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給自己的感悟

|微讀書-第002期|淺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給自己的感悟

這本書本來應該在中學階段讀的,但現在才開始讀也不晚。

少年階段閱讀,可能心智沒有那麼成熟,還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只能理解當中的描寫方法;現在剛唸完大學的青年,心智相對較成熟,讀起來比較沒有那麼吃力。

那我就淺談下對這本書所講內容的所感所悟。

誠然,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下筆如有神!

這本書第一遍閱讀大概花了接近三個小時,只是瞭解其大致內容;

第二遍再來細細閱讀,覺得很有意思;

第三遍決定要慢慢品讀,所讀之處若是不明其義,則反覆推敲和查找資料,所讀之處若略有所感悟,於是便趕快記下讀書筆記。

往後閒暇時光值得慢慢精讀,再來細細品味朱老的思想。

第一封信,談讀書

今天,在這裡我想和你談談讀書。

首先,讀書,它是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獲得收穫。

說自己的感受吧,以前上學讀書從來不是什麼學霸級人物,也不算學渣,用現在一零後小學生的描述來說,我算是個學逗吧,學習太逗了。

出來實習到現在工作,我覺得實踐永遠也離不開理論,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難在這個社會里生存。

我想以前讀書,更多是被動式讀書,老師讓你讀一點你就讀一點,至於裝沒裝進去就又是一回事了;而現在讀書,不像以前了,已經學會了主動式讀書。

因為愛上讀書,似乎感覺已經思維也開始變得不太一樣了,不再幼稚,不再說話不經過大腦思考了,想問題會稍微經過深思熟慮再去行動。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則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因 此,閱讀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隱性資產”,絕對是合算的長效投資,投資自己,永遠不虧。

很贊同微友的一句話,三日不讀書智商輸給豬,話糙理不糙。要保持理智,就要保持時刻學習的心態,不斷閱讀獲取新的知識。

這知識不是用來應付考試,而是用來規範自我,指導自我行事,不至於落入荒廢之地。

至於怎麼去讀書:信中講了些讀書方法論: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第二封信,談動

動的意思是要動起來,心動起來,身體運動起來,生活一切都生動起來。

切記不可太懶惰,你這麼年輕,怎麼就輕易葛優躺了呢,做什麼都缺乏活力了呢?

如信裡寫,朋友,閒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

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

我勸你多打網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 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第三封信,談靜

前信談動,只說出一面真理。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

我想“靜”也許是內心感受,心與心的獨處時光,或是自己給自己的另外一個世界。我喜歡靜的時候,也許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很安靜,進入到書中世界的時候很安靜,很美好。

靜像是給心靈淨化了一切鬧騰與不安的情緒一樣,靜能讓我們心如溫水,如微風、如白雲 、如藍天,一切都那麼細無聲,慢生長。

如信中所說,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於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

現代生活忙碌,而我們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裡,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裡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

第四封信,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摘錄【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說別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別人如果定要拉我丟開這些末節去談革命,我只能敬謝不敏(屠格涅夫的《父與子》裡那位少年虛無黨臨死時所說的話,最使我感動】

邊學邊讀

【敬敏不謝】: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夠接受做某事。 多作推辭做某事的婉辭。 中國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誘勸人“類我類我”!

【蜂子孵蛆 】:蛆是蚊子的幼蟲,想用蜂卵來孵化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蜂子孵蛆形容那些不管事物本來性質,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願望胡亂去做的做法,結果當然不可能成功。

第五封信,談十字街頭

摘錄【所以站在十字街頭的人們,尤其是你我們青年,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首瞻顧象牙之塔。】

象牙之塔與十字街頭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都必經過的過程。

我們18歲之前的人生是活在象牙塔裡的,那會的生活,沒有受過什麼大的挫折,無憂無慮,天真無邪,感覺世界沒有壞人存在,每個人都是善良的,被家庭和學校保護得特別好。

但是這樣的象牙塔生活不可能永遠有,直到我們18歲長大成人,22歲大學畢業,才真正意義上離開了象牙塔,開始走向人生的十字街頭。

站在十字街頭,彷彿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你一樣,想看你到底能展現出什麼才藝,或高尚、或低俗、或優雅、或小丑般一樣…

表現得好,有人鼓掌,讚賞;表現得不好,有人批評,有人嫌棄…

在象牙塔裡,我們也許臉皮都會太薄,經受不住挫折,容易失敗。

但能經過十字街頭的我們,相信會歷練出厚臉皮,不怕打擊,越挫越勇!

