓國王的顏面徹底掃地。這也凸顯了在德國內部,基督教會的勢力已經開始凌駕於國王之上了。
英諾森三世在擔任羅馬教皇期間,對於羅馬教廷和西歐各國的基督教會進行具有加強中央集權性質的改革,其目的就是無限度地提高羅馬教皇的地位和對於神學世界的控制力。與此同時,教皇的權力在不斷強化之後,開始向國王掌控的世俗世界進行干涉,以求最程度地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羅馬教皇和基督教在中世紀西歐社會的絕對統治地位。
不僅如此,英諾森三世在改革羅馬教廷的宗教機構時,將那種極具君主專制的色彩添加進來,將教皇的地位提升到瞭如同世俗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一般。為了加強對於諸國內部基督教會的監督以及防止國王勢力的滲透,英諾森三世還制定了由羅馬教廷向地方分教會派駐樞機主教作為監督的政策。公元1199年,英諾森三世開始向地方的各分教徵收一定的賦稅,這更加凸顯了基督教已經具備了世俗世界的特徵。
評價
中世紀西歐社會基督教的發展與演變並不是獨立進行的,這種發展是在與皇權為代表的世俗世界的不斷競爭中才完成的。從羅馬帝國時期,教會從屬於羅馬皇帝的統治,到法蘭克王國時期教皇能夠與國王平起平坐,再到公元10世紀時期教皇再次被國王壓制,以及格里戈裡改革之後教皇勢力的再度崛起。這其中複雜的過程凸顯了皇權與教權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
羅馬教皇在勢微之時,根本得不到對於西歐諸國內部基督教會的控制權,這些地方性的主教區一般都是在國王勢力的強烈干預下經營和發展的。各國的主教一般也都是國王推舉上位的,因此當時除了羅馬教廷還能夠承認教皇的地位之外,幾乎地方性的教會全部受到國王控制。
國王干預下的地方基督教會也開始由於世俗力量的介入逐漸形成了神權與世俗世界相結合的發展特點 。比如,西歐諸國的基督教會都有著大量國王以及封建主封賞的土地和人口,也有通過自己的政治、經濟以及宗教特權強行兼併而來的,這就使得教會的負責人主教已經開始具有中世紀西歐封建主的典型特徵,這也是教皇當時難以預料和干預的。
格里戈裡改革的出現為的就是清除諸國基督教會的這種世俗化特徵,使他們重新轉移到純粹的神權世界當中。公元1059年的拉特蘭宗教會議不斷重申基督教嚴格的教規以及將國王勢力完全驅逐出宗教之外的作法,正是基督教想要脫離世俗世界控制的重要表現。如果說格里戈裡改革是為這樣的目的的話,那麼英諾森三世時期的改革則是徹底規範長期以來混亂的基督教機構,並且向其中融入王權社會的典型特徵。只有這樣基督教才能夠重獲新生,取得對於西歐各國國王的控制權。
參考文獻:《法蘭克人史》
閱讀更多 史學先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