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將封建糟粕和傳統文化混為一談的做法?

歐媚媚


任何學問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時代,沒有永世皆準的,這也是

道可道非常道的引申義之一。長短經•時變篇說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為什麼?因為聰明的人創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則是受法度的制裁;賢人改革禮制,而庸人則是受禮制的約束。

總結一句話:苟周於事不必循舊,苟利於民不必法古!

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總結出來的智慧,他們所立的法度,是立足於當時的國情、根據當時的具體事務來制定的,這些法度合乎其時其事,故而是成功的,不然也不會傳承到今天。今天,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都變了,可我們卻死守法度不變,將古人總結的某些辦法說成是糟粕,個人以為這是及其不負責任的!

舉個簡單例子,婆媳在養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常常引發家庭大戰,可是你能說婆婆的方法是糟粕?那隻不過是不合時宜而已!

所以古之有為帝王治國,一不法古,二不貪圖一時之宜。因時因事變法,只求實效!按今天的話說就是:實事求是,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讀聖賢書,關鍵不是要我們去區分那些是糟粕那些是精華,而是要去學習古人在面對艱難的時事時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出口就罵秦始皇建長城和隋煬帝修大運河是勞民傷財,也不會去罵漢武帝遠征大漠西域和明成祖七下西洋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

總的一句話,我們後世子孫乾的不好,不應該去罵祖先,應該罵的恰恰是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尤其是那些出口閉口說要去除傳統文化糟粕的人,最是應該自責、自省。


山澗一清泉



這是個相對的概念,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每個朝代的建立基礎也是不一樣的,他們服務的對象往往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認為的糟粕,古代人不一定認為不好。比如,女子裹足,不光男的,就是裹足的女人也認為這是美!

所以,糟粕和非糟粕只是相對的。

我們現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也是站在現代的社會基礎上的,是有“分別和取捨”的。
既然如此,無論糟粕還是“真正”的傳統文化,我們都應當瞭解,並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和時代要求去了解,這樣就融會貫通了,貫通後,才會真正客觀理智的取捨。


紅星閃閃耀秦川


不是簡單的混合在一起的問題,任何文化,都有其適配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但很多人並不理解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的封閉地貌所形成的農業經濟這個經濟基礎,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文化這個“上層建築”。

大部分現代人視傳統文化的糟粕之一,大概就是要求女子從一而終,三從四德了吧,但在等級森嚴的農業社會,因為其人口數量暴漲,不限制女子的行為就會造成輩份的混亂,輩份的混亂會導致尊卑有序的家庭這個社會構成最基礎的單元的倫理瓦解,倫理瓦解就會造成思想動盪,思想動盪反應到社會生活中,就會出現社會動盪,社會一動盪,一切生產活動都無從談起,沒有生產活動,物質開始貧乏,最基礎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保障,於是只有再把糟粕拿回來。

所以,讚美今天的多元化世界吧。和農業文明適配度高的文化,到了其他文明就屁都不是,同理,遊牧與城邦文明所產生的文化,拿到農業文明裡也行不通。

因為全球逐漸一體化,所以能適配現存三大強勢文明的,具有普世價值觀的新文化正在逐步形成,估計在我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個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