希望身處十字街頭的我們,在面對無數人的指指點點時,能始終堅持自己,擺正自己的心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看過微友的評論:他說社會往往鼓勵青年人走出象牙塔,而朱老的這番告誡卻顯得更加溫情讓人感動:身處十字街頭時,也不要忘記時時回顧瞻望象牙之塔。

或許也是在提醒我們,在塵世中能依然保留一顆純淨的赤子心。

第六封信,談多元宇宙

首先什麼叫做“多元宇宙”呢?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其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儘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於無形。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宇宙論。

朱老列舉了從道德、科學、美術、戀愛這幾個宇宙,從側面反映了很多深層的意義。

此信需多讀幾遍,反覆思考,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所在,由於當下理解水平有限,便不做過多的評論。

第七封信,談升學與選課

摘錄【升學問題分析起來便成為兩個問題,第一是選校問題,第二是選科問題。】

【我們求學最難得的是誠懇的良師與和愛的益友,所以選校應該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為準。如果能得這種學校空氣,無論是大學不是大學,我們都可以心滿意足。做學問全賴自己,做事業也全賴自己,與資格都無關係。】

從小到大,我們一般人都會經歷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這必須而又慎之又慎的升學過程。

第八封信,寫了談作文

摘錄【我以為向一般人說法,臨帖和寫生都不可偏廢。所謂臨帖在多讀書。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功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作描寫文和記敘文。】

九年務教育加高中三年中等教育教會我如何在規定時間內快速寫作文,但是每次都是領悟夠慢,思維不夠開闊,見識太少,導致每次寫作草草了事,中上邊緣。

而現在主動讀書,看得多,思考得多,就相對來說領悟得比較快。

而本封信主要探討了作文是可以通過練習提升能力的。

簡言之就是寫作文要注重積累、反覆修改、不斷實踐。

第九封信,寫了談情與理

摘錄:【我們的生活應該受理智支配呢?還是應該受感情支配呢?】

這個問題值得深深思考…

其實我們生活中有些時候需要理智去思考問題,有些時候則需要感性思維去調和生活,這兩者相依相存,不可分離。

每個人的心智能力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人偏理性,有些人偏感性;大部分男人偏理性,女人偏感性。

記得我身邊有位被大家稱為”生活美玩家“的張總,她就對自己的心智能力概括得特別好。她說: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征服了世界,而藝術美化了世界。既然是個感性的人,也選擇了感性的設計行業,何不把感性玩到極致必然要奔向藝術。

說到情與理,想起了這樣一個心理測試:

各位,請你自然的把你的雙手合十,然後閉上眼睛 3秒,然後睜開眼睛,看下你合十的雙手。

如果左手拇指在上:說明你是個偏理性的人,做事愛動腦筋,不衝動,不容易被別人的語言打動,做事情邏輯性強。反之右手的大拇指在上面:說明你是偏感性的人,做事容易憑直覺,易動情,別人的言語對你有很大觸動。

看下你是偏理性還是偏感性多點呢?當然,此心理測試,只起到相對參考作用,不排除其它因素。

呀,測試了下,原來Xiao另是右手拇指在上

第十封信,談擺脫

摘錄:【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朱老談擺脫,列舉古今中外人物對待事物沒有學會擺脫,因擺脫不開自己,導致了人生的悲劇這幾個事例。其中事例就不一一詳舉了,大家看看這本書細細體味~

第十一封信,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科普下:盧佛爾宮是法國皇家宮殿建築群。始建於1546年,後屢經改建、擴建,至18 世紀成現有規模。在法國巴黎市中心。設計人為勒斯克等建築師。

朱老自己在遊覽盧佛爾宮時,通過認真觀賞《蒙娜麗莎》,從而討論“慢"與“效率”的優劣問題。

最終得出結論:“效率” 決不是唯一的估定價值的標準, 所以我們能欣賞一般人的空想、 能景仰不計成敗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的人。

第十二封信,談人生與我

摘錄:【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己擺在後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記得微友這樣評論說:這有點像戈爾曼的擬劇論,前臺行為與後臺行為。在前臺,人們呈現的是能被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形象。後臺是相對於前臺而言的,是為前臺表演做準備、掩飾在前臺不能表演的東西的場合,人們會把他人和社會不能或難以接受的形象隱匿在後臺。

仔細斟酌朱老的這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確實如此。人與人的相處、共事、交談、玩耍等都是表現在前臺,看的見,聽的到。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世界,都是在內心深處悄悄觀望著、對話著…

最後,借用夏丏尊先生的話。願給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THE END---


作者簡介:90後小少女,自稱有顆無處安放的心。外人評價不接觸以為是個乖乖女,一旦變熟是個女神經。持續輸入閱讀,輸出寫作,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女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