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撐起創業新天地 信念指引脫貧致富路

賀忠和,一名普普通通的陝北漢子,黝黑的皮膚彰顯出地方特有的憨厚老實,厚重的黃土高原讓他面對生活的壓力更加從容穩重,也讓他骨子裡的吃苦耐勞、踏實奮進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依靠國家政策的指引、幫扶,他成功走出貧困,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華麗蛻變,成為何家集鎮苗家溝村脫貧致富的優秀典型。

二十年前,他還是一名奔波在外打工的年輕後生,一年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卻是入不敷出的尷尬生活局面。他開始反思、琢磨,在理想與現實間爭鬥許久後,他回到老家,開始人生第一次創業嘗試,像很多莊稼人一樣搞養殖,養豬,資金的匱乏使得他只得“小打小鬧”。站穩腳跟後,他開始慢慢的鞏固自己的創業基礎,一年增加一點產業基礎,一年增強一點創業信心。2016年,創辦萬寶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他那過上“好日子”的腳步從未停止,走的更加穩重、紮實。

理想撐起創業新天地 信念指引脫貧致富路

2017年,他拿著自己所有的積蓄以及各種渠道借來的38萬元開始新的嘗試。在政策的支持以及社會環境的改變下,他開始新建養殖場,佔地6畝多。在選址時,他就清楚地知道必須得遠離村民的住房,不能讓豬場的噪音、氣味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因為當初這是他新建場房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偏僻的地方,他開始新建,面臨的又是新的問題——沒有水、沒有電,能咋辦?既然下定決心,就擼起袖子幹吧!花了1萬多打了口水井,又奔波了許久拉上了三相電。養殖場的配套設施有了,種豬的難題解決了,新豬場可以運營了,脫貧的動力也鼓足了。

2018年,他脫貧了。他的養殖場已實現年出欄1200只,存欄600多隻,養的多了並沒有帶給他更多的美好生活嚮往,反倒是有些擔心,原因就是低迷的豬肉價格,正如他說的:“不愁銷路,愁豬肉價”。成本增加了,價格卻“掉鏈子”。生豬都是各個地方的屠宰場親自上門購買,有榆林市區的、子洲的、綏德的、子長的……銷量有保障,根本用不著自己出去推銷,而且他只整豬買,從不自己殺了賣肉。銷路這麼好可見其養殖的豬肉質量之好、技術之精湛。豬的品種好是其中一個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養殖的辛勤投入與付出。偌大的養殖場只有夫妻二人運營,雖然累點,但是自家豬的習性自己知道,再就是幾十年的技術積累,這些都保證了豬肉的質量。為了有最好的飼料配比,他花1萬多買了飼料攪拌機,在保障產量的同時,不斷嘗試新的飼料配比,而且在飼料採購上嚴格把關,不惜花更多的錢購買優質飼料。為了提升豬崽的出生和存活率,他花重金——13萬元購買了整套的母豬生崽設施,並且再建一座大棚用於育崽。在外面豬瘟肆行時,他的豬場平安無事,順利的“躲”過了一次次災難,然而有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其在防疫方面的大力付出的結果,豬崽一出生開始,每年必須接種疫苗三次,有的疫苗一瓶1200元,而且,每週對養殖場消毒2-3次,雖然這是一大筆生產投入,但事後看來這是完全值得的。

理想撐起創業新天地 信念指引脫貧致富路

2019年,鴻運終於降到了他有些禿頂的頭上,豬肉價格終於漲了,而且是飛漲!這一年,他的養殖場朝著專業化、無害化邁了一大步,養殖場的環保手續下來了,各種手續齊全了,致富路更加暢通了。他向原來一樣,每年都在完善著豬場的配套設施,在提倡環保的大環境下,在政策的幫扶下,他修建了一座化糞池,畜牧局給予補助5.7萬元。村民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樣“肆意”的拉走豬糞當做莊稼肥料,卻為整村人居環境改善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不惑之年,他的豬場終於反虧損為盈利。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致富的方向,步伐更加堅定、穩重,下定決心踏踏實實地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奮進致富之路。他話不多,卻在不言中,成為多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樸實榜樣,為他們提供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本土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